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像

ZCG

<p class="ql-block">演绎:玲 玲</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城市书屋</p> <p class="ql-block">  《论语》中有许多传颂至今的名言名句,这里提到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这句话虽出自子夏之口,但不难看出这是他对孔子思想的转述,孔子针对“子路使子羔为费宰”一事,也曾对学与仕的关系作过论述。这两句话,尤其是后句“学而优则仕”,虽为后人津津乐道,但人们对这两句话的误解也是相当深的,以至于被误解的意思占了上风,这句话的本意反而被湮没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误解之一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大部分人把这句话中的“优”理解为优秀,这句话就变成了做官做得好就去做学问,学习学得好就可以去做官。现在看来,这样的理解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我们知道,儒家与道家不同,其主张的是入仕,就是要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伟大理想。任何时代,百姓总是人微言轻,纵使有天大地大的才能,如果手中没有相应的权力,是什么都做不成的。而要想入仕,不好好学习是不行的,因而就有了学而优则仕之说。如愿以偿当了官,这时就要读书明理,用圣人之道去佐君治民,建功立业,这就是仕而优则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误解之二是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连贯的,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前半句,只看后半句,一个完整的意思就只剩下一半学而优则仕。这样,这句经典被片面地误读了,变成了“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至于做了官之后的事,就没下文了。这种误读导致产生一大批“应试官”,为入仕皓首穷经,做了官无所作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子夏这句话中的“优”,实际上时优裕之意,就是有余力。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做官如果有余力的话应该去读点书;读书如果有余力的话就应该出仕。这样的理解不仅语义连贯,而且意思完整。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想要面面俱到往往顾此失彼,倒不如集中精力解决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否则只能导致什么事都做不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官一方,主要任务当然不应该仅仅是学习,而应该是处理政务。但是不学习也是不行的,学习帮助人们开拓视野,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官要颁布政令,要安排工作,无一不需要以知识做基础。如果不学习,则有可能犯原则性错误。历史上,霍光是功业赫赫的名臣,但是因读书不深入,最终犯下了包庇家属的大错,霍氏灭门,固然有种种因素,但与霍光对圣人之道的理解不深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宋代名相王安石不论官做到多大,都没有放下过学习,他在任上除去办公,其他时间都用来学习,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读书,实在疲倦不堪的时候,才睡上一两个小时,之后又匆匆起床开始办公。正是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使他成了一代名相和令人赞叹的大学问家。子夏所说的学而优则仕,指的就是要先学习后实践的意思。只学习不实践,学得再好也白搭。</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正确理解子夏这句话,虽然不苛求两者兼顾,但只要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后还有余力,就应该把读书学习的事提到日程上来,而不能抛在脑后,置若罔闻。 </p> <p class="ql-block">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该名词解释经常是高考的送分题。</p><p class="ql-block">注:文案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