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村庄一一池后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靳忠祥 靳雪平 靳雷兵</b></p><p class="ql-block"> 池后村位于壶关县城东南10公里处,东与欢掌底村、向庄村接壤,南与北塔底村相望,西与五龙头村相连,北与迎乐村相邻。全村137户,378口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耕地面积569.49亩(2018年土地确权面积)。另有苹果树地约70亩,退耕还林地约 145亩,荒山林坡地约2700亩,荒沟槐树林地若干亩。村民主要以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粮食主产玉米、谷子;蔬菜主产土豆、白萝卜、红萝卜、辣椒、西红柿、豆角等。矿产资源有铁矿石、羊矸石、石灰石等。村域内现有村民自发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家,民营企业养鸡场一座(租赁土地)。行政区划隶属壶关县龙泉镇管辖。 </p><p class="ql-block"> 池后村依山傍池,山沟环绕,村名因“池”得名。从壶关县城东南方向驾车出发,沿着五龙山方向蜿蜒曲折的宽阔山路,驶入池后村中心小广场,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两口一大一小的圆形敞开式蓄水池。使人不由得联想到“池后村”名的由来。其实,此池并非“池后村”名的由来“池”。相传,池后村的蓄水池有6口之多,据考究分析,位于村北“池垴山”北面半山腰的“蓄水池”(待开发利用)最为古老,才是“池后村”名的由来池。</p> <p class="ql-block"><b> 一、池后村历史悠久</b></p><p class="ql-block"> 据村中发掘的王氏古墓门楣上的文字证实,村史至少在400年以上。据《潞安府志》记载:明清时期,池后村属崇阳乡管辖。当时县以下设乡、里、甲。壶关县设有紫团乡(5里40村)、三老乡(7里30村)、通润乡(7里16村)、崇阳乡(5里26村)。</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前(1936年),壶关县分设三个区、12个编村:一区设在城关;二区设在固村;三区设在树掌。池后村属一区,为编村主村,管辖村庄有:池后、北塔底、南塔底、迎乐、欢掌底、向庄、五岺头、岭东、岭西、南庄、河西、东黄野池、西黄野池、三王头等14个村。</p><p class="ql-block"> 民国35年(1946年),壶关县分设六个区,分别为:一区设在西庄;二区设在黄山;三区设在秦家庄;四区设在东井岭;五区设在流泽;六区设在树掌。池后村属三区管辖。</p><p class="ql-block"> 1949—1952年,壶关县分设七个区,分别为:一区设在西庄、二区设在黄山、三区设在晋庄、四区设在东井岭、五区设在流泽、六区设在树掌、七区设在固村。池后村属三区管辖。</p><p class="ql-block"> 1953-1955年,壶关县增设小乡,池后村属北塔底乡管辖。</p><p class="ql-block"> 1956年,壶关县取消区并为乡,全县分44个大乡。池后村属五岺头乡管辖。</p><p class="ql-block"> 1957年,壶关县设39个乡,池后村属五岺头乡管辖。</p><p class="ql-block"> 1958年,壶关县划为12个人民公社,池后村属固村人民公社管辖。</p><p class="ql-block"> 1961年壶关县划分为20个人民公社,池后村属五龙山人民公社管辖。</p><p class="ql-block"> 1984年,壶关县20个人民公社改为5镇15乡,池后村属五龙山乡管辖。</p><p class="ql-block"> 2021年,壶关县乡级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五龙山乡被撤销,池后村属龙泉镇管辖。</p> <p class="ql-block"><b> 二、池后村文化遗产丰富</b></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池后村庙宇(村大庙、奶奶庙、响钟庙、土地庙、关帝庙、河神庙)、戏台、祠堂(靳瑞萱家修建,待修膳开发)、四合院(靳瑞萱家,待修膳开发利用)、古井(泉水,待开发利用)、蓄水池、古碑、古墓等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目前发现的有村西头石岸重修古碑,该石碑上的文字记载,石岸重修于清朝咸丰四年六月。即1854年6月。</p><p class="ql-block"> 目前发掘的有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的古墓。该古墓的墓室石质门楣上刻有“王家之墓 崇祯六年”的文字。该墓室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生活用具,现存放于壶关县博物馆内。</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发现,但有待考究的有村西“小井垴”杨家坟的一座被盗古墓。据发现者靳连红(村民)讲,去年秋收后耕地时,他发现一座开口古墓。该古墓室内砖砌精致,放有八口棺材。</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发现,但有待考证的还有村中“老坟坡”的类似“知死墓”。据原村支书主任王小平讲, 1985年,他家修建窑洞时,在其附近发现有三座简易墓葬。该墓葬均为土窑坑,坑内均有人体遗骨和一只陶瓷碗,还有几枚铜钱。与传说中的“知死墓”极似。据互联网百度百科知识介绍:“知死墓”制度开始于炎帝,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结束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如果村中确有“知死墓”的存在,那么池后村的历史将有2000多年。</p><p class="ql-block"> 目前尚存的古迹有靳瑞萱家的四合院(待开发利用)、祠堂(待开发利用)和蓄水大池(待开发利用)。其中,蓄水大池比较完好。该蓄水池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池后村名门望族靳瑞萱家出资修建。该蓄水大池为圆形敞开式,口径约27米,占地面积约572平方米,容水深度约8.1米,容水量约3500立方米。