行走在日本(关西篇一)

桐丘人

<p class="ql-block">3月25日,第一站:京都金阁寺</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我国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曾经多次出现过金阁寺的身影。毕竟动画片里那位经常给小一休和尚出难题的搞笑将军正是这座建筑的主人——足利义满。结果一次次地自取其辱,那便是我对金阁寺的第一印象。</p> <p class="ql-block">  金阁寺,正式名称为鹿苑寺,位于日本国京都府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日本室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园,其名称源自于日本室町时代著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法名,又因为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所以又称为"金阁寺"。1994年12月,鹿苑寺寺院全境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金阁寺住宅式的建筑,配以佛堂式的造型,和谐幽雅。是庭院建筑的杰作,表现了足利义满吸收各种文化的格调与品位。这栋"四周明柱、墙少的建筑物",使人联想起船的结构,而下面的一池碧波则给人以海的象征,金阁就像是一艘度过时间大海驶来的美丽的船。</p> <p class="ql-block">  金阁寺(舍利殿)是一座紧邻镜湖池畔的三层楼阁状建筑,一层是平安时代公家文化的寝殿造,使用了蔀戸,称为法水院,突出的临水钓殿则称为淑清,前面的苑池则被称为镜湖池。二层是镰仓时代武家文化的武家造,使用了舞良户、格子窗呈现和式佛堂风格,叫潮音洞。三层则是使用了栈唐户,中央板窗两边花头窗的中国禅宗佛殿风,名唤为究竟顶。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这座三层的舍利殿正是北山文化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三种不同时代不同的风格,却能在一栋建筑物上协调存在,是金阁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游式庭园里有许多风格别致的日式造景,让它成为室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园。</p> <p class="ql-block">  鹿苑寺现址原为镰仓时代西园寺家所拥有的宅邸,为藤原公经所建,曾经荣华一时,但在历经多代之后因为缺乏整理而倾圮。应永元年(1394年)足利义满以位于河内国的领地与西园寺家交换获得这块当时称为"北山第"的山庄,开始大兴土木整理改建。隔年他卸下征夷大将军职位让渡给其子足利义持并出家入道,只保留太政大臣的头衔督政,应永四年(1397年)他将北山第改名为"北山殿",并且以舍利殿作为自己修禅的场所。由于义满将舍利殿修筑得金碧辉煌,当时的人就已称其为"金阁殿"。义满死后,其子遵照他的遗愿,劝请梦窗国师开山,将北山殿由宅邸用途改为禅寺,并以义满的法号命名为鹿苑寺,山号则为"北山"。</p> <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应仁之乱中,鹿苑寺境内大部分的建筑成为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筑遗址,因而被日本政府在战前就列为国宝。</p><p class="ql-block"> 然而很不幸的,在昭和25年(1950年)时,舍利殿因为一名21岁的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自焚而完全烧毁,连放在殿中供奉的国宝、足利义满像也一同化为灰烬。日本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同名小说《金阁寺》与水上勉的《五番町夕雾楼》都是以此事件为背景题材著成。    </p> <p class="ql-block">  “舍利殿”旁边的镜湖池与周边环境形成优美的池泉回游式庭园,池中有岛屿洲渚,展现了多样的“石组”“川景”和“海景”,营造移步换景的自然景观。沿镜湖漫步,由远及近,欣赏着“舍利殿”多样的面貌,周围浓密的花木环护,几株精致的黑松随风摇曳,如同精致的盆景。白色的云絮点缀在碧蓝的天空中,所有的一切被这面镜池包裹其中,随着水波的浮动轻微荡漾,与池面上的真实的金阁相互交映。精致的舍利殿在镜湖的倒映下,虚实掩映,虽静静地伫立观人世变化,却悠悠地诉说沉浮身世……。</p> <p class="ql-block">  金阁寺的门票却是一张完整的可以收藏的朱印,上面写着“金阁舍利殿-御守护”的祝福话语,祈求保佑家宅平安,仿佛时刻提醒游客们这里仍然还是一个有各种祈福功能的庙宇,绝不是只供人清修的禅寺。</p> <p class="ql-block">  “金阁啊!倘使你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美,那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美,为什么必须美?”这句出自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中的质问,让我回味悠长,陷入深思。