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之际,梅园秋语文学社推出长篇纪实资料《修建独库公路的历史背景》,以缅怀和纪念在修建独库公路中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和壮烈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资料整理:孙致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编审:中天 山人 安然 五彩云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制作:五彩云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修建独库公路的历史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山公路(G217之K534~K1066段),又名独库公路,因横穿天山山区而得名,为国道217线南段(北段为阿勒泰至独山子公路)。天山公路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县,全长561.5公里,隧道明线32.3公里(指为隧道两端施工而建翻越山口的道路),由国家投资35146.2万元,历时10年(1974年~1983年)修建完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苏联两党两国关系恶化,中苏边境线摩擦日益增多,流血冲突事件不断。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因边界纠纷到1962年演变成大规模武装冲突。周边环境的恶化,使得我国对国防建设备加重视,备战工作逐步升级。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后,8月2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针对边疆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命令》(简称“八·二八”命令)。自此,全国战备工作进入高潮。战备交通建设成为战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库公路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动工兴建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家将天山腹地的国防公路分为四条线来建设,当时叫战备公路。四条天山国防公路代号分别是:0503线(巴伦台—伊宁)、 0602线(乌鲁木齐硫磺沟—独山子巴音沟)、 07042线(则克台—库车)、 0603线(独山子—伊宁墩麻扎)。上述这4条战备公路,于1966年列入交通部国防公路建设计划。07042线是拟从南疆库车至新源县则克台的公路,即自库车经阿格乡康村(坎村)、克孜利亚、小克孜力木达坂(现在称铁力买提达坂)、巴音布鲁克草原、江布达坂(即巩留县东南山区通往巴音布鲁克的古道)、新源县第五区(五区包括今新源县西部几个乡镇)至新源则克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0603线沿孟克德古道修建的从北疆腹地独山子进入伊犁捷径,该路线拟由独山子南巴音沟起,经乌兰萨德克河、蒙尕特达坂(即孟克特达坂)、沙尔布拉克(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尼勒克县城至伊宁县墩麻扎公路。在0603线的沙尔布拉克与07042线的则克台之间,建支线联络,这样07042工程和0603工程就沟通了天山南北,即现在独库公路的前身和基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0603线(独山子—伊宁县墩麻扎)新疆军区调步兵八师(当时代号8010部队)一个团兵力与兵团农四师建工团2500人施工,当时由陆八师所修建的是从独山子沿奎屯河孟克特古道向尼勒克县方向修建,新疆兵团工二师十四团2500人(后改称农四师工建团,驻地拜什墩,现改为第四师拜什墩农场)从伊宁县墩麻扎沿喀什河向尼勒克县方向修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0年4月到1972年9月,步兵八师派遣步兵22团、24团及23团(分别代号8011部队//8012部队//8014部队)部分人员共计1506人连续3年,开赴独山子毛溜沟筑路(1970年以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已经修通了从独山子到毛溜沟向山下运送木材的简易公路),打通了拉林沟(现清水河大桥)、将军庙、老虎口等险要地段,完成了毛溜沟向南94公里到孟克特达坂的施工任务(据步兵第8师师史《光辉的六十年》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3年后,农四师工建团加强力量继续施工,直到1978年与天山公路(改线的07042线,即独库公路)在乔尔玛接通(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一师志》)。