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以色列国</p><p class="ql-block"> —— 一个令人尊重的国度</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概况:</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State of Israel),是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地处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2014年1月人口已超过813万,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犹太人611万人,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公民拥有各式各样的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视为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相当重大。自从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科学和工程学的技术研发,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相当知名。</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是除了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法国五大国之外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全国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813万(2014年统计)。</p> <p class="ql-block">以色列区划图</p> <p class="ql-block"> 以色列建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米特族的后代希伯来人。希伯来人也就是古犹太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认亚伯拉罕Abraham为祖先,在现代人类基因学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DNA较其他种族更接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但这个地区从来都是各个部落争夺的土地。公元前13世纪至11世纪,腓力斯人、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在这里建立过国家。</p><p class="ql-block"> 犹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约在公元前13世纪末离开埃及迁回到迦南地(现今之巴勒斯坦),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王国被亚述人征服,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世界各地,连中国的开封都有犹太教会堂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到了公元前1世纪,强大的罗马帝国再度入侵巴勒斯坦,犹太人被迫流亡。到公元7世纪,地中海沿岸已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地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p><p class="ql-block"> 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在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了围墙,引得失去家园的犹太人聚在这里哭泣,因而后人称其为哭墙。</p><p class="ql-block"> 犹太人回归:</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18世纪有数批次小型的犹太人回归潮。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但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p><p class="ql-block"> 1896年,中欧地区的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机构也相继成立,以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p><p class="ql-block">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定居。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地区,外长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主张“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p><p class="ql-block">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p><p class="ql-block"> 随着犹太人的回归,犹太人和这个地区阿拉伯人的矛盾日益突出,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大规模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也违背了《贝尔福宣言》。但阿拉伯人并没有就此平息事端,他们则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p><p class="ql-block"> 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他们大肆残害犹太人,于是有了第五次犹太人回归。1940年,犹太人已占巴勒斯坦地区居民总数的30%。此后欧洲发生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超过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超过60万的犹太居民。</p><p class="ql-block"> 犹太复国:</p><p class="ql-block"> 到1947年,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遭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而此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二战中犹太人被屠杀的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此时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于1947年11月以33票赞成(包括美国和原苏联)、13票反对、10票弃权通过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国际化,以期避免冲突。