</p> <p class="ql-block">3月25日,第二站:京都哲学の道</p> <p class="ql-block">  “哲学の道”是京都左京区最有名的樱花名所之一,位于东山山麓,沿着琵琶湖人工引水渠旁,从若王子神社,途经法然院,止于银阁寺,是一条长约2公里的散步小径,质朴且充满乡野气息,被评选为“日本の道100选”之一,因日本近代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1870—1945)经常来此散步,冥想人生哲理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水渠两边散布着500多株的染井吉野樱,因由画家桥本关雪夫人所赠送,人们也称它为“关雪樱”,一到樱花时节,站在樱花树下,一阵微风吹过,散落漫天的粉红,樱吹雪悄然而至,风吹花落,漪惹云红,构成了京都最美的亲水樱花小径。别具一番风情。只是我们稍微来的早些,冠盖如云的樱花还未完全盛开。</p><p class="ql-block"> 沿渠而行,小道每隔数十米便会有座造型怡人的小桥,不时见到掩映于花树间的庭院、茶亭和住家,格调都非常高雅,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哲学の道”上有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西田几多郎的名言:“我是我,我有我要走的路”,颇能体现他的思想个性。据说他曾受中国文化的启蒙,对于《诗经》、《论语》等经典相当精通,同时深受佛教及日本物哀思想的影响,学术路径和西方的逻辑学、哲学有交叉,也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1911年,他出版了哲学著作《善的研究》,开始构建以“绝对无”概念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并与学生西谷启治一同创建了京都学派。在担任京都大学的哲学教授时期,他经常于此道散步冥思,并从中渐渐孕育出他庞大而艰深的哲学世界。只是令西田几多郎无法预见的是,在他去世几十年后,一条留有他足迹的小径,竟被赋予了极高的文化附加值,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学者来此体验这种“思境”。</p> <p class="ql-block">  我对哲学知之甚少,漫步“哲学の道”不仅仅是欣赏樱花烂漫的妩媚和娇艳,更主要的是感受一下人文气息,储备知识,增长阅历,让自己活的更洒脱,更自在,更开心。</p> <p class="ql-block">3月25日,第三站:奈良东大寺</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京都,前往奈良,奈良在京都的南部,直线距离大概40多公里,行程1个小时左右,导游例行职责,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奈良的历史和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奈良是日本历史名城和国际观光城市,由被称为“近畿之屋顶”的纪伊山地及扩展至北侧的平原组成,自公元710年建都起,作为日本都城历时七十五年,是日本吸收唐长安、洛阳规划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所建的都城,古称“平城京”,奈良作为古老的文化城市,拥有众多的古寺神社和历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称号,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并享有“东方罗马”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奈良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古都奈良文化财”是日本奈良市内一系列历史遗迹的总称。在1998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登录为世界遗产,也是日本的第九件世界文化遗产。古都奈良文化财包括东大寺、兴福寺、春日大社、唐招提寺、平城宫遗迹等共8项资产。 </p><p class="ql-block"> 听着导游一路滔滔不绝的讲解,不知不觉间旅游大巴车把我们带到了奈良公园停车处,导游一番交代后,我们就各自行动,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几个一起先参观了东大寺,最后游玩了春日神社。</p><p class="ql-block"> 东大寺在奈良公园的北边,奈良公园面积广阔,占地660公顷,是一座规模雄伟、绿树成荫的历史公园,,是日本现代公园的先驱之一,大正11年(1922年)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家名胜,公园里放养着1200多头悠闲的野生鹿群,另外,公园内还有约1700株不同品种的樱花树,以奈良八重樱和九重樱为主。</p> <p class="ql-block">  东大寺因位于首都平城京(奈良旧称)之东,故名东大寺。是南都七大寺之一,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又称为大华严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等。是全国68所国分寺的总国寺院。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741年圣武天皇下诏仿中国寺院建筑结构兴建。东大寺曾于1180年和1567年两次遭兵火,南宋淳熙九年(1182),受奈良东大寺住持重源之邀,曾在明州阿育王寺与重源结识的营造师陈和卿及石匠伊行末等7人,到达奈良,重建因被兵火而焚毁的东大寺。