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信丰篇

贝博纳

<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由于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共临时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中央苏区陷入生存危机之中,红军被迫离开苏区。所以说,红军长征是一场迫不得已的战略转移。</p> <p class="ql-block">⏸信丰县城街道</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上、中旬,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军团和中央机关改编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分别从瑞金、兴国、石城、长汀等地出发,赶来于都河沿岸集结,作突围前的最后准备。第九军团是从会昌出发,直接去与于都交界的第二集结地安远。</p> <p class="ql-block">⏸永固楼步道</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中革军委公布的《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中的数字,参加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官兵和机关人员共计八万六千七百余人。其中红一军团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红三军团一万七千八百零五人,红五军团一万二千一百六十八人,红八军团一万零九百二十二人,红九军团一万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军委纵队也叫红星纵队四千八百九十三人,中央纵队也叫红章纵队九千五百八十三人。他们于10月16日夜晚开始,从于都县城东门外等十个渡口过河,撤离中央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p> <p class="ql-block">⏸俯瞰桃江村,桃江从村旁流过。</p> <p class="ql-block">  按照中央最高“三人团”制定的红军突围转移的路线和目标,是选择在中央苏区的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设置的封锁线,然后沿粤赣边界西进湘南,沿着之前红六军团西进路线渡过湘江,再掉头北上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巩固的根据地,尔后再反攻打回来,恢复中央苏区。</p><p class="ql-block"> 10月19日,中央红军全部进入到指定突围集结地域安远、于都、赣县(今赣州市赣县区)边界。当时的行军队形是,以红一、三军团分别为左、右两路前锋,红九、八军团分别为左、右两翼拱卫,中间为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红五军团担负后卫掩护任务。这种行进阵式,被刘伯承讥笑为“抬轿子行军”。</p> <p class="ql-block">⏸永固楼</p> <p class="ql-block">  10月20日,红军主力部队即进入国民党粤军、广东军阀陈济棠部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p><p class="ql-block"> 为阻止中央红军向粤赣边境发展,自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开始,粤军就构筑了这道封锁线。它位于中央苏区西南方向,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县、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一百二十公里,东西宽约五十公里的弧形封锁线。整个封锁线中构筑了数百个碉堡,每段碉堡线上设置了铁丝网、深沟、暗堡等三层防御工事。陈济棠称这条封锁线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p> <p class="ql-block">  陈济棠设置的这道封锁线,表面上是向蒋介石表决心、交差事,其真正目的也不是要消灭红军,而是阻止红军进入广东。所以,只要红军不进入广东地盘,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因为陈济棠与蒋介石貌离神合,所以临时中央能够在启动战略转移之前,派何长工、潘汉年出面,与陈济棠的代表秘密达成“借道”协议。中革军委也就能够放心地把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突破口,选定在赣县、信丰、安远三县之间的结合部。</p> <p class="ql-block">  信丰位于赣州市中部,西南与广东南雄市接壤,桃江(也称信丰河,流经安远、信丰、赣县等地)中游,自唐朝以来取“人信物丰”之意,定名信丰县。由于毗邻闽粤两省,素为战略要地。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曾率领起义军余部在信丰进行整顿。从1930年起,信丰大部县境逐步成为中央苏区地域,并是其西南门户。</p><p class="ql-block"> 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时,信丰县东部的百石、古陂、新田、安西等地,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旧战场。</p> <p class="ql-block">  10月21日上午,中央红军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开始突围,向粤军封锁线发起进攻。右前锋的红三军团四师首先向信丰的百石守敌发起攻击。经过一夜战斗,全歼守敌。战斗中红四师师长洪超不幸牺牲。23日凌晨,红四师乘胜一举攻占古陂,敌人大部被歼,残部逃向安西,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担任右翼拱卫的红八军团,也于22日随红三军团后侧跟进,在王母渡击溃守敌,西渡桃江。</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左前锋红一军团一师、二师也于21日占领信丰的新田、金鸡圩,歼敌六百余人。22日,红一军团一师向信丰西南全速追击,击溃退途中的粤军教导团,毙俘敌三百余人,缴获大批辎重。</p> <p class="ql-block">  23日凌晨,红一、三军团协同向安西守敌发起强攻。这是一场比较激烈的战斗,双双损失不小。红军虽将敌三面包围,但未能拿下敌阵地。为争取时间突围,红一、三军团奉命各派一部兵力牵制安西和信丰县城守敌,主力绕道坪石一带,抢架浮桥,西渡桃江。</p><p class="ql-block"> 24日,红九军团紧随红一军团跟进,占领安西圩,随后西渡桃江。同日,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也在小河口渡过桃江。至27日,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也渡过桃江。至此,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桃江,胜利突破了国民党粤军的第一道封锁线,继续向赣粤边界突进。对此,老红军陆定一有诗为证:“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p> <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要问,红军不是和陈济棠达成了秘密“借道”协议吗,为什么还会发生战斗?而且战斗还挺激烈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其一,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关乎红军的生死存亡,关乎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虽然红军与粤军提前达成谅解,达成秘密协议,但中共中央决不会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押注在这一并不牢固的协议上。