</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决议,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理安表示接受,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各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他们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p><p class="ql-block"> 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了还击,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p><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全国选举中,有85%的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国的人成为人民的领袖,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p><p class="ql-block"> 1948年的独立战争:</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建国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即向以宣战,由此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p><p class="ql-block"> 新成立的以色列国成功地阻挡了北边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但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了耶路撒冷东部地区,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犹太人民兵部队奋勇打退了约旦军队,而地下国民军组织部队也阻挡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p><p class="ql-block"> 6月初,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得以正式组建。1949年,交战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并划出一条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西面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和撒马里亚地区,后来那里被称为约旦河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p><p class="ql-block"> 随着以色列国建立,大量阿拉伯人口逃离这个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估计约有40—90万巴勒斯坦难民流亡。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久拖未决的民族矛盾以及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持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1948年战争结束后,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激增了两倍。接下来的几年里,又有将近85万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万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余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p><p class="ql-block"> 50年代,时任以色列总理摩西·夏里特试图轰炸埃及未遂,造成政治上蒙羞。1956年埃及政府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此时以色列正遭到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便秘密与英法两国结盟,并且对埃及宣战。此举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p><p class="ql-block"> 1961年,纳粹战争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的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摩萨德(Mossad)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审判,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p><p class="ql-block"> “六日战争”:</p><p class="ql-block"> 1967年5月,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再次紧绷。叙利亚、约旦、埃及透露了开战的意图,埃及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堤蓝海峡,接着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6月5日遂对埃及展开了先发制人的攻势,即所谓“六日战争”。</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进攻,在空战中获得完全的胜利。并且夺下了整个约旦河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的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只是后来在签订的和平协议中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p><p class="ql-block"> 70年代:</p><p class="ql-block">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被称为消耗战争。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袭击。尤其是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巴勒斯坦武装民兵组织挟持以色列体育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并将所有人质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慕尼黑惨案”。