东大寺历史悠久,许多建筑及佛像、佛画都是建筑史和美术史上的珍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尤以奈良时代和镰仓时代的佛像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东大寺的南大门,它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大门,整个建筑气势磅礴且透露着古朴韵味,远远就看见大门的上方悬挂着“大华严寺”的匾额,很显然名称来源于佛教经典《华严经》,最早的南大门于760年建成但因为火灾烧毁了,现在的南大门是镰仓时代(1199年)重建的,由当时负责重建工作的重源上人与南宋明州匠师陈和卿实际主持,为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样式,被称为“大佛样”或“天竺样”,这种样式被认为是日本镰仓时期建筑风格的新形式,体现出宏大、简约、明快的特点,焕发出豪放的构造美。</p> <p class="ql-block">  南大门5开间,宽约50米、高约25米。门上竖立着18根20多米长直径1米的大木柱。整个建筑体量巨大,高耸向上;几根立柱通天彻地,撑起整座建筑,大门的上部空间敞开,近十根巨大的梁枋互相穿插,同时还穿过立柱,组成了建筑的骨架,显示出其与我国南方穿斗式建筑样式之间的渊源。镇守在门內两侧的风神和雷神的金刚力士木像分别高8.4米,是著名的佛师运庆和快庆所造,是日本现存最大的仁王木雕像。庄严和气派是这座日本最大寺庙大门给人们的第一印象。</p> <p class="ql-block">  在南大门的两侧摆放着一对石狮,据说是庆元二年(1196),负责建造东大寺的南宋明州石匠尹行末等4人将随船而来的压舱石—明州梅园石雕刻而成,高2.5米,与南大门一齐并成日本国宝。</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东大寺的正门,走过一段甬路,路过两侧的镜池,就来到了中门面前。中门两侧连着长长的回廊,和大佛殿一起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院落。</p><p class="ql-block"> 主殿大佛殿多次被焚毁,现在的大佛殿是1706年所建。即使规模比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仍然气度不凡,让人感到震撼。东大寺大佛殿,正面宽度57米,深50米,高度达46.8米,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大殿正前方有一只铜制的八角灯笼,巨大而且精美。是大佛殿最初创立时留下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内,放置着总高16米的大佛像——卢舎那佛,通体铜铸,坐在莲花座上,鎏金背光耀人眼目,佛像左手平置于膝上,结施恩印,右手向前推出,结无畏印。意为庇护万民,慈悲众生。这是日本的国宝,一般称作奈良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佛像。历史上因天灾和战乱而数度修复,大佛的腹部及莲花座的一小部分是仅存的原物。台座上有千瓣莲花,每瓣线刻释迦佛像,呈现莲华藏世界图。卢舍那佛深受唐代美术作品的影响,匠心独运,气势雄浑,金色生辉。</p> <p class="ql-block">  在大佛左侧的是如意轮观音。观音的头上的宝冠中有阿弥陀佛的小像。大佛的右侧是虚空藏菩萨。大殿的四角分别树立着巨大的四大天王木像。在大殿东部有一个柱子,底部中心有一个巨大的空洞,据说人从其中穿过可以获得祝福,保佑平安,也有说会智慧无穷、大彻大悟。</p> <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公元733年(日本天平五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入唐,真诚邀请我国唐代的鉴真大和尚赴日传授佛家戒律。鉴真从江苏扬州出发,历尽艰难险阻,6次东渡日本。于公元753年(唐永徽四年)抵达日本的萨摩,次年2月来到了奈良,受到孝谦天皇和圣武太上皇的隆重礼遇,在东大寺大佛殿前临时建造的戒坛向圣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谦之下皇族和僧侣约500人授戒。天皇委任鉴真统领日本佛教事务,封“传灯大法师”法号;两年后(公元756年),鉴真又被册封为东大寺的“大僧都”,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佛家戒律制度;鉴真在日本留居10年,一半时间是在东大寺传授佛教戒律,为日本带去了盛唐的璀璨文化,开启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大佛殿西侧的戒坛院即是当年鉴真和尚平时传授戒律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东大寺,在前往春日神社的路上看到很多小鹿,或是默默在草地上觅食,或是相互嬉戏玩耍。或是三五成群的跑到游客的身边抢夺食物,非常的调皮和可爱,不仅让我又想起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奈良东大寺》的诗句:“佛光塔影净无尘,几点樱花迎早春。踏遍松阴何忍去,依依小鹿送游人。”</p> <p class="ql-block">3月25日,第四站:奈良春日大社</p> <p class="ql-block">  春日大社是奈良公园内的一座神社,旧称春日神社。建于和铜二年(710年)。是建设者藤原不比等为当时的掌权者藤原家族的守护神而建造起来的神社,社内供奉的神明包括武瓮槌命、经津主命、天儿屋根命和比卖神。这是一处被原始森林环抱的古建筑,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春日大社是日本全国各处的春日大社的总部,与伊势神宫、石清水八幡宫一起被称为日本的三大神社,春日大社为了守护平城京及祈祷国家繁荣而建造。