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

福州·共和耕牛·

<p class="ql-block">世外桃源,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这则成语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与世隔绝的、脱离现实社会的地方。其本身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p> <p class="ql-block">成语出处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p> <p class="ql-block">成语寓意</p><p class="ql-block">世外桃源这一成语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一些文人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其积极的一面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但在阶级社会中,桃花源式的生活模式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实际上只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神界”,这一“神界”和黑暗现实的对抗是软弱的,它很容易把人引向逃避现实的道路上去,这是它消极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成语运用</p><p class="ql-block">成文用法</p><p class="ql-block">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以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p> <p class="ql-block">书者简介:何爱和 、男、漢族、中共党员,四十年代出生農村,六十年代當兵入伍,八十年代转業地方,九十年代停薪留职“下海学游泳”。</p><p class="ql-block">從小喜歡書法、音畫、以及篆刻藝術。業餘時間經常靠自學臨摹研習名帖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書寫能力。在電腦尚未普及雕刻打印技術的年代里,曾經常義務為一些機關、學校等企事業單位和個體書寫牌匾以及社會各類公益宣傳廣告。近年來加入美篇之家籌委會,積極向美篇之家書法群群刊和天下美篇報投稿獲得多篇刊載,上百篇書法作品獲得美篇書法平台精選推薦,並得到部分書法家和書畫愛好者們的關注轉發與收藏。曾在參加第二屆《千秋杯》全國書畫大賽中獲得決賽第二名(榜眼獎), 現為【北京曲風書畫院】“高級院士”</p> <p class="ql-block">圖文解析來自網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