虽然原来沿孟克德古道通往伊犁而修建国防战备公路,不久因孟克德达坂的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成为便道而被改建,但有力确保了当时国防专区和交通安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07042线(则克台—库车)由新疆军区调步兵四师(代号7969部队)一个团(步兵12团)与南疆民工施工。国防十二团(代号7974部队//36107部队)长期住守北疆于1969年9月才从北疆伊犁地区移防南疆库车县归建步兵四师不久。1970年3月中旬,步兵第四师十二团(十二团欠三营,由十团三营补入)移防库车县城以北30公里克孜里亚修建“独库公路”(当时叫战备公路,保密代号07042工程),以步兵十二团为主的部队(包括步兵十团三营,代号7971部队)以及从部队各单位抽调一批骨干力量带领的兵团农一师、农二师及阿克苏、巴州两地州各县的3000千名民工,全团以连为单位分散在克孜里亚至铁力买提达坂(当时称小木孜力克大坂)近百公里的沿线施工点上。当时,步兵部队只有少量汽车基本还是半骡马化,筑路施工机械设备根本没有,全靠人力凭借人海战术。遇山炸石只能用钢纤、铁锤打炮眼,再装炸药爆破。移土挖方用圆锹、十字镐加柳筐抬,填方运渣只有靠人力用铁铲扬和用拉拉车推。天山冰达坂上每年3-4月份上山,10月开始下山,每年施工期只有6个多月。经过三年(1970年~1972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硬是靠着原始简陋的工具,把公路直接修到了大坂的顶端再绕行而下,初步打通了小木孜力克大坂(后来称铁力买提达坂)两侧的路,完成从库车到巴音布鲁克的贯通任务。由于地质和气候条件恶劣,随后几年大坂两端道路几度滑坡重修,最后在1980年3月开始由基建工程兵一一二大队正式修筑铁力买提隧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0603线和07042线这两个工程均由新疆公路勘察设计院于1966-1970年,先后按照六级公路标准测设(路宽4.5至5米左右,预留会车点),于1969年列入交通部国防公路建设计划,并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二师(驻地石河子,撤销后师部迁往额敏,师部及师直单位与原农七师第三管理处组建成立了农九师,所属施工单位划归当地兵团各农业师)和新疆军区所属步兵第四师和步兵第八师及军区工程部队分别抽调人员和设备,在1969年至1972年组织施工建设。这两项工程当时作为战备任务,时间紧迫,本着先通车后提高的原则,耗资816万元,与1972年突击完成任务,勉强通车(相当于行军急造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3年3月,新疆军区认为“07042”路段偏西,提出路线东移的意见。1973年7月,新疆军区征得自治区党委的同意后,于1973年9月5日上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并重新设计。1973年10月,交通部派第一、二公路勘测设计院及自治区交通厅勘测设计院进行测设。1974年初,交通部第一、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新疆交通厅技术人员共同对独库公路东移方案进行勘察后,推荐方案为:独山子向南行经山前戈壁至巴音沟,翻越海拔为1913米的查干萨拉大坂,至沙大王河口沿奎屯河逆流而上,过三岔河(乌兰萨德克沟口)、大平台、经拉帕特沟至海拔3391米的哈拉嘎特达坂(现称哈希勒根达坂)、玉希莫勒盖达坂、拉尔墩达板、巴音布鲁克(即现巴音布鲁克镇)、巴音布鲁克区二乡(现称巴音郭楞乡)、铁力买提达坂、阿格乡坎村(现称康村)至库车。该方案比原线路缩短110公里,在则克台处向东移120公里,而且3个达坂采用隧道通过,减轻了雪害;全线定为三级公路,比1966年测设的标准提高了等级。新疆国防公路领导小组同意这个方案,并报告中央。后又经局部修改,最终确定路线。经批准并重新设计的路线并提高了道路等级,虽然比原线缩短了100多公里。但是,建设难度加大了,创造了我国公路建设史的许多“之最”,其中最为艰难的是三条隧道“之最”。一条是哈勒根达阪隧道,海拔3500米,是我国公路最高的隧道;一条是铁勒买提达阪隧道,海拔在3000米以上,全长1980米,是我国公路最长的山区隧道;还一条就是玉希莫勒盖隧道,海拔3200多米,地势既高又长,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堪称我国之最。