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一篇讲述了东晋王朝的历史,从中看到了东晋朝短命、弱势的皇帝和强大的门阀势力。</p><p class="ql-block">甚至可以说,在东晋,天下是豪门世家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天下。</p><p class="ql-block">这一篇单独说说东晋的四大家族,看看门阀势力强大到什么程度。</p> <p class="ql-block">公元317年,西晋政权岌岌可危,皇族司马睿脱离西晋政府,向南迁徙,开启了东晋1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在这短暂的100多年中,东晋几经兴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便是发生在东晋时期。</p><p class="ql-block">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大家族,不同的皇亲国戚,东晋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类似于《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爱恨纠缠,东晋的四大家族也时常明争暗斗。</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是,由于东晋的皇帝总是登基不久就早早离世,东晋的这四大家族实际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权利,真真正正的左右着东晋的命运。</p><p class="ql-block">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p><p class="ql-block">唐中期,大诗人刘禹锡来到金陵,写下了名作《乌衣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朱雀桥边野草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乌衣巷口夕阳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旧时王谢堂前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飞入寻常百姓家。</b></p><p class="ql-block">其中,王、谢便指的是东晋四大家族的名士王导和谢安,另外两家则是桓、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琅琊王氏</b></p><p class="ql-block">提起东晋的四大家族,最先提起一定是盘踞在如今东北一带的王氏家族,正如他们的姓氏一般,他们的家族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东晋的“王”。</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王家以王导与王敦兄弟为首,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便是在这二人的支持之下南迁称帝的,可以说,东晋的诞生与这两人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公元280年,“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曾经三分天下的吴国也归入了晋国版图。</p><p class="ql-block">洛阳举行的“受降”仪式上,司马炎指着大殿上的一个座位,说:“我设下这个座位等你很久了。”</p><p class="ql-block">司马炎此话意在讽刺孙皓。</p><p class="ql-block">可是,孙皓听到了此话并没有羞愧之色,却说:“我在南方,也设下一个座位,等待陛下很久了。”</p><p class="ql-block">孙皓话让在场的人都觉得他是二百五精神发作,没人当真。</p><p class="ql-block">可是,36年后,这话就像谶语一样应验了:西晋王室在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和外族入侵的接连打击下,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眼瞅着中原地带已经成了不宜居住区,山东的琅琊王司马睿带着一票人马,衣冠南渡,跑到了当年孙皓的地盘。</p><p class="ql-block">这世界上,果然是乌鸦嘴最灵!</p><p class="ql-block">司马睿是想在南方重起炉灶,可问题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藩王,而且封地还在山东琅琊,到江南地界,谁认识你啊?你就想跑来当皇帝?</p><p class="ql-block">诶,还真有认识他,并且愿意帮助他,他们就是琅琊王氏。</p><p class="ql-block">公元317年的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长江边去祈福消灾。</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高擎着琅琊王的旗号,并布置仪仗队鸣锣开道,北方来的名流、名士也跟在后面撑场面,浩浩荡荡开往江边,迤逦有一里多长。</p><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琅琊王的两旁,站着王导、王敦兄弟——这俩正是当前琅琊王氏中最耀眼的双子星。