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革非,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画家,苏富比艺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及国内外机构收藏。作品在北京保利、北京瀚海成功上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区过往的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雪域藏区是一个神圣而又壮美且能洗涤心灵的地方,人们不仅仅是喜欢藏区白云如柔,极目蓝天,清风朗日的景色,而且更想去探究它神密的文化传承与神圣的宗教崇拜。</p><p class="ql-block">这里有虔诚的信仰,这里有质朴的人们,这里高寒缺氧,但不缺笑容,更不缺精神。</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我曾制定了到藏区采风的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常态,由此也促成我下决心迈出走进藏区采风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描绘藏区系列作品是我多年来一直挂记于心的事情,这几年采风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让心得到了安宁,放空胸襟去仰观天际,星罗棋布,感受罡风劲吹;去远眺荒原,湖措清澈,体会宽广无垠。远离世间凡尘,直击灵魂拷问,深感人在天地之间如此渺小,觉知一些明心见性的道理后,自然就少了许多欲望、执念和烦恼。笔触之下更有心得和冲动,亦更有了创作的激情。</p><p class="ql-block">在不能实地写生时,我依然会每天按实景黙写当天的作业。我们曾借宿藏民家中,和衣而睡,也尝试着边喝酥油茶边吃着糌粑,有时也会走在满是牛屎泥泞的小路上寻灵感,克服行程异常艰辛或高原反应强烈的困扰,尝试了此前从未领略的大山大水风采。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七旬的我,有时真似以生命代价为成本,与天地意识在来往,坚持用心观察,用笔记录,用特殊的绘画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体悟。</p><p class="ql-block">心灵的净化催生勤奋的创作。我根据一些相对典型的素材,摈弃臆想和夸张,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较为大胆的用色,画了些反映藏区人文自然,宗教信仰的东西,如《布达拉宫》《珠穆朗玛》《神山之王》《林芝桃红》《古格遗韵》《班公朗日》等画幅。虽只是反映藏区采风纪实的一部分,也算聊以慰籍我多年来想画点藏区风情的心愿吧。</p><p class="ql-block">杨革非</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