</p><p class="ql-block"> 事件发生后,以色列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刺杀了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p><p class="ql-block">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袭攻势。尽管战争初期打击了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但是以色列依靠美国强大外援以及卫星科技,埃及和叙利亚最终被以色列击退。</p><p class="ql-block"> 1973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史无前例的拜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进行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承认。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谈和。在萨达特拜访之后,两国间进行的和平谈判最后签下了《大卫营和约》。</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以色列总理贝京和埃及总统沙达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还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p><p class="ql-block"> 80年代:</p><p class="ql-block">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p><p class="ql-block"> 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攻势,其理由为保护北方的殖民区。当时以色列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攻击。以色列的攻势势如破竹,甚至攻下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并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其基地转移至突尼斯。</p><p class="ql-block">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以色列总理贝京被迫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Yitzhak Shamir)继任。以色列也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p><p class="ql-block"> 90年代:</p><p class="ql-block"> 90年代爆发的两伊战争,以色列虽不是反伊拉克联盟国、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但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袭击。战争中,以色列向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们遭受伊拉克生化武器攻击。面对这种善意的举动,巴解仍然支持萨达姆政权,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还站在屋顶上替来袭的飞毛腿导弹欢呼,虽然最后他们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p><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早期,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住房和工作,导致时任总理下台,新一届选举中伊扎克.拉宾成为总理。</p><p class="ql-block"> 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为改善和巴解组织的关系,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p> <p class="ql-block"> 关于以色列:</p><p class="ql-block"> 说以色列强大应该没有多少人反对。打开世界地图,如果不细心察看,你很难一下子找到以色列的所在。这个拥有700万人口、实际面积比北京市略大的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历经5次中东战争而不倒,堪称奇迹。</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在教育上的投入使其国民素质较高,每1万以色列人当中,就有14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比美国的80人和日本的75人还多。</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是犹太人在散居世界各地2000多年后建立起的国家。马克思、爱因斯坦,以及弗洛伊德等大名鼎鼎的人士,都是犹太人。有个令人咋舌的统计数据: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的100年间,在总共680名获奖者中,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者共有138人,占了约1/5。</p><p class="ql-block"> 阿摩司•奥兹,当今以色列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也是最富有国际影响的希伯来语作家,是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终身教授,迄今已发表了12部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杂文集、随笔集和儿童文学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曾获多种文学奖,包括法国“费米娜奖”、德国“歌德文学奖”、“以色列国家文学奖”、西语世界最有影响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p><p class="ql-block"> 奥兹先生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两件小事。</p><p class="ql-block"> 奥兹除了写小说,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组织了著名的“现在和平”运动,主张巴以和平,并时常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反对政府决策的主张。不久前,他收到总理府的来电,说总理读了他的文章,邀请他一起喝咖啡,交流意见。“我去了,和奥尔默特总理喝咖啡,聊了一个半小时,结果呢,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是他打车的经历。一上车,出租车司机就认出了这位经常上电视发表见解的学者,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然后,这位司机先生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奥兹先生只有听的份儿。