</p><p class="ql-block">这来祈福的江南士族都被镇住了:连名满天下的琅琊王氏都服了,咱小虾米还不赶紧套近乎?</p><p class="ql-block">于是,“强龙”就这样压住了“地头蛇”,司马睿就此开启了东晋王朝。</p> <p class="ql-block">琅琊王氏到底什么来头?</p><p class="ql-block">据考证,老王家的始祖是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算是“贵气”的天子后裔。</p><p class="ql-block">琅琊王氏的几个元祖是:王翦、王贲、王离。</p><p class="ql-block">这几个名字,知道点秦汉历史的——都知道,山东六国中的五个(除了小韩),就是被王翦、王贲父子灭掉的,而王离则是霸王项羽的超级背景板。</p><p class="ql-block">而正是王离在巨鹿之战的失败,王家子孙果断搬家到了琅琊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从此,就肇始出了名垂千古的“中古第一望族”——琅琊王氏。</p><p class="ql-block">在汉代,琅琊王氏就有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王骏(御史大夫)、王崇(大司空,扶平侯)三代牛人,就已经逐渐有了野蛮生长的态势。</p><p class="ql-block">老王家的真正爆发,源于汉末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老王家是真的“不蒸馒头只争气”,比如:</p><p class="ql-block">“卧冰求鲤”的主人公——“孝圣”王祥,不但孝顺,而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此外还有能力,一路官至太尉、太保。</p><p class="ql-block">“王览争鸩”的主人公王览,他是王祥的亲弟弟,同样的孝顺中直,能力出众,最后也官至太中大夫。</p><p class="ql-block">竹林七贤中的王戎,不但长得帅气(神彩秀美),文章写得好,而且还有军事才能——灭吴大战就有他一份,最后官至司徒。</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玄学清谈领袖王衍、封疆大吏王澄、王敦等人。</p><p class="ql-block">这样牛气哄哄、人才辈出的琅琊王氏,在西晋王朝,那绝对算是名动朝野的世家大族。</p> <p class="ql-block">司马睿被封为琅琊王时,盘踞在琅琊的王氏便决定跟随司马睿,王导对于司马睿一直忠心耿耿,在琅琊时替他出谋划策、站稳脚跟,西晋政权摇摇欲坠时,也是在王导的支持下,司马睿逃往江南一带。</p><p class="ql-block">身为西晋的皇亲国戚,司马睿的威慑力与王朝的兴衰是直接绑定的,在王朝兴旺时,无论是多厉害的财阀都会试图与当权者拉上点关系,但当王朝衰落时,皇亲国戚在财阀眼中便不再闪烁着光环。</p><p class="ql-block">司马睿一路跑到了江南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毕竟他在琅琊好不容易站稳,现在南迁,无疑是放弃了自己在北方争取到的人心,而在这里,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好在,王家此时也和司马睿站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在王导的出谋献计下,司马睿很快就笼络了江南各地的财阀名仕,为日后登基称帝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司马睿最初对于王氏是抱着无尽的感激的,在登基大典那天,司马睿多次请王导同他一起坐在御床上。</p><p class="ql-block">但是王导却没有被眼前的辉煌冲昏头脑,他劝阻司马睿,如果太阳与天下万物等同,那么天下苍生应当仰慕谁呢?司马睿听后认为王导言出有理,再加上他多次邀请无果,只得作罢。</p><p class="ql-block">在开国大典上,司马睿对于王导是真心抱有极大的感激之情,但伴君如伴虎,事实证明,王导没有被司马睿的重视冲昏头脑是极其明智的。</p><p class="ql-block">王导虽然没和司马睿一起坐龙椅,可是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大权;王敦则总管军事。</p><p class="ql-block">即便不坐上去,老王家也相当于半个屁股蹭在龙椅上了。</p><p class="ql-block">在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王与马,共天下”。</p><p class="ql-block">从此,老王家开启了“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的家族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司马睿当朝一段时间后,民间“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便进了司马睿的耳朵,即使曾经关系再好,司马睿也不会愿意与王家分享自己的皇权,于是,他便开始逐渐冷落王家。</p><p class="ql-block">王导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对于皇帝的冷落并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反应,但王导的堂哥王敦心中却充满了不满。