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专家讲座,畅享《史记》盛宴

若水

<p class="ql-block"> 8月2日下午我们有幸聆听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赵生群先生的讲座,在烈日炎炎下,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开讲之前,赵生群教授温文儒雅问了学员一个问题:你们如何认识《史记》,学员们积极参与,把我们带到《史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讲座伊始,赵教授首先指明《史记》是中国历史的一座长城,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曾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在历史、文学、思想、文化等诸领域都享有崇高的地位。本讲座主要从《史记》开创了纪传体、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具有世界史般的规模、有着不朽的灵魂等四个方面介绍其在史学上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赵教授认为:《史记》作为一部社会史,同之前以记述事件为中心,偏于政治、军事的史传所不同,因为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和,所以《史记》的创作打破了偏重政治的局限,拓展了历史的叙述范围。他还分别介绍了《史记》的各体,即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分别记载的人物事件和相关专题等,以此阐明这五种传记体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p><p class="ql-block">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来衡量《史记》这部鸿篇巨著,更能看出其磅礴和深邃。先从纵的方面看,《史记》的时间跨度之长,实在令人震撼。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历时约2300年,时间之长超过了从《史记》成书到今天的历史跨越。再从横的方面看,五帝三代、春秋战国、秦、汉历朝都被《史记》所涵盖,可谓纵向之中又包含着丰富的横向联系。换句话说,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各传记体都是相对独立的纵向系统,但彼此之间又横向关联,互相补充。</p> <p class="ql-block">  《十二诸侯年表》就解释了如何解决历时性和共时性之间不易厘清的难题,也就是“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在这篇《年表》里,既有纵向的梳理和叙述,也有各国之间在共时性方面的横向联系。此外,又通过增加十表,扩大记载范围来揭示各种人事之间的横向关联。</p><p class="ql-block"> 赵教授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论证了《史记》内容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同时又转换角度说明《史记》不仅是一部社会史,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因为除了政治、军事大事,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农业水利等各方面大事均被记录在案。更为重要的是,《史记》是中国历史的一座长城,我们想要了解黄帝到汉代的整个历史,不可或缺的书就是《史记》。尽管学术界曾对其产生过一些怀疑,但后来出土的大量甲骨文、金文器件,证实了《史记》之记载的可靠性。</p> <p class="ql-block">  赵教授最后指出,《史记》作为一部有灵魂的史书,不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述往事,思来者”,探求正道。也就是说,司马迁既想通过叙述找出历史的规律性,以此表达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又想将现实纳入其中,即通过叙述往事、叙述历史,来探讨政治的盛衰成败,人事的得失,进而对人对事作出自己的评判。由此看来,司马迁是本着服务于政治的宗旨创作了《史记》。这一宗旨在《史记》最后一篇文章《太史公自序》中足以验证,《史记》提供了治国之道,给政治提供借鉴,不愧是一部有灵魂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  8月3日上午赵教授再一次给我们带来精彩讲座,讲了《史记》与传记文学,首先他通过《左传》、《战国策》与《史记》对照让我们更好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历史与文学的契合。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 历史又何尝不是人学!赵教授指出《史记》 是“以人取事”。 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形式,纪传体的创造,使人物第一占据了作品的中心地位。纪传体形式的确立,第一次找到了文学和史学的契合点,使史学更加贴近作为“人学”的文学。</p> <p class="ql-block">  赵教授从人物活动的连贯性和人物经历的完整性谈《史记》叙述人物事迹蝉联而下,因人系事,因事见人,刻画了各色各样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各色各样独特神采的人生样态!赵教授指出《史记》还是一部全部深入研究历史人物的一部著作。对传主“为人”的关注,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  赵教授最后从取舍剪裁自由灵活和注意揭示人物个性两个方面,运用大量《史记》故事,通俗易懂给我们讲解,让我们更加系统了解《史记》,他指出从先秦史传散文的以叙事为中心,一变而为《史记》的以写人为中心,是传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