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3年,沉寂十余年的歌手刀郎,带着一张新专辑《山歌寥哉》低调地回归到大众视线当中。仅凭一首《罗刹海市》便惊艳整个华语乐坛,不到一周播放量超过10亿,连人民日报都站出来为他发声。</h3></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罗刹海市讲的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刹海市里的罗刹国,是清代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里面描写的一个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国度。那里的人,以貌取人,而且是以丑为美。面目越狰狞,越是荣华富贵,长相好的反而被排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主角马骥长相俊秀,被当成妖怪,当他把脸抹黑以后,反而被认为很美,还做了官。蒲松林借小说讥讽那些颠倒黑白是非的人和事,也讽刺了那些为了融入其中,而故意扮丑的一类人。而这首歌讽刺的不仅仅是娱乐圈,更是对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嘲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刀郎与佛教的渊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很少人知道,刀郎是佛教徒,而且是一个很低调的佛教徒。几年前,刀郎在云朵演唱的歌曲《流浪生死的孩子》中,亲自唱诵《地藏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刀郎寡言孤寂的性格,很大原因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成长所致。而他一生中永远无法释怀的痛,则是哥哥的突然离世。那些年,刀郎与流浪生死间的哥哥成了无法靠近的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7月,那种痛,在刀郎的胸口澎湃已久,终于脱口而出。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向朋友发露忏悔,述说自己亲爱的哥哥的辞世,以及自己可耻的诅咒。此后刀郎便亲自念诵《地藏经》第十二品,并创作了佛教歌曲《如是我闻》,以寄托哀思、缅怀哥哥并忏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不要被媒体带节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人不解的是,人们的热议不是这首歌的音乐技巧或歌词旋律,而是歌词的“意有所指”,其中涉及到“马户”“又鸟”等描述,被认为是内涵曾经诋毁过刀郎的几位知名歌手,于是网友纷纷把矛头转向那英、王峰、杨坤、高晓松等人。随后,更多网友闻风而动,纷纷跑到他们主页评论区打卡,以至于他们评论数高达500万之多!</p><p class="ql-block">而大家的过分解读文字表面的涵义,把歌词理解为刀郎的“回击和讽刺别人”,这种望文生义的做法,曲解了刀郎创作的本意,也在不知不觉中让艺术蒙羞。今天,末学将从佛法的角度,深刻解读《罗刹海市》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学会包容,消除我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渊源流长,也是因为其独特的包容性。艺术不分高低,雅俗共赏即是佳作。不管是主流文化也好,草根文化也好,乃至三教九流文化也好,只要能被广为传诵流传的、传递正能量的、给人们带来精神财富的,就是值得宣扬和接纳的。做人不要傲慢,不轻未学。善言善语结善缘,恶言恶语伤人心。你可以不接触,不了解,但请不要对别人的喜好和信仰妄加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常常怀着我慢自鸣得意,自认为了不得;轻视初学者、看不起别人,认为人家不如他,或者看见别人比自己好了就嫉妒打压,就好像歌词中的罗刹国中的人一样丑陋。</p> <p class="ql-block">爱人者人恒爱之,辱人者人恒辱之。永远不要仗势欺人,尤其作为长辈对待晚辈,老人对待新人。年轻人或许稚嫩,前辈们收拾一番很简单,也很爽。但当众羞辱别人的代价就是结仇,莫欺少年穷,天道好轮回,说不定年轻人数年后,就成了瞧不起自己的上司,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旦有事落到别人手里面,别人一定对自己不客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华经》里面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很了不起,他非常虚心,见到所有的人就拜,并且恭恭敬敬地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有一天,你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伟大,你是未来佛,我先礼拜你,这就是不轻未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相信,我们如果向这位常不轻菩萨看齐,‘不轻未学’并不困难。即使做不到对待新人好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怀提携,至少不给后辈新人设坎,使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真实不虚,所以最开始就不要种恶因,结恶缘。<b>不要因为一首歌,诋毁任何一个歌手,包括刀郎,也包括那英等人,否则我们和颠倒是非黑白的罗刹国人并无区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在受到别人的批评指责之后,就会盲目地自我否定,看不清自己,甚至意志消沉。更有甚者会与之唇齿相讥,刀剑相向,而这些都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我们看看刀郎是如何应对这些唇枪舌剑和世俗的诋毁与谩骂的。虽然多年来,刀郎的名字几乎绝迹江湖,但他从未停止创作。近年来,他一直在潜心创作,探索不同风格的歌曲。他的坚持和热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进化的音乐才子,他并未让时间冲淡对音乐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经历风风雨雨,刀郎凭借着出色的音乐才华,再次引领潮流。不论人们如何解读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作为音乐人能够坚持学习,并把如此高端的知识渗透到歌词之中,他用心灵书写音符,挑战自我,绽放光芒。</p><p class="ql-block">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一天24个小时,多少个小时给了手机,多少个小时又陷在了他人的态度或看法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活在了别人的眼光里,这是很无明的生活状态。<b>而刀郎就很好地用行动诠释了:你若在别人的世界里微不足道,就要在自己的世界里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束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里说的:“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意思是:人情世故有冷有热,但做人心中不应有愤怒或欢喜。人世滋味有浓有淡,但做事态度不应有高兴或厌烦。洪应明后面还跟了一句话:“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在世出世法也”。只有不落入人情世故的老套中,才能得到超脱俗世的妙法。<b>此句也正契合了佛家所言: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假若一念嗔心起,在佛法中,那是百万障门开的。</b></p> </strong>《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歌曲《罗刹海市》其实就从具体到一般,证实了金刚经的一个结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歌曲中说:“马户不知道自己是驴,又鸟不知道自己是鸡”。其中的“马户”就是住了相的驴,“又鸟”就是住了相的鸡。从佛学的角度讲,“住相生心”就是人类的根本问题,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些,你看透了吗?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1sBA4mdfPXMFuar30Z-w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