1974年国家重新规划设计的天山公路,将07042线东移,并延伸至北疆的独山子,形成了现在“独并延伸至北疆的独山子,形成了现在“独库公路”的原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4年4月21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加快建设天山公路的命令》,明确该工程为国防独立项目,受中央军委领导,该工程的投资、机械、车辆、设备、配件和材料,由国家专项解决,全部列入军队指标,由总后勤部通过军委工程兵与新疆军区对口,按国防工程装备、物资管理程序代领代供,向国家结算;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军区国防公路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有关勘测设计和施工的具体问题;施工部队为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有关计划、财务、统计等制度,按国防工程办理;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于当年六月底前分批进疆,担负独山子至库车公路修建任务。后来为了保障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国家为新疆军区在乌鲁木齐安宁渠组建机械车辆大修厂(即2774厂),拨给了850名劳动指标和相应的修理设备。1974年5月,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代号00129部队,1976年3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12支队,1985年1月又改编为武警交通第二总队)率所属三个建筑工程团(138团、161团、168团)一万三千人奉命陆续从湖北宜昌进驻天山,交通部从武汉、西安调来的五个测量队也开进了边疆。1974年8月8日最后一批进疆的168团部分团直单位和二营乌鲁木齐下火车经后峡转巴轮台到达新源县那拉提。至此,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全部进入指定位置开始筑路。当时,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机关驻新疆乌苏县城,第四工区下辖建工138团(基建工程兵一一一大队)驻地乌苏县巴音沟口,主攻巴音沟、哈希勒根达坂筑路及哈希勒根隧道掘进和防雪走廊施工任务;161团(基建工程兵一一二大队)驻地独山子矿区,后与工区直属汽车三营驻地库车县及北部山区克孜利亚(1974年前驻独山子泥火山下。1974年8月修筑独山子至巴音沟段公路,1975年从天山北麓的奎屯河畔将军庙K48~K52段“老虎口”飞线、1977年二支沟地段、1978年乔尔玛至哈希勒根地段的施工完成后陆续撤出,1979年3月经乌鲁木齐转场至天山南麓的库车北部山区“狗熊沟”),担负南天山铁力买提达坂隧道和隧道北洞口大桥建设及库车至铁力买提达坂路面铺油任务;168团(基建工程兵一一三大队)与工区直属的汽车二营驻地新源县那拉提,主要承担开凿玉希莫勒盖达坂隧道及隧道以北的筑路任务;工区直属机械营驻地沙湾县安集海大桥,由工区按施工需要将机械营各机械连配属各团。1980年1月由于筑路工程艰巨,工程机械设备大量增加,经基建工程兵批准,决定将十二支队直属两个汽车营和一个机械营进行整编编入各团,由各团各自组建团属汽车连和机械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5年3月,新疆军区组建天山国防公路指挥部,负责施工现场指挥,指挥部以基建工程兵十二支队为主,新疆军区工兵部及第七、第八工区参加,负责分配路段的路基施工,为铺油面打基础。第七工区以陆军四师步兵十一团(代号36105部队)为主参加施工,负责库车至铁里买提隧道段的路基工程,主要是在老路基上扩宽路面,放宽边坡。1975年3月31日,新疆军区四师步兵十一团接到命令,承担独库公路库车至铁力买提达坂段路基路面修筑任务。1979年步兵十一团担负的独库公路库车至铁力买提达坂段的路基施工到了后期。当年主要任务是在10月封冻之前再次疏通翻越铁力买提大坂的10余公里明线道路(铁力买提大坂明线因山体滑坡和施工需要分别在1975年、1979年两次改线重修),为转场进入铁力买提大坂隧道两端施工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开辟运送物资的便道。施工最艰难的工作面是从狗熊沟口向阳桥至铁力买提达坂隧道南口六点九公里地段(简称“六点九公里”,这里海拔最高,山势最险)。铁力买提大坂隧道贯通后在这不到七公里的路段上共有十三个回头弯(简称“十三道拐”),隧道贯通前是十五个回头弯绕行铁力买提大坂顶端的明线。