蓄水大池的旁边还设置有附属配套小池,供蓄水大池过滤、澄泥和溢水的排泄使用。该蓄水大池自建成以来,曾彻底解决了池后村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也曾缓解过旱灾之年周边邻村百姓闹水荒的燃眉之急。如今80多年过去了,蓄水大池滴水不漏,依然不停息的浇灌和滋润着池后村的田园,造福着池后村的百姓生活。目前该蓄水池已成为池后村的标志性古建筑,有待开发利用。</p> <p class="ql-block"> 池后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戏曲、八音会、武术表演等。戏曲起源年代不详,盛行于四、五十年代。当年,池后村建有古戏台,成立有剧团。剧种主要是上党落子、壶关秧歌。剧目主要有《司马庄》、《海瑞征北》、《忠保国》、《三劈关》、《反红山》、《樊梨花征西》、《小姑贤》、《西厢记》、《小二黑结婚》等。主要演员有:靳根兴(主演花旦、小生角色。他原是壶关县剧团的专业演员,后辞职回村,在村剧团里挑大梁)、王杨松(主演武生角色,曾扮演杨七郎)、靳法则(主演武生角色、曾扮演海瑞)、靳峰海(主演“正净”角色,曾扮演包拯)、靳四斗(主演花旦角色,曾扮演樊梨花)、靳根春(主演老旦角色)、靳成林(主演“丑旦”角色)、靳元海(主演花旦角色)、王金宝(主演花旦角色)、靳登科(主演小生角色)。后起之秀的演员有靳天生、靳金梅、牛存香、王和宝等。乐器手主要有:靳双付(掌古板)、靳炳全(大锣)、靳长景(小锣)、王富则(铜钗)、靳满则(唢呐)。据村中老复原军人靳记生(1931年6月生)讲,池后村的剧团在“土改”后最为兴腾。当时,通过“土改”,村集体有了钱,为村剧团购置了全新的幕布、戏服、道具、乐器等,使池后村的剧团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和竞争活力,曾一度走出池后村,在固村、店上、黄山、崇贤等地庙会上登台演出。曾在三月初十崇贤乡的庙会上敢与东山后村的剧团争锋。靳四斗主演的《樊梨花征西》(靳四斗扮演主角“樊梨花”)曾梆响崇贤乡。在黄山乡庙会上,也曾与迎乐村剧团叫板唱对台戏。在固村庙会上曾连唱五天(含重本戏),观众百看不厌。</p><p class="ql-block"> 池后村的八音会起源年代不详,盛行七、八十年代,主要曲目有《高山》、《流水》、《大板》、《戏牡丹》、歌曲以及地方小戏等。主要乐器手有靳满则(唢呐)、王旦则(鼓板)、靳炳全(大锣)、靳长景(小锣)、靳连福(二胡)、郭书则(二胡)、靳忠德(笙)、侯庆中(笙)、靳进福(电子琴、板胡、唢呐)、靳天忠(二胡)。</p><p class="ql-block"> 池后村的武术曾兴腾于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三十年代,靳瑞萱家办有“拳房”。七十年代,池后村小学成立有武术队。</p> <p class="ql-block"><b> 三、池后村是红色村庄</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池后村全民总动员,有地下党、民兵队、农会、妇救会、儿童团,革命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曾发生过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民兵抗日故事,涌现出一批不怕牺牲、勇于战斗、建功立业、永垂青史的革命烈士,造就了一批走出山村、奔赴祖国大江南北的先锋模范干部和革命军人。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池后村的革命烈士,至少有14人(含军人、民兵,详见村西口树立的烈士碑);</p> <p class="ql-block">走出村庄到外地任职的地方干部至少有9人(含参加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干部4人);参军入伍奔赴战场的革命军人,至少有15人。据村中老民兵靳炳全生前讲,当年,池后村的民兵组织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了中坚力量。当时池后村的民兵就达30多人。民兵队装备好(个个真枪实弹、全副武装)、战斗力强,素质高。民兵队捉汉奸、抓俘虏、送情报、贴传单(曾一夜贴满壶关县城的大街小巷)、反“清乡”、反“扫荡”、参军支前,破坏敌人的通讯设施,割获秦庄村“药王山”敌人炮楼至县城日伪据点的通讯电线曾堆满村中靳海发的家院(民兵集合点),搅得敌人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民兵队还经常配合县独立营行动,曾在五龙头村、上内村等地同日伪军交战过。民兵队还曾在壶关大井村、郭家沱村一带,受过边区政府领导的检阅,获得过边区政府颁发的奖旗。</p> <p class="ql-block"><b> 四、池后村是名人之村</b></p><p class="ql-block"> 池后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名人多,在外工作人员多,人脉资源广。据不完全统计,自民国时期以来池后籍在外人员逐年增加,目前至少有百口之多。池后籍人员分布在壶关、长治、晋城、太原、阳泉、焦作、洛阳、新乡、呼和浩特、青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以及福建、安徽省的一些地方。如历史名人靳瑞萱(村民尊称其“四先生”)家族,他们的子孙后代主要分布在太原、呼和浩特、上海、北京、武汉、深圳等地。靳瑞萱生于 1894年, 卒于1983年。</p> <p class="ql-block">他“民国六年(1917年)考取官费留日学生,入日本名古屋爱知医科大学学习,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山西医学界堪称第一人”。他回国后,医术精湛,才华横溢,深受阎锡山器重,被委以重任,曾任“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山西医科大学之前身)校长和附属医院院长,并兼任绥远禁烟督办。同时还创办了山西第一所女子产科学校——川至医学专科学校附设女子产科学校,开辟山西省妇幼保健事业的先河。被誉为山西近代医学的奠基人。他对山西医学的发展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南下干部吕文龙、靳铜山、王保荣、王天保,他们的后代分布于福建省、河南省各地。