</p> <p class="ql-block">王导的堂兄王敦,武将奇才,四处征战,平定各地叛乱,为东晋初年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但由于权势逐渐增长,野心也暗地滋生,开始把持朝政,四处安插亲信为官。</p><p class="ql-block">时人谚语“王与马,共天下”也传入了司马睿耳中,他开始逐渐冷落王氏兄弟二人。</p><p class="ql-block">王导为人心地纯良,看清名利,也为了保全族人,不与皇帝相争;而王敦则愤愤不平,竟直接起兵叛乱,一路攻到了国都建康。</p><p class="ql-block">司马睿迫不得已,甚至向王敦表示“公若不忘本朝,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琊以避贤路”。</p><p class="ql-block">而王敦却没有起杀心,时机也不够成熟,便率军归还武昌。</p><p class="ql-block">皇帝也赶忙为王敦加官进爵,拜为丞相以及各种将军封号,王敦自此权倾一时,皇帝也成了傀儡,病重郁郁而终。</p><p class="ql-block">新帝晋明帝司马绍登基后短短三个月,王敦就愈发觉得身体不行了,便加紧了篡位的步伐,再次起兵攻晋。</p><p class="ql-block">可是大事还未成,王敦却病死在卧榻中,他的儿子接手后耽于玩乐,将领们没有才能,最终王敦之乱被司马绍平定。</p><p class="ql-block">王敦作乱时,多亏了王导对晋室的忠臣,一心帮助朝廷御敌,以及琳琅王氏一族对晋朝的拥立之功,皇帝对于王敦的叛乱,没有过多地迁怒于王氏其他成员,琳琅王氏在晋朝还是有着显赫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明朝,老王家甚至出了一个儒家圣人——心圣王阳明。</p><p class="ql-block">据统计,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92个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官位)、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p><p class="ql-block">此外,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王祥为《晋书》列传首卷,王弘为《宋书》列传首卷,王俭为《南齐书》列传首卷。</p><p class="ql-block">这么说吧,翻开中国历史,几乎到处能看到熠熠生辉的老王家,他们的光芒,几乎照耀了每一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陈郡谢氏</b></p><p class="ql-block">陈郡(今河南太康)谢氏也是顶级门阀,和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p><p class="ql-block">但是,与“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相比,陈郡谢氏是由寒门出身,苦心经营数代才终于成为短暂把持国政的世家大族。</p> <p class="ql-block">陈郡谢氏起家较晚,其在三国时期还只是不起眼的家族,第一代谢缵(谢安的曾祖父)在曹魏时期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农中郎将”。</p><p class="ql-block">对于当时的谢氏家族来说,要想顺利实现士族化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毕竟士族是存在垄断性和排他性的。</p><p class="ql-block">同时,谢氏能选择的道路也极为有限,一般来说,士族化主要由3种途径,其一,官场上的累世为官;其二,经济上的地方豪强;其三,文化上的文坛泰斗。</p><p class="ql-block">第一和第二条路均为既成事实,谢缵等人是难以改变的,唯一能选择的只有第三条路,而这条路是三者之中耗时最长、成功率最低的一条。</p><p class="ql-block">第二代谢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第三条路,他潜心于儒学,十年如一日,终在西晋时期成为一代名儒。</p><p class="ql-block">然而西晋不是汉魏,崇儒的时代已经过去,玄学才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所谓“以玄虚宏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p><p class="ql-block">第三代谢鲲有鉴于此,及时调整方向,主攻玄学。</p><p class="ql-block">谢鲲不拘礼法,不修威仪,积极与社会上的玄学名士结交,与王敦等人并称为名士王衍(出身于琅琊王氏)的“四友”,后又在东晋初期成为了“江左八达”之一,为谢氏在士林中赢得了声誉。</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谢氏家族虽说不显山露水,可已然成为了琅琊王氏的“马仔”、“自己人“。</p><p class="ql-block">琅琊王氏子弟组织的种种活动,总不忘带上谢氏这个小老弟,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会等。适逢颍川庾氏成为当轴士族,晋室和琅琊王氏等均不是很痛快。</p><p class="ql-block">第四代谢万作为平衡庾氏的力量,被安排到豫州当刺史,使得陈郡谢氏开始介入军权,并被列入方镇。</p><p class="ql-block">庾氏衰落后,龙亢桓氏崛起,陈郡谢氏在当轴士族和朝廷之间左右逢源,再加上第四代人才辈出,除谢万外,还有谢奕、谢尚、谢石和谢安等声名卓著之人,陈郡谢氏想不兴旺都难。