狗熊沟口向阳桥到第六个回头弯,是原有路基的基础上拓宽修整,从第六个回头弯开始按新的设计方案(1979年改线重修)到铁力买堤达阪山顶需重开路面,则完全是在一线天的崇山峻岭之中开山劈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9月24日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暴雪后,“六点九公里”中最长、土石方量最大的一个回头弯(约二百余米,大填方约四万多立方米土石方)完全用二十多米高的干砌石墙砌起来,八点五米宽的路基路面完全用碎石填充而成。这标志着封冻之前为挖掘铁力买提隧道的兄弟部队基建工程兵一一二团(代号00122部队)开辟了的翻越达坂南北的10公里的施工道路。因此,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军区授予“建设天山开路先锋,保卫边疆再立新功”锦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八工区以陆军七师步兵二十团(代号36135部队)为主参加施工,负责那拉提以东的巩乃斯林场洪恰里克沟至巴音布鲁克区二乡(现称巴音郭楞乡)的路基工程。此路段的洪恰里克沟到巴音布鲁克镇没有公路,其他路段主要是牧道,主要任务是在森林和草原上新开路基路面。陆军七师步兵二十团及工兵营(廿二团欠三营,由十九团三营补充)从1975年4月开始进入那拉提往东数公里的洪恰里克沟施工,1979年6月把天山公路往南翻越哈尔墩达坂修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二乡(现称巴音郭楞乡)西南25公里的查汗沙拉桥而后进入南天山峡谷内,10月将路基修到西给阿龙沟的老虎崖(2012年新建呼屯郭楞隧道G217K923),完成一百二十余公里的路基工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6年,新疆公路局桥梁工程队二工区约120人开始参加修建铁里买提达坂以南的中型桥梁工程,同时,沿线各地政府也投入民工配合该路施工。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 00129部队、36105部队、36135部队和自治区交通厅桥工队及地方政府配属民工,天山公路全线施工人数高峰时多达1.8万余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夏季后,独库公路全线毛路通车,新疆军区第七、第八工区施工人员相继退出施工。1979年11月交通部决定二号隧道缓建并用明线通车,明线12公里路段按三级公路标准修建。1980年桥梁工程队完成6座中型桥梁后也退出,此后只有基建工程兵十二支队仍在全线继续完成未完工程及铺筑沥青路面。198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交通战备会议上,时任国家建委主任的韩光受万里副总理的委托,召集有关领导,专题讨论独库公路的养护问题,并决定独库公路建成后,可以根据积雪情况季节性的养护需要,批准600万元购置养路机械设备,批准700个招工指标,成立3个养路段进行养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山国防公路,与原先已有五条大致为东西走向的公路相交,即乌鲁木齐至伊宁,乌鲁木齐至巴音沟,伊宁至乔尔马,伊宁至若羌,大河沿至喀什,在天山腹地(将公路)连接成网。这对于搞活天山,开发天山这块宝地,沟通南北疆的经济联系,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乌鲁木齐军区决定拨款8万元在天山腹地乔尔马修建一座烈士纪念碑(1984年9月建成,乔尔马纪念碑背面镌刻者128名烈士名字,在2014年重新修缮增补为168名烈士),将牺牲烈士的姓名镌刻在碑上,留做永久性的纪念。1983年9月26日,天山公路通过由交通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的竣工验收,并正式通车交付使用(独库公路验收后,施工部队分批调出。玉希莫勒盖隧道仍未完工作为专项工程继续施工,直到1989年6月部队完全撤离)。同年,随着百万大裁军,基建工程兵随即撤销,基建工程兵十二支队整编为武警交通第二总队。此后,随着部队的几次整编,2018年军改时光荣地完成了的历史使命。目前,原武警交通第五支队(即军委工程兵第161团、基建工程兵第112团)在2018年军改时归建为武警北方机动总队第二支队,驻地西安,主要担负国家的应急救援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资料整理孙致忠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孙致忠,陕西省兴平市人。1973年12月入伍,曾任工程兵建筑第161团警通连电话兵、文书;4连排长、8连副指导员;政治处干部股干事、股长、副主任、主任;武警交通第二总队政治部干部处处长、副主任职务。2000年9月转业至陕西省咸阳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任副主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