</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中,上排从左起依次为:靳海法(生前为壶关县委退休干部)、靳铜山(南下干部)、王保荣(南下干部)、吕文龙(南下干部)、王天保 (南下干部) 。中排从左起依次为:王天保的妻子、靳铜山的妻子及其怀抱中不足2岁的儿子靳和平(壶关县原工交系统退休干部)、王天保的母亲、吕文龙的父亲、王保荣的妻子、吕文龙的妻子。下排蹲着的为吕文龙的外甥吕纪森。 </p><p class="ql-block"> 吕文龙(1921.7-2013.3),是池后籍南下干部的典型代表。他193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3月参加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当任过的主要职务有:顺昌县县委书记、南平铝厂厂长、南平地委副专员、福清县县委书记和革委会主任、莆田地区副专员等。生前享受正厅级干部待遇。</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池后籍干部王杨松也曾闻名壶关。王杨松(1911.10-1959.1),当任过的主要职务有:壶关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常委、县委书记处书记。</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期,池后籍干部靳松保也曾名声大振。靳松保(1922.1-1968.8),当任过的主要职务有:壶关县粮食局党支部书记、局长,壶关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池后村的红二代、国企高干王孝书也曾名扬四海。王孝书为王杨松之子,1938年7月生,1958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山西化肥厂党委副书记、书记、厂长、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1995年5月,被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山西省优秀企业家”称号。1998年5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5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p> <p class="ql-block"><b> 五、池后村是教师之村</b></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自壶关1945年解放以来,池后村从事过教师工作的人员达27人之多。有的一家两代出了5名教师,并且有3人担任了学校校长职务,是闻名壶关的“教师之家”。</p><p class="ql-block"> 据调查,池后村较早从事教师工作者为靳炳全(1925.3-2013.5)。他毕业于抗战时期的牛居高小(壶关抗日民主政府主办),是壶关县解放后第一批招考的公办教师。他先后在壶关县晋庄镇的常家池村、徐家后村和原“祟贤乡的东山后村、原“五龙山乡”的水池村担任过小学教师。</p>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行业,获得殊荣最高者为靳其月(1943——2021)。他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中教高级职称。他1962年参加教育工作,2003年退休,从教40余年,曾任壶关县实验中学校长,山西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壶关县1一4届政协委员,荣获过“全国优秀班主任金质奖章”。</p> <p class="ql-block"> “虎父无犬子”。靳其月的女儿、儿子也非常优秀。大女儿靳红平现为壶关县实验小学校长,三女儿靳俊丽在原“山西化肥厂幼儿园任教,小女儿靳秀丽在太原万柏林实验小学任教(班主任),儿子靳文军现为壶关县成才中学校长。靳其月家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行业,池后村的后起之秀,学历最高者当属靳乡生之女靳丹。她1989年出生,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任教。</p> <p class="ql-block"><b> 六、池后村是养殖基地</b></p><p class="ql-block"> 2000年,池后村在外工作人员王天书在村中投资建立的獭兔养殖基地曾轰动一时。当时,村集体大力支持,30多户村民积极参加,基地年销售肉兔 20000 只,产值达 20万元。</p><p class="ql-block"> 2020年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投资 800万元,在池后村的池坡口建设了一座大型养鸡场,年产肉鸡120 万只,产值达 50 万元。池后村年分享利润4万元。</p> <p class="ql-block"><b> 七、池后村是蔬菜种植基地</b></p><p class="ql-block"> 2022年村民自发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年产西红柿 30000斤、豆角45000斤、辣椒 30000 斤、年产玉米 60000 斤,产值总额达30万元,利润达120 万元,带动村民务工40余人,年人均收入8000元。</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池后村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的古老村庄。是新时代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基地。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在靳雷兵(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大胆探索、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振兴乡村,池后村的明天将会变得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 2023年10月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