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太行大峡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近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深挖洞备战天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部队接受了“挖洞任务”。1971年是我们进驻清水河的第二个年头,第一年我们班除担负伐木任务外,还曾配合总参测绘队将清水河方圆几十公里的地形地貌,绘入地图,以便战时查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营地是一片较开阔的草地,河水从房前由西向东穿过,过了河就是海拔近千米高的大山。备战巷道洞口就选择在悬崖峭壁下面。从事测绘的小组有三个参谋,组长姓关。我们的任务是协助服务,如搭建帐篷,整理住地,搬运测绘器材等。远距离执行任务,就租用当地牧民的马匹,中午饭就在蒙古包老乡那儿吃,因此我学会了骑马,在草原上放开狂奔也不害怕,也习惯了喝蒙古奶茶。如再距离远点,就借住早进山施工的老工兵部队,就餐也靠在工兵连。我记得当时工兵连的伙食还真是不错,印象最深的是早饭蒸的小馒头一口能吃一个,一顿能吃10来个。临走时我们把亲手制作的十几把芥荠草笤帚送给工兵连,以表谢意。同年7月我被提拔为排长。不久,我便随原来打山洞的三排进洞施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山洞呈马蹄形,长600多米,宽6.8米,高度5米,内有通风口、蓄水池、贮藏室等。是个防原子、防化学、防空袭全能战时通讯指挥部。三排负责打蓄水池。当时三班倒,每班分风钻组、炮组、出渣组、拉灯组,分工详细,安排周密。施工环境和条件太艰苦,每一班必须出运完上班爆破下的碎石渣,打好下班的炮眼、装药、爆破、拉灯、撤出。接班时须先排险,还要把大的石块进行二次爆破。一次,上班炮刚响不久,我就戴口罩跑进去看有没有需要二次爆破的大石块,好为出渣争取点时间和便利。谁知,我刚站到爆破后的渣堆上,就听“砰”地一声响,一块像磙子一样的巨石从头顶落到我前面十几公分处,砸中一根粗钢钎断成二截,飞到两侧一米多高。我惊出了一身冷汗,老天爷保佑,再靠前十几公分,我也就成了一连的“何颜生烈士”了(何颜生是我营一连在山洞塌方时被砸牺牲的)。镇静了一会儿后,我找来两节炸药,用插好雷管的导火索梱绑好,放在巨石上,又用石块压牢,点然导火索后迅速撤离。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大块石头变得粉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工中,出渣组的战士,手握铁锨,弯腰铲渣的动作迅速准确,几个人围着堆放钢板上的石渣,嚓嚓地投进有轨罐车。罐车一辆紧跟一辆,川流不息,一路小跑,直接倒在洞外开阔地。记得同乡战友邢风斌、山西籍战士齐天寿负责推罐车。我自然跟班作业,亲自动手搬石头。一次在挪动一块大石头时,由于下面钢板滑动,石块前移,把左手食指压在石头下,当抽出手时,左手指被石块切得露见骨头。我竟全然不顾,没有包扎,没有处理伤口,让它自然闭合。事后,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感染,一段时间后,自然恢复。这个中指留下的伤口,现在依然清晰可见。风钻组的战士,都是抽调个子高、特别能吃苦的,施工中他们穿着厚厚的皮防水服装,站在工作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风钻开机后,为防尘喷洒的水滴经常灌满衣服。三排优秀风钻手有丁银林、孙晓旭、唐珠尧、李祥山、余培业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次,点炮到一半时,突然停电,洞内一片漆黑,指导员李卓仁已下达撤出洞外的命令。我当时想到如不点完,整个作业面就会破坏,直接影响到下班施工。我当即让观察员周永根打手电照着,我和炮手邢正安战友不顾危险,共同点完所有炮眼,而后我们三个飞奔出洞。刚跑出洞口,炮就炸响,伴随着巨大的炮声滚石像洪水般而至。李指导员看着奔跑出洞口的我,边拍大腿边喊“三排长啊!三排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艰苦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曾经累得我晚上尿床,有两个晚上不知怎么睡梦中就尿湿半个褥子。第二天把褥子晒到外面,引得大伙哈哈大笑。最严重的有一次经过一天施工,傍晚出发回和静参加打坦克训练,在爬坡时,两眼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事后听医生讲,这是典型的休克。这就是当兵的人,当兵就是奉献,甚至献上生命,真是一点不假。三年多后我们才撤出清水河工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风钻组在紧张的打炮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出渣组在快速往罐车装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炊事班送饭来了,战士们席地而坐就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三排打山洞时的唐珠尧(风钻手)、周永根(原安全员)西安聚会时与作者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施工中原三排部分战友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6年,部分战友在乌市看望老指导员李卓仁的照片,前排右起,张俊周、李卓仁(已故)郭青山。后排右起,刘国祥夫妇、王天吉、付虎吉、齐长海、罗某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图片来自网络。(这些照片和我们当年打山洞的情形非常相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