</p><p class="ql-block">然而谢氏终归是起步太晚,底子不够厚实,来自于各方的压力都很大,远不像早前琅琊王氏那样“轻松惬意”。</p> <p class="ql-block">相较于把持朝政的王氏,谢氏更多的是以文学著称。</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公”指的便是谢灵运,他于东晋末年入仕,担任军中要职。</p><p class="ql-block">后来,刘宋取代了东晋,谢灵运继续为官,一直做到了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官职。</p><p class="ql-block">相比于谢灵运官场上的政绩,更为后人所钦佩的是他的文学素养。</p><p class="ql-block">作为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流传了许多佳作,而且还通晓史书,擅长书法,是一位文学水平极其高超之人。</p><p class="ql-block">谢氏还有一位才女谢道韫,《世说新语》中记载,谢安和子侄们讨论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侄子谢朗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谢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闻哈哈大笑,以为绝妙。</p><p class="ql-block">后来,“咏絮之才”便用来比喻有才华的女子。</p> <p class="ql-block">带领谢氏走上巅峰的是谢安。</p><p class="ql-block">如果从谢氏选一位政事、军事颇具才能的人作为代表,谢安便是绝佳人选之一。</p><p class="ql-block">谢安自小机敏,受到王导、王濛等人器重,这两人的重视让谢安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由于王导、王濛等人的夸赞,谢安立刻盛名在外,这在东晋那个靠关系搞定一切的时代,是非常有好处的,至少谢安想要做官,只是一句话的事儿。</p><p class="ql-block">可谢安偏偏是个执拗的人,谁来请他做官,他都不去!</p><p class="ql-block">为啥呢?当然是想把自己卖个好价钱!你见哪个头牌,会随随便便见普通客人的?</p><p class="ql-block">司马家虽说是皇族,可当时最没有权势,基本就是个傀儡家族。所以面对他们的征召,谢安就两个大字:不去!</p><p class="ql-block">颍川庾氏是东晋著名的外戚大族,当时的掌门人庾冰得知谢安的好名声,立刻也派人去请他到扬州做官,谢安勉强去逛了一圈,随后又跑会稽山里隐居了。</p><p class="ql-block">隐居这种事儿是会上瘾的,谢安整天跟王羲之这一类佛系的人待在一起,自己也变得佛系了起来,居然忘了自己是在待价而沽了!</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谢安的弟弟谢万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自己跑路了!</p><p class="ql-block">这对陈郡谢氏来说,绝对是致命的打击,为了保住家族的荣誉和未来,谢安无奈之下,才开始考虑出山做官。</p><p class="ql-block">谢安没有答应司马家,没有答应颍川庾氏,唯独答应了桓温。</p><p class="ql-block">当时桓温实力正盛,是个顶流人才,谢安跟着桓温混,绝对不会吃亏。</p><p class="ql-block">桓温觉得自己很有面子:你给我面子,我必然给你面子,这就是大人物的处事风格。因此桓温对谢安别提多好了。</p><p class="ql-block">可跟桓温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谢安立刻意识到了一点:桓温莫不是要造反吧?</p><p class="ql-block">还真让谢安猜到了,桓温胸有大志,就是想凭借战功,推翻司马家建立自己的政权。</p><p class="ql-block">谢安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果断离开了桓温,跑到了朝中担任礼部尚书,辅佐司马家。</p><p class="ql-block">在谢安心里,司马家虽然是傀儡家族,可毕竟是名义上的皇族,为了东晋的稳定,不能轻易废除。</p><p class="ql-block">所以在桓温多次要求给自己加九锡的时候,谢安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最终成功把桓温给拖死了!</p><p class="ql-block">从这时候开始,陈郡谢氏开始走上坡路了!</p> <p class="ql-block">公元383年,前秦的苻坚,在完成了北方统一,过了8年无聊的日子后,带领80多万大军南征,打算一举消灭东晋。</p><p class="ql-block">这时,谢安已经担任了尚书仆射、后将军、司徒,和王导的堂侄王彪之共同执掌东晋朝政大权。</p><p class="ql-block">这还不够,朝廷为了给谢安打气,索性让他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p><p class="ql-block">这实际上等于说谢安在这一时期,彻底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绝对是东晋王朝最牛的人物,没有之一。比当年的王导还要牛,这就是陈郡谢氏走上巅峰的标志性事件。