因此,在正式开始战略转移前,红军决不可能把自己的战略意图和行动计划,提前透露给对手,以避免落入敌人的伏击圈。</p> <p class="ql-block">  其二,即使是在红军内部,这样的绝密计划,也只有极少数最高层领导才知道。所以,中央红军要突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只能是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作战去强行突破。</p><p class="ql-block"> 其三,作为陈济棠的粤军,为了洗脱暗通红军、不战而退的罪名,也绝不可能把绝密协议向下传达,也不好传达,只能是局限在极少数的最高层掌握。所以,红军和粤军真刀真枪的发生战斗,是很自然的事。不过,战斗打响后,粤军前方部队在得到陈济棠的示意后,作稍事抵抗,陆续撤离封锁线,闪开大道,让红军主力西渡桃江。</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叶剑英元帅故里,一路向北,来到江西赣州市赣县区王母渡镇桃江村的。两地相距二百九十公里,绝大部分路段是高速公路,但用时还是接近四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桃江村是位于桃江西岸边的一个村子,现在还是王母渡镇政府的所在地。我们到桃江村是参观红军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唯一一个遗址。遗址是国民党粤军的一个碉堡——永固楼,它是迄今为止长征路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敌军碉堡。导航不显示永固楼的具体位置。我们在镇政府党群服务中心问了一位工作人员,那位同志很热情,她不仅告诉我们怎么走,还用纸给我们画了路线图,真诚地感谢她!</p> <p class="ql-block">⏸百石村长征第一仗雕塑</p> <p class="ql-block">  永固楼建在桃江村中间的一座山头上,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桃江,河水从村旁流过。我们绕碉堡环视一周,思绪一下子被带到红军离开苏区的那个岁月。</p> <p class="ql-block">  苏区时期的王母渡镇,地理位置很特殊,是红区与白区的交界处,桃江东岸属红区,西岸则属白区。1933年5月,驻守该地的粤军,在桃江村的山上建起三座火力相互支援的碉堡,共同扼守桃江渡口,主堡便是永固楼。</p><p class="ql-block"> 永固楼,采用三合土、木、砖结构,共三层。其主体建筑呈抹角长方形,四个墙角基础向外延伸四五米,成犄角或作翼墙。四周外墙上设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外小内大长方形射击孔。外墙上残留的不少弹痕,至今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百石长征第一仗历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21日傍晚,红八军团一部到达王母渡,准备西渡桃江,突破敌军第一道封锁线。永固楼就在这道封锁线上,成为红军必须突破的关隘。</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永固楼防御严密,碉堡前设置了铁丝网、深沟等防御工事,有的地方还埋了竹签。发现有红军从对岸渡江,隐藏在碉堡和山上战壕里的敌军立即开火,以密集的火力封锁江面。经过数小时激战,红八军团先遣部队分几路向敌人接近,炸毁了山上敌人作为辅翼的两侧碉堡,消灭了附堡里的守敌。主堡永固楼里的敌人见大势已去,纷纷逃跑。红军攻克并占领了永固楼,为红军主力西渡桃江扫清了障碍。</p> <p class="ql-block">⏸百石长征第一仗胜利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近九十年过去了,如今很难看到像永固楼这样保存完好的碉堡,承载艰苦卓绝的长征战斗故事的碉堡更是少之又少。2018年3月,江西省将永固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离开王母渡,我们驱车来到三十多公里外的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由于导航是智能设置,它给我们推荐了一条距离最近的乡道。这条路弯多路窄,几乎没有直线距离。邵哥小心翼翼地驾驶,不禁感叹道:看不见对面来车,尤其是怕村民骑摩托车过来,一旦骑在路中间,速度很快,避都避不急。这样的路大约走了十来公里,但田野里庄稼,郁郁葱葱,景色还是蛮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洪超烈士墓的步道</p> <p class="ql-block">  百石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在这里,中央红军打响了万里长征的第一仗,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也洒下了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的热血。</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21日上午,担任右路前锋的红三军团四师向百石、古陂急行军时,被百石守敌发现,双方发生了激烈交火。红军长征后的第一仗就此打响。</p> <p class="ql-block">⏸洪超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  当时,守军占据着百石村一座小山,在山顶的碉堡里居高临下阻击红军。红军战士们在四师师长洪超的指挥下,打得非常英勇,很快攻下了山上的碉堡。惊惶失措的守敌溃逃下来后,躲进村里一座被称为“万人祠”的建筑中。红军对龟缩在“万人祠”的守敌展开政治攻势无效的情况下,于傍晚用迫击炮将其摧毁,全歼顽敌。但不幸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洪超被流弹击中,为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二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  洪超是湖北黄梅人,早年在家乡搞过农民运动,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暴动,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当过朱德的警卫员。从1930年8月起,他先后担任过红军的团长、师长,长征时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牺牲后,红四师师长由张宗逊接任,政委是黄克诚。</p><p class="ql-block"> 洪超是彭德怀的老部下,骁勇善战,深受红军官兵爱戴。1974年11月,彭德怀在含冤去世前,仍念念不忘这位老部下,嘱咐说:“不要忘记洪超,他是我们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p> <p class="ql-block">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005年3月下旬,当年洪超的部下张爱萍上将的女儿张小艾来到百石,建议修建洪超烈士墓,得到当地政府的响应。洪超的墓碑建在百石村的一座小山坡上,于2006年清明节完工,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上将题写了碑名,表达了对洪超烈士的深切怀念。</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百石村时,那里正在修建百石长征第一仗景区。目前长征第一仗历史陈列室、长征第一仗胜利纪念碑、红军广场等主要建筑都已完工,正在进行辅助设施的建设。相信不久后,一处精致的以长征文化为特色的红色景点,将呈现在人们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