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环秀山庄之书香园林

如荷存在

<p class="ql-block">盘点环秀山庄历代主人,均是书香门第。此地最早的记载是景德寺,东晋时,出身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家王珣、王珉两弟兄舍宅为寺,现在环秀山庄门前的景德路即得名于此。</p><p class="ql-block">元代,景德寺毁于战火,明初重建,后改作“学道书院”。</p><p class="ql-block">明代中叶,苏州籍名臣王鏊之子在此建王鏊祠,纪念父亲。王鏊是东山陆巷人,成化十年(1474)高中解元,成化十一年(1475)高中会元、探花,当时才25岁,妥妥的学霸一枚。</p><p class="ql-block">明末万历年间,又一位学霸成为此地主人,申时行27岁时高中状元,此后在京为官三十年,官至内阁首辅,致仕后在苏州买下大量地产颐养天年,环秀山庄所在地是其中之一。景德路原名申衙前,路名就来自申家产业。</p><p class="ql-block">清代中叶,此处成为另一位状元的宅邸,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的状元,买下此地打算在这里养老,但毕沅死于任上,本人并未在此居住过。</p><p class="ql-block">其余主人,也多为进士出身,如孙士毅是乾隆年间进士、汪藻是道光年间进士。两位状元、一位探花、数位进士,都与环秀山庄渊源深厚,可谓学霸辈出,当属书香最浓郁的苏州园林。</p><p class="ql-block">环秀山庄沿景德路的一所三进宅院,是王鏊祠堂,沿街门面已改为清代建筑,但后面的过厅、享堂仍是明代遗构。王鏊祠目前正在整修中,不对外开放。所以进入环秀山庄,必须从王鏊祠旁的刺绣研究所进去。</p> <p class="ql-block">走进刺绣研究所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明代晚期风格的亭子,名叫海棠亭,为清初香山帮名匠徐正明所建,亭子的枋柱、屋顶、藻井、椽头等处,都雕刻有精美的海棠图案。海棠亭原先位于另一位状元潘世恩家的宅院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潘氏宅院成为剧装戏具厂,院内的两座精美的古建筑 - 海棠亭和桂花厅,成了扩大生产规模的阻碍,于是海棠亭被移到环秀山庄,桂花厅被移去石湖渔庄。移建的工匠们十分用心,每一块构件,甚至是瓦片,都逐一编号,保证了海棠搬迁后仍保持原貌。但因它位于环秀山庄围墙外,而刺绣研究所又已改制,尴尬的位置造成了目前两不管的现状,原来完好的亭子,现已成危房。</p> <p class="ql-block">从海棠亭前的月洞门进环秀山庄,第一进厅堂,名为“有榖堂”,堂前庭院中有两株参天古树,一下就勾勒出了庄子的年代感。榖是谷的通假字,古代以榖代指官员俸䘵,有榖堂就是有钱堂,学霸们的住宅,何以出现如此恶俗的匾额?非也,此匾出自《论语 宪问》篇:“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国泰民安时,官员大可安心享受官俸,民不聊生时拿官俸是可耻的。这里名为“有榖堂”,可见主人安居太平盛世。看!学霸就是学霸,马屁都能拍得这么清新脱俗。</p><p class="ql-block">第二进是四面厅,厅上匾额“环秀山庄”,这是环秀山庄名字的由来。这个园林被它清末时的主人汪氏,命名为“颐园”,环秀山庄只是颐园中一个厅堂的名字,但明显环秀山庄更为朗朗上口,后来整座园林就约定俗成地被叫做环秀山庄了。这间四面厅,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此地曾建起一座二层厂房,用作刺绣研究所的缝纫机机修车间。八十年代,在专家们的奔走呼吁下,厂房被拆除,根据当初的图纸和照片,原地重建四面厅。施工中,发现了原四面厅地基,体量远小于当代专家们的设计。于是,古人为当代专家们上了一堂实地培训课:四面厅作为吟风弄月的游玩场所,是家里的次要建筑,规模应当小于用作正式居家活动的主厅。但工程已上马,只能将错就错,造成了现在四面厅大于主厅“有榖堂”的局面。</p><p class="ql-block">穿过四面厅,进入花园部分,就是环秀山庄镇庄之宝 – 太湖石假山,详见《走读环秀山庄之湖石假山》。</p><p class="ql-block">2023.3.10,跟随亮堂堂老师走读环秀山庄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