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位于下坪的大基学校教学楼,摄于2023年4月16日</p> <p class="ql-block">为林万能老师</p> <p class="ql-block">大基村“两委”重视教育工作。图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与学校全体教师欢度“第六个教师节”。</p><p class="ql-block">第三排:范宗方、叶秀珠、张春娣、林金秀、林玉清、游银清</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官发生、孙兴明、林永流(村干)、林乾贵(村干)、李联煌(村干)、林乾荣</p><p class="ql-block">第一排:黄秀华、陈清姬、黄秀琴、罗文娟</p> <p class="ql-block">大基小学1998届毕业生合影。其中老师从左到右为:黄秀华、宋燕金、罗银玉、肖雪梅、吴祥源、胡新华、洪少敏、陈火英、罗明英、游福英,后排两位:官发针(左)、江城(右)。</p> <p class="ql-block">1998年六一儿童节,吴祥源校长主持并给学生颁奖。</p> <p class="ql-block">大基小学少先队员活动的一个场面。</p> <p class="ql-block">大基小学举行升旗活动。</p> <p class="ql-block"><b>第三部分 速描几位长期在学校工作的校长</b></p><p class="ql-block"> 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肩挑学校管理的重担。小学校长往往是自身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并在教育上有着独到见解与过硬本领的带头人,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乐于教书育人,因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很大,对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大课题。所以,必须描述大基学校的校长。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大基学校的了解与认识。考虑到有关薛永霖校长的已在第二部分中作了叙述,因此,接下来则要速描黄长汉、林万能、林乾荣、吴祥源这四位长期在学校工作的校长。</p><p class="ql-block"><b>黄长汉</b> 解放后,作为大基人在大基学校任教,黄长汉是第一人,因此值得记述。据部分老龄人回忆,土堡街学校被火烧时黄长汉是学校负责人,并兼课任教。他于1955年加入教师队伍,到1961年离开学校,从此告别教师生涯,从头算到尾共从教7年。这是我于2023年4月22日走访黄开发时才知晓的。这与李联群所说黄老师1955年从教完全一致,与陈宗明所讲的有关黄老师1962年已不在学校教书也相符。</p><p class="ql-block"> 黄长汉生于1922年,卒于1999年,享年78岁。其大儿子黄开发(生于1949年)及其长孙黄祖锦(生于1968年)为我提供了许多有关黄老师的从教情况,包括从教前所从事工作及文化知识底蕴等等。黄开发父子提供的有关黄老师的一些经历,对于我来说是闻所未闻而不可多得。黄老师虽然只有小学文凭,但实际文化水平颇高,不仅教语文,也会上算术或数学课。</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能上语文课,我早有所知,因为在我的记忆中他能说会道,他能讲许多故事呢,这在大基是人人皆知,如果他讲第二,就没有人敢说第一。他上小学数学,也是足足有余。解放初,他曾是土改队的丈量小组主要队员,当时被抽调到外地工作过。解放时,大基村农民把地主那里收回的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也有赖于他,几亩几分地都经由他测量而最后确定,当时他很得到政府及乡村委的信任。应当说,在当时的大基,黄长汉先生被认为是个人才。像他这般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是极少的,按照今天的说法为稀缺资源,是凤毛麟角的。</p><p class="ql-block"> 有关火烧学校一事,黄开发告诉我,他当年还在学校读小学。火灾后,他父亲受村里委托组织相关人员重建校舍。校舍设计为由四间教室的一层木制结构房屋。由大基姓林的木匠大师傅牵头(林乾明父亲),加上唐昌桂等木匠师傅配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造福大基学子的建筑工程一一大基学校教学楼。</p><p class="ql-block"> 我所知道的黄老先生。改革开放以后,黄老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基茶行”租用陈德灶的房子来开店,主要从事兼卖布匹鞋类的小百货与食杂的商店,因经营有方,从中致富。这是他先知先觉,抓住机会发展的一个典型事例。他曾经问我,如何判别更会赚钱?结合实际我回答道:从一个指标可作判断,即同样的五万元流动资金,一年内周转10次的比转5次的更有利润。对此,他深以为然。还有一次聊天,黄老师说,你发展我发展大家齐发展最好,只有大家一起发展,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盼头,这个社会才稳定。现在想起来,他说得是朴朴实实,可又是多么的浅显易懂啊,而且永远不会过时。这充分说明他时时在观察社会发展变化,看待问题达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由此更体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随机应变。</p><p class="ql-block"> 正如《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人在世间行走,注定不会一帆顺。正所谓:“人生处世如行路,常有山水阻身前。” 路走不通的时候,换条路走走;想不通时,换个思维试试;心里苦闷时,转个念头想想。当你学会转弯,人生就要转运了。就用上述一段话作结语,以表达我对黄老先生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林万能</b> 林万能老师自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先是于1978年9月在郑湖小学教书,随后于1979年9月回大基小学任教,他是第二位当地人担任校长。