</p><p class="ql-block">面对前秦80多万大军,谢安并没有慌张,他将自己的侄子谢玄喊来,让他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p><p class="ql-block">虽说北府兵的人数,满打满算才8万左右,可北府兵的战斗力相当强悍。</p><p class="ql-block">谢安举贤不避亲的行为,的确引起了一阵骚动,可谢安却很满意,他对侄子谢玄很有信心。</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老谢家但凡胳膊腿能动弹的,全都被拉上了前线。谢石、谢玄、谢琰这帮后辈们,都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可是,要知道,对方的兵力十倍于己,实力悬殊,这仗该怎么打?</p><p class="ql-block">谢玄心里没底啊,出发前的一天晚上,谢玄还特地跑去谢安家询问该怎么打赢这一仗。</p><p class="ql-block">谢安倒是有点儿仙风道骨的意思,他表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放心好了!</p><p class="ql-block">啥意思?不等谢玄再问,谢安已经驾车和朋友去山里自驾游了。玩了一整天以后,谢安这才放松了心情,笑呵呵地把老谢家的各位将领召集来安排军务。</p><p class="ql-block">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陈郡谢氏这帮青年后生们,一个个都立下了奇功。</p><p class="ql-block">首先,谢玄派遣刘牢之带着5000人马突袭前秦大军,取得了洛涧大捷。</p><p class="ql-block">其次,谢玄、谢琰等人,带领7万大军,击败了苻融的15万前秦大军,并且斩杀了苻融本人。</p><p class="ql-block">再者,双料间谍朱序,发现苻坚让大军后撤了一些,就连忙带着一帮人在前秦大军后面喊着:大秦败了!大秦败了!</p><p class="ql-block">因此前秦大军乱作一团,互相踩踏者,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淝水之战的过程中,谢安依旧镇定自若地和朋友在下棋。等捷报频传以后,谢安还是丝毫没有情绪波动,依旧和朋友下棋。</p><p class="ql-block">朋友都着急了:老谢,前线到底怎样啦?</p><p class="ql-block">谢安淡淡一笑:没多大事,孩子们把敌人击败了而已。</p><p class="ql-block">其实谢安内心也是狂喜,朋友前脚刚走,谢安后脚就高兴到起飞了。他手舞足蹈地在家里跳舞,甚至把木屐都给跳断了。</p> <p class="ql-block">淝水之战过后,陈郡谢氏参与者全部加官进爵,直接把陈郡谢氏带上了巅峰。其中:</p><p class="ql-block">谢安本人的声望达到巅峰,大家都觉得他是个神人,东晋所有兵马都归他节制,他也荣升太保。</p><p class="ql-block">谢石,谢安的弟弟,很多人说他才是淝水之战的前线总指挥,立下大功后,被封为中军将军、尚书令、南康郡公。</p><p class="ql-block">谢玄,北府兵的前线总指挥,被任命为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同时封为康乐县公。</p><p class="ql-block">谢琰,谢安的次子,淝水之战后,被封为望蔡县公、征虏将军、会稽內史(也就相当于会稽太守)。</p><p class="ql-block">一场淝水之战下来,谢氏一门封四公,家族声势达到了顶点,成为继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和龙亢桓氏之后,东晋最后一个当轴士族。</p><p class="ql-block">然而淝水之战这块“垫脚石”显然并不稳固。在家族一跃而为东晋第一大门阀的同时,谢氏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来自皇权的打压。</p><p class="ql-block">以前有庾氏、桓氏在,谢氏可以在后场发挥平衡作用,可当谢氏成为了当轴士族,大家就会按以前对待庾氏、桓氏的方法来对待谢氏。现在还成了压轴者,谢氏的压力就更大了。</p><p class="ql-block">任何王朝到了后期,滋生的问题肯定是最多的,东晋也不例外,比如皇权与士族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士族日益腐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庶族平民的负担越发难以承受等等。</p><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淝水之战前,谢安的迅速升迁就已经引起司马道子等人的忌惮。</p><p class="ql-block">公元380(太元五年),谢安被任命为卫将军,司马道子就晋升为司徒以抗衡。淝水之战期间,谢氏众人正在前线为保家卫国而拼尽全力,后方司马道子就被任命为尚书事,并趁着谢安无暇顾及朝堂而夺取了对朝政的实际控制权。</p><p class="ql-block">淝水之战后,本该站在谢安一方的谢氏女婿王国宝又同司马道子勾结,利用“知情人”的身份在晋武帝面前构陷谢氏族人……</p><p class="ql-block">在内外夹击之中,明明立下护国之功的谢安在凯旋而归后反倒只能出镇广陵——事实上便是被迫交出权力,解甲归田。</p> <p class="ql-block">谢安去世后没多久,第五代谢玄(谢奕之子)又因压力过大,而解驾东归,以至于抑郁而终,享年才46岁,不到一年,谢石也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谢琰则在稍后的孙恩之乱中被乱军所杀。