是藤原氏一门的氏神,由于武翁槌命乘鹿而来的传说,当地把鹿当作神的使者。春日大社所在的山被称为春日山,其后也是一座草坪山,叫做若草山。 </p> <p class="ql-block">  春日山作为春日大社的神山,千年以来都被禁止砍伐,因而遍布着以槲树、米储类树木等为主体的常绿广叶林的原始森林。由于春日大社从公元9世纪起禁止采伐树木,原始林得以保护,并作为与春日大社不可分离的景观和春日大社一起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 在奈良公园沿着表参道走向春日大社,表参道两侧密密麻麻竖立着2000多个石灯笼,高高低低、各式各样,都是老百姓祈福所献,历经千年风雨,上面长满了绿苔,成为神社内一道醒目的风景线,也令神社内的参道更为幽静,神秘,石灯笼外侧就是高耸的杉树及白桦树的原生林,古树老藤,遮天蔽日,让人心生平静,还有隐身在林间的奈良鹿,间或,从树林里跑出来,和人们来一个亲密接触。</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春日大社,在门口处看到很多游客在一个鹿雕塑的“手水舍”洗手漱口,听导游介绍,其用意以洗净污浊之气,用最虔诚的心态面对参拜神灵,不过洗手的方式也是很有讲究的。沿参道前行看到一个类似牌坊的红色建筑,日本人称之“鸟居”,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的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世俗界,鸟居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来访者,踏入鸟居即意味着进入神域,之后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应特别注意。</p><p class="ql-block"> 以一座红色鸟居为起点,往上几十层台阶就是春日大社,神社内至今完整保留着御正殿、桂昌殿、币點、舞殿、酒殿等古老建筑,社内有3000座石灯笼和吊灯笼,统称为“万灯笼”,在“春日大社神苑”里种植着约300个品种的植物,这些植物均在古代有名的歌集《万叶集》中有记载。另外,社内还藏有包括520件国宝级文物在内的3000件文物。 </p> <p class="ql-block">  神社被回廊四面围绕,西回廊上有内侍门、清净门和庆贺门,不过南回廊上的南门才是正门,它也是这里最大的门,高约12米,举行春日祭时,除藤原氏以外的敕使从此门进入开始祭祀侍奉活动。走进南门后正对的是币殿和舞殿,二者实际是一幢建筑。东边的两间为币殿,是暂存供奉天皇的货币供品的地方。西边的三间为舞殿,是举行从日本朝廷延续而来的神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庭院正北为御正殿,御正殿由并立的4个社殿组成的,里面又分若干小殿,其中第一殿供奉着武瓮槌命、第二殿供奉着经津主命、第三殿供奉的是天儿屋根命、第四殿则供奉着比卖神。围绕本殿的朱红色的回廊与春日山麓的绿色丛林相映成辉,回廊下及社殿屋檐下约有1000多盏吊灯笼,古色古香,有青铜色和金色,与社殿一起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风景画。中门是春日大社的象征,高约10米,向左右延展出的御廊各13米。中门下方的唐破风是明治时期后镶嵌上的,与两侧御廊连为一体,宛如大鹏展翅。在御正殿祭典中,神职人员就端坐在御廊下。</p><p class="ql-block"> 我对神社不是太感兴趣,源于心中的那个痛,但是对于日本人对文物和环境的保护还是很认可的。</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今天的行程,在返回酒店的路上,导游告诉我们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秘密。京都和奈良这两座城市是古迹保存最多和最好的城市,竟要归功于我国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p><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至1945年8月,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98座城市实行地毯式战略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编制一份沦陷区的文物建筑,在梁思成标记的地图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划着两个圆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当梁思成将这个地图呈递到盟军司令部时,盟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梁思成的提议最终被采纳,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p> <p class="ql-block">  日本古建筑权威福山敏男也满怀感激地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战中向美国提出了保护京都和奈良的建议,我们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滥炸而保存下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上的保护上,梁思成的意识是超前和人性的,其胸怀更是博大无私的,特别是在整个民族同仇敌忾的愤激氛围中,能保持一份学者的冷静和理性殊为不易,向梁思成先生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