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的美篇

老爷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軍 营 篇</p><p class="ql-block"> ( J )</p><p class="ql-block"> 序 章</p><p class="ql-block"> 亲切的“八·一”建軍节又来到了,沉浸在軍旅梦中的我定格在了莱西农场的那些难忘的战友们。此文曾以“我和我的战友们”为题于2019年1月30日刊登在了“老年生活报”。因内容简单,修改增补后,以照片上的纪念词“軍垦留念”为题,又于2023年7月21刋登在了《今日平度》报副刊。今予发布,重温那段难以忘怀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2023 0801</p><p class="ql-block"> 軍 垦 留 念</p><p class="ql-block"> 当翻开60多年前在部队时的老影集 ,看到50多年前我到连队的麦收现场用当时我国上海产的高级海鸥牌120双反相机拍摄的一组当时用于报道的老照片以及我和机关的几位战友即景合影的照片,思绪又穿越回到了在内长山要塞区莱西农场工作时间不长仅有七个月却又难以忘怀的那些日子。</p><p class="ql-block"> 过去常听人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还有一句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不吃饭不行,即是再精锐的部队,吃不上穿不上,没有后勤保障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那是非常艰难的。</p><p class="ql-block"> 1941年,抗日战争进人了最艰难的时期,日本调集了60万日军和90万伪军,对我根据地进行"地毯式"扫荡。加上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调集几十万部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这就对八路军的生存和抗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产自救"的号召。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命王震率359旅7000多名将士奔赴延安南面45公里之遥的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白手起家开荒屯田.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不但实现了自给白足,改善和提高了部队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促进了军事训练,保卫了在延安的党中央机关,返补政府交纳粮食,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负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切的抗美援朝战争,敌人对我交通补给线实施了狂轟乱炸阻隔,使我志愿军前沿作战部队的軍援物资得不到及时的补给,加之朝鲜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惡烈气候,因冻、饿致残致牺牲造成的非战斗减员,使我志愿军的作战部署受到一定影响。军史证明了后勤保障在军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为减轻国家负担,我军继承光荣传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各大单位都编有军垦部队。内长山要塞区后勤部除机关外,编有各类仓库、修理所、汽車运输連、船运大队、专事捕捞鱼虾的打鱼船队等后勤保障单位。另外,还编有化工厂和两个团建制的军垦农场,一个是驻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县(现昌邑市)生产水稻的昌北农场,另一个是驻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县(今莱西市)以生产小麦为主要农作物的莱西农场。</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我从要塞区后勤部电台台长调任莱西农场政治处干事。执行生产任务的三个连队是从三个守备区抽调。连队刚来农场时,按当时形势的流行语来说战士们是有"话思想"的,其中有的认为,当兵就是练兵打仗,穿着军装种庄稼和农民有什么两样?想不通。当亲友们问起在部队当的是什么兵时?便带有情绪地回答是"庄稼兵",不明就理的亲友们说"装甲兵"好啊,在部队开坦克,回来开拖拉机、开汽车。連队针对出现的种种"活思想",便有针对性的地进行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军农生产的重要意义和军农典型等教育,清除了思想障碍,激发了生产热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生产热朝。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与农家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浸透了军装,脸晒黑了,手起泡了,应季耕耘、播种、施肥浇水,进行田间管理。当时不像现在从耕坛到收获全是机械化,全是靠双手劳作,劳动强度和连队指战员们的辛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除了农活,连队毕竟是军事单位,还要根据农时见缝插针地进行战备军事训练,结束了一天的农田劳动、训练,再苦再累晚上还要轮流值班站岗警戒。他们的艰辛付出,获得了生产、军事双丰收。将收获的小麦等粮食发送各部队,对改善提高部队的生活条件和提高战斗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那时候,每当我到连队看到这些生龙话虎的小伙子高昂的战斗士气和不被苦累所压倒的艰苦奋斗精神,内心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和教育。</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我奉调赴济南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结束后调任驻防要塞区的第四 O 五医院政治处工作。离开了我印象深刻、工作时间短暂而深受教育却又难以忘怀的那些莱西农场的军垦战友们。</p><p class="ql-block"> 刊登在报纸上的这张照片,是"斯柯达"车在去连队装运粮食前我与司令部和后勤处中的几位战友的即景合影。照片中最后面的那位是笔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配 图</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1日,《今日平度》报登戴的这张即景合影的配文照片。</p> <p class="ql-block">  此文是以这張照片的记念词“軍垦留念”命题的。</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30日,此文曾以“我和我的战友们”为题刊登在了《老年生活报》。</p> <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1日,《今日平度》报刊登了内容修改增补后的“軍垦留念”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内长山要塞区莱西农场的场长、政委和机关的部分同志的合影,后排右二是笔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莱西农场的机关办公室,门前兰球杆下是我和小伙子的合照,小伙的名字记不得了,左一是笔者。</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1970年夏我于麦收期间到一連的麦收现场拍攝的一组准备用于报道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