</p><p class="ql-block"> 学者见总理,激辩一番后扬长而去;出租车司机见到学者,不是崇拜,而是亮出自己的观点。从司机、学者到总理,以平等的态度讨论、交流,这就是发生在以色列的真实故事。用奥兹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来告诉你吧,以色列强大的秘密就是怀疑和辩论。”</p> <p class="ql-block"> 慕尼黑惨案</p><p class="ql-block">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这是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盛会,参赛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当时以色列派出了历年最大的一个代表团,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p><p class="ql-block"> 9月4日,大赛开始一周。那天以色列代表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一些队员晚上出去看了电影,结束后陆续回到了奥运村。</p><p class="ql-block"> 5日凌晨约4时,整个奥运村还在沉睡中,奥运村外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都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穿着田径服作为伪装,逐一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来到一号公寓套房外,选好袭击的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房门。当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后,即开始了殊死的搏斗。面对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以色列运动员完全无法抵挡,25分钟后,以色列摔跤教练莫什·温伯格、运动员约瑟夫·罗曼中弹身亡,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p><p class="ql-block"> 在双方的搏斗中,从奥运村方向曽传出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声,但很快一切又重归平静。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那些天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当时治安当局也接到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直到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才慌忙组织处理危情。</p><p class="ql-block"> 5时10分,联邦德国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警方包围了事发地,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并限定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12时,过时便开始杀人。</p><p class="ql-block"> 11点,以色列政府正式拒绝了释放政治犯的要求,但同意考虑将人质转移到埃及开罗再进行谈判的建议。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也做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奥运村村长、联邦德国国家奥委会主席、警察局长兼第二十届奥运会安全总长、巴伐利亚州内政部长和联邦内政部长愿意代替人质,但遭到拒绝。西德警方极力周旋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 晚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谈判中同意在释放人质的条件下,保证恐怖份子安全离境,并支付巨额资金,但遭到拒绝。不过,谈判成功地延后了恐怖份子提出的最后答复期限,改为当晚10时许,方法为用两架直升机将恐怖份子和人质运往慕尼黑菲尔斯滕费尔德布鲁克空军基地,然后转机埃及。</p><p class="ql-block"> 警方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答应恐怖分子提出的要求,同意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p><p class="ql-block"> 警方原拟乘换机之际营救人质,当时在机场布置了5名狙击手,3位在信号塔上,1位躲藏在地面一辆维护车辆后,最后1位躲在地面的水管障碍物背后。因为德国方面根据收到的情报,认为只有四到五名恐怖份子,但实际恐怖份子一共有8人。</p><p class="ql-block"> 晚上10:30,恐怖份子到达机场,机场已停放一架波音727客机。警方打开探照灯照亮现场(事后被认为光线仍不足以帮助狙击手辨认目标),恐怖份子头领Iassa前往检查飞机,而人质则继续留在载他们前往机场的直升飞机内。警方原计划在机组人员中混入警察协助消灭1-2名恐怖份子,但没有接受任何反恐训练的机组人员们最后拒绝帮助警方而在行动开始前全部撤离了客机。</p><p class="ql-block"> 当恐怖份子头领发现波音客机内没有任何机组成员时,便立即折回直升机。这时躲在水管后的一名狙击手首先向Iassa开火。由于狙击手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也没有夜视装置和头盔,且人数也少于对方,计划完全失控。第一次射击未能击毙Iassa,只是击中了陪同去检查飞机的另一名恐怖分子的大腿,3名恐怖份子随即藏身到直升飞机后面还击。由于之前安排失误,直升机位置造成狙击手的视觉范围被阻挡。战斗持续45分钟,直到装甲车到来。</p><p class="ql-block"> 9名人质分乘在两架直升机上,一名恐怖份子由于恐惧开始向人质开火,并让其他2名恐怖份子跳下直升机,他最后在离机时扔下了一枚手榴弹。虽然这3名恐怖份子均被狙击手射杀,但手榴弹爆炸引燃了直升机,机内所有人质全部死亡。而第二架直升机上的5名人质也被恐怖份子全部射杀。</p><p class="ql-block"> 事后清点尸体时,发现8名恐怖分子中包括头领Iassa共5人被击毙,剩下的3人被逮捕。西德1名警官在枪战中身亡,有几名警察受伤,但9名以色列运动员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p><p class="ql-block"> 9月5日下午,奥运会所有项目停赛。</p><p class="ql-block"> 9月6日,在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泪流满面,几乎控制不住自己。</p><p class="ql-block">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p><p class="ql-block"> 事件发生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p> <p class="ql-block"> 以色列的复仇行动:</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在时任总理梅厄夫人的主持下,集结了由情报特务局(简称摩萨德)特工组成的“死神突击队”,对黑九月幕后成员进行暗杀报复行动,行动代号“上帝的复仇”(或译“神怒行动”、“上帝之怒行动”)。