</p><p class="ql-block">昔日的谢氏四公全部谢世。</p><p class="ql-block">被晋室寄予厚望的司马道子不堪大任:先是王恭之乱,后又是孙恩之乱、卢循之乱,最后还来了个惊天动地的桓玄之乱。</p><p class="ql-block">其中危害最大的当属孙恩、卢循之乱,因为他们对士族是没有什么容忍度的。</p><p class="ql-block">谢琰之子谢肇和谢峻,以及其他较有成就的子弟,譬如吴兴太守谢邈、南康公谢明慧、黄门侍郎谢冲等,也在孙恩之乱中被残害——前有官方打压,后有叛军屠戮,谢氏的顶梁柱几乎耗尽——尤其是兵权的丧失,让谢氏直接从世家领袖的位置跌落。</p><p class="ql-block">而后,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家族,谢混、谢晦等谢氏子弟将目光转移到世家大族原本轻视的寒门子弟身上。</p><p class="ql-block">刘裕、刘毅等东晋名将便都曾受到谢氏子弟的支持。</p><p class="ql-block">但这样的分散站位也注定了谢氏会损失一部分力量:刘裕掌权后,人称“江左第一”而支持刘毅的谢混被杀;谨小慎微而不愿再问政事的谢瞻几乎无法再在政治上为家族提供任何助力。</p><p class="ql-block">公元426(元嘉三年),站队正确的谢晦也因野心过大而以弑君之罪被杀。谢世休、谢世基、谢世平、谢绍等又一批谢氏子弟被波及……</p><p class="ql-block">短短四十年间,因为肱骨相继折损,大量子弟受波及而中断仕途甚至亡命,原本同琅琊王氏相比肩的陈郡谢氏便又重新沦为“寒门”。</p><p class="ql-block">至南朝梁后期侯景之乱爆发,谢氏同其他世家大族一样被大规模血洗,家族的最后一点元气也被耗尽——“旧时王谢堂前燕”,由此即“飞入寻常百姓家”,且再也不能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龙亢桓氏</b></p> <p class="ql-block">龙亢桓氏是谯国桓氏的一支。</p><p class="ql-block">谯国桓氏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桓姓士族,自东汉到唐朝都一直很活跃。</p><p class="ql-block">史载谯国桓氏是齐桓公的后裔,在西汉中期迁居到沛郡龙亢县(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到桓荣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p><p class="ql-block">桓荣是东汉初年名儒,学习《欧阳尚书》,成为著名经学世家。汉光武帝时,被任命为议郎、太子少傅、太常。汉明帝时拜为关内侯。</p><p class="ql-block">桓荣及其儿子桓郁和孙子桓焉三代都曾为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的老师,成为当时有名的世族。</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的桓范为桓荣的六世孙。曹魏明帝时,任中领军、尚书、 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大司农,以清廉节俭著称。当时为辅政大将军曹爽谋划,成为曹爽的智囊。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等人一同被司马懿处死,并诛灭三族。</p><p class="ql-block">晋朝名臣桓彝是桓荣的后代,江左八达之一。</p><p class="ql-block">桓彝在西晋时开始为官,永嘉之乱后,桓彝继续效命东晋。</p><p class="ql-block">在王敦之乱时,桓彝被晋明帝擢升为散骑常侍,开始参与朝廷的军机大事,王敦之乱平定后,由于桓彝屡次立功,再次加官进爵。</p> <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桓氏最出名的人物,当属桓彝的儿子桓温和孙子桓玄。</p><p class="ql-block">桓荣的十世孙桓温在未满周岁时就得到当时名将温峤的赞赏,故以“温”为名。</p><p class="ql-block">《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为人豪迈爽朗,有雄风高节,姿貌奇伟,脸上有七颗星印。</p><p class="ql-block">桓温被选为南康长公主的夫婿,拜为附马都尉,袭万宁男爵位,授琅琊太守,屡迁至徐州刺史。</p> <p class="ql-block">桓温与荆州刺史庾翼关系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相约要安定天下,匡国济民。庾翼还在晋明帝面前极力推荐桓温,庾翼死后,晋明帝便提拔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p><p class="ql-block">公元346年,桓温为了建立功勋,上书朝廷,请求伐蜀。未等朝廷回复,便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率军西征。朝廷得知后,因为蜀地险远,而桓温的兵马又少,加之深入敌境,都很担忧。</p><p class="ql-block">次年3月,桓温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三战三胜,进逼成都城下。最终,巴蜀成汉皇帝李势投降。班师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后,朝廷封赏平蜀之功,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临贺郡公。