1984年8月他挑起南阳学区副校长兼南阳小学校长的重担,之后任南阳中学党支部书记并兼课任教,于1997年9月荣调沙县城区第二小学任职,直到2019年光荣退休,在教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林万能老师以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块黑板,传授毕生所学,培育莘莘学子,为新时代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合格建设者。</p><p class="ql-block"> 林老师深知自己作为大基本土的教师,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走上教学工作和学校教育管理岗位的。为此,他严以律己,倍加努力,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抓起,不断夯实教学基础,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团结互助。有一次,我不经意中听到曾是林老师的一位学生对其另一个同伴说话,他说:“要不是当年在学校时林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耐心开导,我差点走上邪路”,他还说:“我欢喜林老师的严,严是爱”。现在回头看,我以为大基本土的老师对学生的确需要严一些,否则,对调皮捣蛋尤其是所谓的“吊儿郎当”的小男生难以镇得住,只有这样“严一些”才能确保教学过程镇定自如。这一例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林老师的教风。</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林老师擅长讲求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他的抓两头带中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如他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的潜质潜能潜力显露而出,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特长专长。对此,不妨用我很欣赏的一所小学的校训作注释,它是两个“千万”,第一个千万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第二个千万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它把学校所涉及的主体主旨主责、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讲得言简意赅又无比通透,因此我觉得不仅仅把它作为校训,而应当是学校师生的座右铭。虽然大基小学当时没有校训,但林老师确定无疑是按照“两个千万”来教学和管理学校的。这或许也是我对林老师的另一方面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对林万能老师教学教育的点滴之所见,我要着重描述的则是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说明:</p><p class="ql-block"> 第一,夫妻双双当老师。林万能自己当老师,其妻子也是教师,而且他们两位都是从事一线课堂教学工作,一站到底而直到光荣退休。这份坚持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对教师职业的充分认可与真爱才能坚守。我曾当过老师,但仅干了十二年就打退堂鼓而离开教育队伍。林老师夫妻的这一坚持实属不易,在此向林老师夫妻等将教师作为唯一职业而坚守到底的各位致以崇高敬意!老师似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学生;老师如春蚕,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生动写照。可见,选择教师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了奉献和责任。</p><p class="ql-block"> 第二,林老师鼓励其弟妹从事教师职业。林老师的妹妹当老师,林老师的小弟弟也当教师;他们也都是从大基小学毕业的,显而易知,是万能老师支持和鼓励而走上教师这一职业生涯的。</p><p class="ql-block"> 此外,林老师还鼓励其大弟弟和二弟弟的妻子从事教学工作,把教师当成所钟爱的职业。其两位弟媳已于前几年功成名就而从教师岗位上荣退。也就是说林老师的一大家庭中共有六位从事教师职业的,这在大基中仅此一例,在南阳十里八乡中尚未找到第二家;即使在我所认识和接触的圈内圈外人中亦是极其罕见。这些足以说明林老师对教师职业的挚爱,是林老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综合反映。所以说林老师对大基村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我无法用三言两语予以表达。这也算是我写印象大基学校的一个初衷吧。</p><p class="ql-block"> 茫茫人海中,有多少次回眸可以让人惊艳,有多少次擦肩而过值得让人回味,有多少个人,可以触动我们的灵魂呢?有的人因为在人海中被多看了一眼,便让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这个人是谁?他就是老师,就是教师职业。</p><p class="ql-block"> 为了表达我对林老师的敬意,特意用上面一段作结语,祝愿林万能老师身体健康,快乐幸福!</p><p class="ql-block"> <b>林乾荣</b> 林乾荣是第三位当地人担任大基小学校长。他任校长期间积极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这是建国以来大基学校发展的一个最佳时期。这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第一,教学班最多。大基小学这所完全小学,教学班级高达9个。作为六年制的小学,正常情况下为6个教学班级,然而林校长年轻有为,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拼善闯,勇于担当,结合大基小学实际,将六年级一分为二,由此六年级设为两个班,有助于提质增效,改善教学,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此外,从接手前任只有幼儿大班再增设幼儿中班。也可以说,林校长接任后大基小学增加了两个班。</p><p class="ql-block"> 第二,在校生数创新高。当时在校学生从200人攀升至25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第三,师资力量增强。