</p><p class="ql-block"> 行动从1972年10月到1981年8月,历时九年余,暗杀名单上的11名黑九月恐怖分子全部遭到暗杀,不过主脑未能暗杀成功,也有一些无辜者被殃及。</p><p class="ql-block"> 1981年8月1日,暗杀名单最后一个目标、惨案主谋阿布·达乌德在波兰一家旅馆遭到枪击,未致命。据文献记载,这是摩萨德特工在没有计划的前提下,偶然遇见达乌德,因冲动开的枪。那次达乌德侥幸逃生,但2010年因肾衰竭在叙利亚去世,终年73岁。达乌德去世后,大批巴勒斯坦人在大马士革郊区的难民营抬着灵柩,为他出殡。</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上帝的复仇”暗杀行动就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 “雷电行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民族可以被遗忘,但我们决不会忘记自己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1976年的6月27日,法航一架从希腊雅典飞往巴黎的139航班在起飞后大约10分钟,被一伙恐怖分子劫持。他们命令机组将飞机飞往利比亚的班加西,加满油后再度起飞,最后降落在了乌干达恩培德国际机场。这伙劫机者一共10人,其中8人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其余2人是德国恐怖组织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成员。他们得到了当时乌干达总统、亲巴勒斯坦独裁者伊迪.阿明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6月29日下午2时,劫机分子通过乌干达电台播发了一份声明。要求以色列立即释放关押的40名巴勒斯坦人和其他13名分别被肯尼亚、法国、瑞士和德国拘留的从事恐怖活动的嫌犯,最后期限是7月1日下午2时。</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政府决定采取武力手段营救被劫持的人质,他们认为与恐怖分子谈判只能导致越来越多的被动后果。为此,以色列通过与恐怖分子谈判的方式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却制订了以武力营救人质的“大力神计划”。</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情报机构找来了曾经承包建设恩德培机场大楼的索耐尔博内公司的工程师,根据原有的设计图,参考美国卫星拍摄的照片,制作了一座恩德培机场候机楼的实物模型。其精确程度达到了“连一级台阶都不少”的地步。摩萨德的特工化装成商人,分乘两架以色列航班抵达乌干达的邻国肯尼亚。夜间,他们秘密潜入乌干达,伪装成机场清洁工,用隐藏在拖把中的相机把所有的建筑照了个遍。</p><p class="ql-block"> 据侦察,恐怖分子共有10人。扣押人质的地点是恩德培机场旧候机大楼的顶层,第二层是乌干达士兵,10名恐怖分子分散在顶层、二层及底层。</p><p class="ql-block"> 相关部门立即从以色列国防军中挑选精英分子组成一支由280名成员组成的突击队并开展紧急训练。突击队员除以色列国防军外,还有以色列总参谋部直属侦察营(野小子特种部队),还可能有一些摩萨德特工参与了这次行动。在时任总理拉宾的斡旋下行动还得到了肯尼亚政府的全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救援行动由总理拉宾授权,伞兵司令薛姆龙担任总指挥,乔纳桑.内特雅鲁担任地面指挥。</p><p class="ql-block"> 经过数日训练,4架以色列空军的C-130运输机在8架F-4E鬼怪式战斗机的掩护下开始前所未有的长途奔袭。因为途径的都是敌对国家,4架飞机关闭了所有无线电讯号,保持能看到前面飞机的距离,编队向乌干达飞去。在4架大力神运输机后面,还有一架运送医疗设备的喷气机跟随,这架飞机将降落在肯尼亚乔莫.肯尼亚塔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 当离开以色列领空飞到红海上空时,编队降低了飞行高度。为了避开阿拉伯监视船的探测,编队有时贴着海面低空飞行,有时直接冲入气流中,F— 4E鬼怪式战斗机则在更高的空中护卫。不久,编队在吉布提附近向右改变了航向,飞入埃塞俄比亚领空,在接近恩德培的时候,气象突然恶化,电闪雷鸣,飞机剧烈摇摆。机群在视线模糊时情况下,依靠雷达,摸索着前进。幸运的是,途经国的雷达,似乎还没有发现编队。</p><p class="ql-block"> 按照预定计划,编队在10时45分准确抵达恩德培机场上空。行动总指挥官是特种作战部队司令薛娒龙准将。突击队由“野小子”特种作战团团长内塔利亚胡中校亲自带领。突击队员150人,主要由“野小子”特种作战部队和部分“摩萨德”特工组成。</p><p class="ql-block"> 突击队赶在午夜降临前悄悄落在恩德培国际机场,他们在降临前就打开了飞机的货舱门。货舱内有一辆黑色的梅赛德斯奔驰车几辆护卫的吉普车,以色列人驾着这些车辆驶出运输机,径直开往旧航站楼。为了避免乌干达人怀疑,他们故意挑选了这辆梅赛德斯和吉普,这样看上去就很像是伊迪.阿明总统或其他乌干达高官的车队。以色列方面甚至还特意挑选了一名特种兵装扮成阿明总统,这辆梅赛德斯轿车的主人是一位以色列公民,显然行动前夕才把车漆成黑色,这样几乎可以与阿明的座驾乱真,当然事后还车前这辆车必须漆成原色。</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另外两只突击小组也开始了行动。</p><p class="ql-block"> 突击队冲进航站楼,很快便消灭了守卫大楼的乌干达士兵,并且控制了机场的指挥系统。11点50分,内塔利亚胡率先突入候机大厅一楼,在他后面紧跟着35名突击队员。一楼灯光很暗,但队员们行动神速,弹无虚发,大厅里的4名恐怖分子在45秒之内就被全部消灭。</p><p class="ql-block"> 二楼的战斗也没用多长时间,因为不少乌干达士兵已醉得失去了战斗力。三楼的恐怖分子猛地醒悟过来开始抵抗。蜂拥而入的突击队员采取了强攻,内塔利亚胡一边投出了震荡手榴弹,一边用希伯来语高喊“卧倒!”顷刻间,所有的以色列人质听到母语,赶紧卧倒在地。夹杂在人质群中的劫机恐怖分子和十余名乌干达守军顿时暴露在以色列突击队员的枪口前,成了活靶子。</p><p class="ql-block"> 进攻机场指挥塔台的战斗打得极为惨烈,以色列突击队员炸毁了停放在停机坪上的11架米格战斗机,它们是乌干达空军的主力,这样就保证了在撤退时不会受到追击,并确保人质能搭乘肯尼亚航班回国,更重要的,这是对肯尼亚政府的回报,因为乌干达是他们的死敌。不幸的是内塔利亚胡中校在战斗中阵亡,以色列士兵冲进塔台,捣毁了所有的设施。</p><p class="ql-block"> 整个解救行动就像事先演练的那样流畅:10分钟攻占候机大楼,20分钟解救人质,10分钟清理战场,12分钟返回飞机。从第1架以色列飞机落地到返航时最后一架以色列飞机起飞,只有短短的53分钟!</p><p class="ql-block"> 据事后统计,以色列特种部队使用本国生产的“乌兹”冲锋枪,被击毙的恐怖分子平均每人中弹70余粒。除内塔尼亚胡中校牺牲,还有3名人质丧生,其中2人被恐怖分子开枪击中,只有1人来不及卧倒被突击队员误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