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炭疽病,学会综合防治轻松搞定!

如果有来生

<p class="ql-block">炭疽病是园林植物中经常发生的一大类病害,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快、危害性重的特点,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于半知菌的黑盘孢目刺盘孢属,主要为害植物的叶片、茎秆、枝梢和果实,危害严重时,降低植物观赏价值,甚至引起植株死亡,具有潜伏侵染的特征,因此早期一般不易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危害植物:</p><p class="ql-block">常见危害植物有:大叶黄杨、茉莉、广玉兰、海棠、米兰、桂花、鸡蛋花、香樟、橡皮树、山茶、月季、梅花、牡丹等多种园林植物;</p><p class="ql-block">表现症状:</p><p class="ql-block">1、果实病状表现:果实受害后,初期果面会出现淡褐色圆形小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加深、软腐凹陷;在病斑表皮下会出现无数由褐变黑的小粒点,伴随病情的发展,病斑会变成深褐色或黑色,呈水渍状,然后病斑腐烂并在果实上蔓延扩大;严重时,病部会一直腐烂到果实果心,使果肉变成褐色,最终造成果实落果或在枝条上皱缩形成僵果。如果环境条件比较温暖潮湿,病菌会突破表皮,涌出一层粉红、绯红色的黏稠液物质;如果环境条件比较干燥,果实病部会表现为近似圆形的“干疤状”。</p> <p class="ql-block">2、叶片病状表现:叶片发生的炭疽病分为两种:急性炭疽病和慢性炭疽病。</p><p class="ql-block">急性炭疽病:一般发生在持续性高温高湿的天气,多从嫩叶的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病部初期呈淡青色水烫状小斑,后逐步扩大为云纹状水渍大斑,致使发病叶片快速腐烂脱落,如不及时防治易造成整株大面积落叶现象。</p> <p class="ql-block">慢性炭疽病:一般发生在短期阴雨后转晴的天气,发病初期,感病叶叶尖、叶缘呈黄褐色或灰白色的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叶片颜色由灰白色变为深褐色,病斑隆起、呈轮纹状。</p> <p class="ql-block">3、茎秆病状表现: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期逐渐扩大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绿色病斑,病斑中部凹陷,边缘呈红褐色或灰白色;当凹陷病斑环绕一圈后,就会导致该部位完全坏死。</p> <p class="ql-block">4、嫩梢病状表现:感病时一般会出现焦枯、坏死、脱落、萎蔫的症状,而且发病顺序是由上向下逐步发展病情。</p><p class="ql-block">发生规律:</p> <p class="ql-block">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寄主的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回暖开始繁殖孢子,借风雨和昆虫等进行传播,一年中可反复侵染多次,由伤口、气孔或皮孔侵入;当侵入后,首先通过产生酶类物质分解植物细胞壁,从而进一步侵入植物的组织内部,一旦进入寄主植物的细胞内,炭疽菌便开始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细胞死亡和坏死。</p> <p class="ql-block">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雨水过多、氮肥过多、通风不良、光照不足、伤口过多、植株衰弱等情况下发病重,其中高温高湿(20-30℃的气温,相对湿度大于88%)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因素;南方区域4-6月份是侵染高峰期,北方地区5-6月份是侵染高峰期,7-8月份是该病害的盛发期。</p><p class="ql-block">防治措施:</p><p class="ql-block">1、做好清园:及时清理落叶、枯枝等,消灭病菌传播源头;</p><p class="ql-block">2、做好消杀:越冬前后使用石硫合剂或矿物油进行喷施,消灭越冬病原菌;</p><p class="ql-block">3、加强水肥:多施有机肥、磷钾肥,提高植物抗病性,生长季节少施氮肥;</p><p class="ql-block">4、定期预防:在炭疽病出现的初期及时使用预防性杀菌剂进行喷施预防如: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p> <p class="ql-block">5、及时治疗:发生时可用苯甲吡唑酯/吡唑醚菌酯/咪鲜胺/腈菌唑/中生菌素/丙环唑/春雷霉素+叶面肥按800-1000倍进行喷雾防治,注意药剂轮作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