林老师从接任时学校在岗教师为8人,之后不断增加,达到13名。林乾荣是从卢贤正、张小平、游发忠三位校长之后接任的。据了解,他比其前三任校长任职期间,增加了数位专任教师。这与在校生数创新高且班级增加是正相关的,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基小学带帽增设初中班时期的教师人数还略多一二。</p><p class="ql-block"> 为此,有必要说说林乾荣老师。林老师生于1969年,大基村人,1989年7月毕业于三明师范学校,当年9月开始在南阳学区大基小学任教,1990年9月任大基小学校长至1997年8月。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任南阳中心小学校长。2020年秋季林乾荣被区教育局委以重任而成为城区新办的沙县金古小学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大基学校作为完全小学,林乾荣作为校长其对大基村的贡献是显而易知的,乡亲们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方面无须我多言。</p><p class="ql-block"> 我要说的是,当他知道我要写有关大基学校方面的乡愁并请他给予帮助时,他格外高兴,表示热情支持,还特意专程赶到南阳中心小学查找档案等资料,力求数据真实可靠。这让我很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林乾荣任大基学校负责人期间是大基小学发展中最快的时期之一。当时,正是义务教育法的落地与全面推行,恰逢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它成为大基小学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如林校长自己所说的,在家门口任教的八年,真的想干事,干成事,所以积极向上,创建了一个团结协作,温馨和谐的教师团队,也得到了家长及村干部的支持,印象最深的是教学楼的翻新、校大门改造两件事。目的是让师生们有个更好、更为安全的学习环境。事实上,这一时期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氛围是非常好的。</p><p class="ql-block"> 当我问及任大基小学校长期间最难忘的是什么事时,他回忆说:“最难忘的是当时的孩子们个个都能吃苦,每一年都组织中高段学生到罗岩山风景区或南霞松柏岩野炊、锻炼。师生精神饱满,一路欢歌,全程背着行囊徒步,而且秩序井然,无一人掉队。往返翻山越岭十几公里,个个情绪高昂,现在想想还无比感动!”由此可见,林乾荣校长这一席话直接切中素质教育所涉及的重大课题。我以为当今教育遇到不少问题,尽管物质基础好,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学文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如何让学子懂得吃苦,做到守纪知法自律等品德操守的养成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为家庭为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需要的生力军、建设者及有用之才,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师说》所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林乾荣作为老师深知其左肩上的三大重担,显而易见,作为学校管理者他更深知其右肩上是所担负的育人之天职。在我看来,林老师能够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此,祝愿林老师坚守初心,任重道远,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来!</p> <p class="ql-block">其中教师有:唐火姬、黄秀华、王尾珠、兰清娇、江木娣、刘木清、林金秀、罗文萍、官发针、林乾荣</p> <p class="ql-block">其中教师有:林乾荣、黄秀琴、游银清、罗文娟、张艳娟、陈火英、陈香清、吴水姑、黄秀华、江城</p> <p class="ql-block">为林乾荣老师</p> <p class="ql-block">为吴祥源老师</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的正面,摄于2023年4月16日。</p> <p class="ql-block">位于下坪的大基学校教学楼前的雷锋塑像,摄于2023年4月16日</p> <p class="ql-block"><b>吴祥源</b> 吴老师于1997年8月开始任大基小学校长,直到2008年7月,在这一职位上一干竟达11年之久。他不断地在大基的幼童中播洒着希望的种子,辛勤浇灌着学子们茁壮成长,他似烛光照亮着大基学子的前程。</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吴祥源老师自1979年9月开始走上小学讲台,早年在竹山、凤坡洋、坡科、大基口和大基学校任教。1990年8月-1992年7月任大基口小学校长,由此承担起学校管理重任,1992年8月-1997年7月为木科小学校长。大基学校拆并后吴老师于2008年9月起在南阳中心小学任教,直到2021年底光荣退休。由此可见,吴老师几乎都在南阳学区,把青春献给了南阳这片热土,这是值得我们赞颂的,吴老师说最有成就感——也是最难忘的当属在大基小学的那些时光。</p><p class="ql-block"> 根据吴老师回忆,1997-1998学年大基任课老师达12人,他们分别是:吴祥源、游银清、陈火英、官发针、游福英、江城、胡新华、洪少敏、肖雪梅、黄秀华、罗明英、罗银玉(按1997年9月底计),再次刷新了1977-1978学年大基学校在岗教师数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是接替林乾荣而从1997年9月任大基学校校长的。当时大基小学正处于鼎盛时期,即在校生总数、班级数和教师人数等指标已达最大值而连续保持并盘旋于高位运转中,这一动态及趋势持续到其任职的第六个学年,即到2003年8月。此后,由于各种原因,从2003年9月开始,大基学校在校生数、班级数和老师数即转而下,仅设6个班级、10名老师;到2005年9月,又减少到4个班级、6个老师;最后到2008年9月被撤并到南阳中心小学,宣告大基学校停办。</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就处在大基学校这一极为特殊的时期。其所经历的与其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我们所无法想像的。如果内心不够强大,或缺乏毅力,将很难处理好善后。