</p><p class="ql-block">公元354年至公元369年,桓温又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期间,朝廷加授其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本来桓温想通过北伐建立功勋,从而夺取政权,结果三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反而致其声望大减。而擅行废立皇帝,排除异己更是不得人心。</p><p class="ql-block">公元373年2月,桓温在病重的情况下,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p><p class="ql-block">侍中谢安、中书令王坦之借故拖延,直到桓温去世。</p> <p class="ql-block">桓温的儿子桓玄接替了桓温的职位,并进一步集权,总揽朝纲。</p><p class="ql-block">公元403年,桓玄封楚王,加九锡,不久后便逼晋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p><p class="ql-block">司马懿当年诛灭桓范,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子孙被桓范的子孙推翻。</p><p class="ql-block">不久,以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起兵勤王,讨伐桓楚。</p><p class="ql-block">桓玄大败而逃,不久战死,桓楚政权在桓氏手中苟延残喘,终在公元410年,桓石绥被杀,桓楚政权灭亡。</p><p class="ql-block">至此,龙亢桓氏这一支就此衰落,而谯国桓氏的另一支铚县桓氏一直延续到唐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颍川庾氏</b></p><p class="ql-block">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庾氏,相比于其他三个家族影响要稍微弱点,主要活跃在东晋时期,在南北朝后便迅速衰败。庾氏最早起势于魏晋时期,但是没有像其他三个家族那样有赫赫有名的人物。东晋时期,庾氏最有名的人物当属权臣庾亮。</p> <p class="ql-block">司马睿还是琅琊王时,庾亮便被司马睿召为西曹掾,颇受器重。</p><p class="ql-block">后来,王敦之乱,庾亮站在皇室这边,被拜为左卫将军,和诸将一起抵御王敦的部将钱凤。</p><p class="ql-block">王敦之乱平定后,论功行赏时,庾亮为人清正,对于所赐官爵皆不受,被司马睿欣赏。</p><p class="ql-block">由于司马睿要制衡琅琊王氏的势力,便逐渐提拔一些其他的势力,庾亮也成为被重用的对象,但还不是朝廷中的核心骨。</p><p class="ql-block">让他变成权臣的,是得力于他的妹妹庾文君。</p><p class="ql-block">晋元帝司马睿听闻庾文君贤良淑德,便选她为长子司马绍的太子妃。</p><p class="ql-block">王敦掌控朝政时,司马睿形同傀儡,郁郁而终,司马绍继位,庾文君被册封为皇后。</p><p class="ql-block">司马绍年少有为,平定了王敦之乱,但英年早逝,年仅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被推上皇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王导作为肱骨之臣,选为辅政大臣理所应当,而庾亮也能选为辅政大臣,多半是靠他的皇太后妹妹。</p> <p class="ql-block">庾亮上位后,自然和王导之间有些明争暗斗,加上妹妹的支持,颍川庾氏的势力略占上风。</p><p class="ql-block">由于坚持征召平乱有功的苏峻入朝,导致了苏峻之乱,但成帝并没有因此怪罪于他。</p><p class="ql-block">庾亮引咎决定退出权势中心,出镇芜湖。</p><p class="ql-block">庾亮多次平定叛乱有功,被朝廷嘉奖,而长江等地的重镇,皆为庾亮所控制。</p><p class="ql-block">后赵皇帝石勒去世后,庾亮不顾朝廷经历了王敦、苏峻之乱,应当休养生息,强行北伐,最终导致失败,第二年郁郁而终。</p><p class="ql-block">庾亮的两个弟弟庾冰和庾翼接替了庾亮的职位,庾氏的实力也开始达到最顶峰。庾翼也以北伐为己任,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庾氏北伐的计划彻底告终。</p><p class="ql-block">由于庾氏家族后继没有很有才能的人,随着庾冰和庾翼相继去世后,颍川庾氏的家族势力也逐渐衰弱。</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东晋四大家族各有各的起家方式,有的家族是跟随着东晋皇帝司马睿,乘了皇权的快车,有的是自身实力雄厚,家底殷实。</p><p class="ql-block">但是,他们衰败的原因却如出一辙的相似,四个家族的衰败全都是因为在后人中没有再出现天赋异禀,善于作战或执政的后人。</p><p class="ql-block">即使像王敦这样离皇权只差一步之遥的人,他没有什么能力的儿子也没能将权利流传下去。</p><p class="ql-block">可见,即使在古代这种权利代代相传的年代,想要留住权利依然需要较高的能力,而这个道理在如今依然适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