可喜的是吴老师顶着重重压力,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况,耐心解释政策要求,倾听意见和呼声,消除学子及其家长的后顾之忧,进而取得村“两委”和广大家长及学生的充分理解,顺利完成撒并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同吴老师讲起那些事,他显得有些激动,甚至抑制不住情绪。他说,2003年9月将大基小学的部分年级并到南阳中心小学时情况还算可以,因为当时是把高年级的两个班并到中心小学,而五、六年级的年纪大都满十周岁,从大基早出晚归或寄宿在中心小学,家长大都能够理解并给予支持。然而,到2005年9月时,上级要求将大基学校的三、四年级并到中心小学时,情况就不同了。因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自理能力明显不如五、六年级的,有的学生为此而哭哭啼啼闹情绪,有的家长很不理解而持反对意见,等等。面对这些,吴老师深感无奈无力,因为他深爱这些学生,是自己看着他们长大的,从幼儿中班到大班,再从一年级读到二年级,才八九岁就得步行到十华里远的中心小学求学,于情难以割舍,于理无法自圆其说;内心是矛盾重重,五味杂陈交织在一起,阵阵酸楚涌上心头。曾几何时,夜不能寐,失眠不止。这或许就是令吴老师终身难忘而不愿提及的。</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吴老师热爱下坪的大基小学?只有走近吴老师,你才能知晓其中的奥秘。毋庸置疑,首先是他热爱学生的本色所使然。他说,最难忘的是他在大基的学生。据了解,尽管其中的部分学生已长大,或成家立业或在其他城市购房置业,吴老师和其中许多人还保持着来来往往的关系,由此可见,他珍惜师生缘分。其次,他在大基从教十几年,仅当大基小学校长就达十一年,可谓是汗洒大基,情满大基。若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作三等分看,吴祥源的三分之一是在大基小学度过的。换句话说,吴祥源教师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一当属于大基。他正是在大基任教期间结婚的,其妻子肖雪梅也曾在大基教书十余年,其女吴岳还曾就读于大基小学,之后,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现在厦门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工作。他们家庭和睦,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与吴老师聊天,他对回忆大基生活工作的事项等谈兴甚浓。吴老师回忆说,在大基生活工作十余年,是他六十多年中许许多多美好中的一大时段,他用心捡拾,因为这是只属于他自己的美好,且收获满满,仿佛就在昨天,就等候在那儿。也正因为有这些美好的慰籍和安抚,随后的起步,便不再迷茫彷徨,更加自信从容。接续的情缘,便不再沧桑荒芜,更加温润柔软。对此,吴祥源老师侃侃而谈,并多次邀我到他家喝茶漫谈。或许,这也是吴老师热爱下坪大基小学的具体表现与又一例证。</p><p class="ql-block"> 现在吴老师已进入退养生活阶段,祝愿吴老师更加安暖温馨,有更新更多更大的美好,可期可待可抵可得。</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回顾建国以来大基学校的历史,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兴办与开班,六十年代的接续发展,再到七十年代稳步扩展,又迎着1986年4月12日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强劲东风,将大基学校1997年9月在校生总数250人而推到最大值,可真是一路艰辛一路歌!大基学校为许许多多学子送上了春天般的温暖,给他们以知识和力量,让他们真切着体验着在家门口上学的快快乐乐,这就是半个多世纪大基学子的共同心声!但伴随上世纪末中国改革开放与城市化的纵深推进,到2007~2008学年大基学校仅有三个教学班(即幼儿班、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各一个班,共60名在校生),于是在2008年9月拆并到南阳学区中心小学。从此,大基小学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另一个时代,对于学校拆并一事,尽管广大村民和我一样是满腹无奈,万般不舍,但毕竟是大势所趋,木已成舟。在此,本人以乡愁方式写作此文就是为了纪念,期待引起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重视,从中记取教训,不再发生类似的拆并校情形;理所当然更期望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大基学校得到复办,哪怕办所幼儿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小学校!(写于2023年4月16日,修改于2023年8月2日)</p> <p class="ql-block">1998年六一儿童节,吴祥源校长给学生颁奖。</p> <p class="ql-block">为土堡街的旧校址,现为大基中村24~27号。</p> <p class="ql-block">为大基中村168号,原为解放后大基学校开办时的校址。</p> <p class="ql-block">资寿寺全貌。当时的学堂就设在最里边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大基资寿寺,为解放前的学堂,私塾。解放后也曾作为大基学堂。</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造后的学校大门通道</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全貌</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墙上的《中国地图》《世界地理》</p> <p class="ql-block">位于下坪的大基学校操场上的雷锋塑像</p> <p class="ql-block">位于下坪的大基学校教学楼一角,摄于2023年4月16日</p> <p class="ql-block">位于下坪的大基学校教学楼的楼梯口,墙面上张贴着小学生守则,摄于2023年4月16日</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二楼的三间教室</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一层的三间教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