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狮象鹿马 传村风民俗

一剪寒梅 丹

<p class="ql-block">  巍巍紫金山下,有个白族小村庄,先辈们美名其曰“洱海村”。村里有位老人就是白族“扎纸”文化的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咱们村委会家喻户晓的“阿老表”或“阿杨哥”或“苏老板”。称“阿老表”是同辈们对他具有亲和力的称呼;称“阿阳哥”是因为他名阳;称“苏老板”是因为他姓苏,有个小铺子,于是叫一声“苏老板”也是理所应当。平时有闲逛的,买东西的,还有外地人来村里买猪买鸡买核桃的,还有卖化肥卖桌椅卖蔬菜的,生意也是红火。</p><p class="ql-block"> 按辈分来称呼的话,虽然他和我父母年岁相当,但我只需尊称他为“阿哥”或“苏师傅”。</p><p class="ql-block"> 苏师傅一生育三个儿女,有儿有女,还有扎纸技艺在手,虽然扎纸辛苦,可算得上幸福无忧。</p> <p class="ql-block">  听苏师傅说,他的扎纸技艺是他父亲传给他的,他们爷爷一代就开始扎纸,可谓是子承父业,家风代代传。同时也把我们紫金乡白族丧葬特色的扎纸文化传承了下来。这种扎纸技艺,首先是用竹子把物件或动物的骨架扎好,再用各种彩色的纸裱上。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特别是要扎得栩栩如生就难上加难。听说有位好学的人,跟苏师傅学了几天,粗略来看是学会了。于是自己回家操练,却扎不出动物的灵动性,于是又再次向苏师傅虚心求教。</p><p class="ql-block"> 白族村里有个习俗,当有人去世了,就要先找到阴阳先生看好下葬的时间。丧主根据自家的想法找到苏师傅,确定需要扎纸的数量。如果时间充足多数家庭选择扎全套来表达对逝者的祭奠;如果时间紧迫,又遇到同期内有去世的人,那就只能通宵达旦,也只能扎其中一部分,自然逝者子女心里甚是不满意,但也没法,只能尽全力而扎之。</p><p class="ql-block"> 为了尽量满足逝者家属的需求,苏师傅也培养了两个徒弟,待到繁忙时刻,夜间铺子里时常灯火通明,连夜赶扎,为逝者家属服务。</p> <p class="ql-block">  前两天村有位耄耋老人仙逝,他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有砍竹子的,有裱糊的,有剪花样儿的。虽然都是轻巧活,可是都是些细致活儿,熬的是时间,扎出的是精美的物件,是栩栩如生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  那天刚好路过看到他们师徒三正在铺子里忙碌着,铺子里里外外都摆满了扎好的纸扎。我不禁驻足和几位师徒攀谈起来,被他们的技艺深深吸引。</p> <p class="ql-block">  看,这是他们在裱糊孝帐,这是出嫁女儿,回来祭奠自己父母用的。这次去世的老人刚好在村里,因此他们就在苏师傅的铺子里扎。如果村外,他们只能带上材料到丧主家扎。不论在村里村外,出嫁的几位女儿们也常常请他们帮忙扎,方便携带。按本地习俗,丧主家要扎大旗、小旗、金斗银斗等物件,又要扎狮、象、鹿、马等动物 ,于是苏师傅他们便日夜不停的忙碌开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旗,由于下雨,用塑料薄膜盖住了让我们无法一睹它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它是由这个天蓬头和一节一节的圆柱形身子拼接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这些就是小旗,是一对一对的用。给逝者祭奠的亲戚家庭都需要拿一对。敲锣打鼓的进入丧主家后,放在院子里的一个角落,所有来祭奠的都放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颜色不一,花样不一,各个形状都精美无比。本地彝族也有扎纸风俗,但苏师傅的扎纸技艺比他们略胜一筹。而且颜色搭配也不一样,白族的以淡雅为主,彝族的颜色更浓重些。</p> <p class="ql-block">  大旗小旗还有童男童女,遗憾的是童男童女当时没扎好,照片只能暂时缺席了。大旗小旗都是给逝去的人买地基用的,出殡时抬大旗小旗的可要走在最前面,下葬前把它们都烧到墓坑里。</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狮象鹿马其一——狮。一头长毛,眼睛圆鼓,大声嘶吼,威风凛凛。扎纸师傅说,扎纸界也有狮子滚绣球的说法,可手续复杂,时间紧迫便只能“偷工减料”了。</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大象。我问问苏师傅,为什么把它扎成乖顺的样子,他哈哈一笑:这个他也没研究过,可惜他们祖先没留下文字依据,无从考究。</p> <p class="ql-block">  最右边这只就是鹿,看样子应该是梅花鹿吧。长长的脖子,酷酷的脑袋,昂首挺胸。它嘴里含有灵芝草。我乍一看,背上和狮子一样插了一束花 ,便问缘由。苏师傅说,原本他们扎的是一盆花的,可现在简单化了,只插了一束花。大家也纷纷表示,原来生活艰苦,可是有人去世,亲戚朋友热热闹闹帮忙守灵好多天。现在嘛生活条件富足了,守灵时间却慢慢缩短了。扎纸的时间也就变得紧凑了。</p><p class="ql-block"> 狮子、大象、马鹿,下葬时要烧在坟地上,不能乱丢。<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没有烧的话,逝者是无法用到的。有句</span>俗话说:死人用纸灰。现实生活中 ,有些丧主在装棺时给亲人揣上真的百元大钞,旁边亲戚朋友见了你一百我两百也揣到逝者的衣兜里。这样的做法我甚是不解!</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要说说马了。中国古代唐玄宗后曾用马祭鬼神,慢慢的我们白族民间就有用马祭逝者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马共有两匹,都配了辔头。一匹是红色的财神马,身上驮着逝者的金银财宝,看来阴间也需要打点打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马高昂着头,耳朵竖起,两眼闪亮,鬃毛长长,身儿肥壮,尾巴微翘。看似一次能驮万两黄金,一日能行千里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另一匹是紫马,它的左手已被打断,相传那是到阴曹地府路上遇到争斗,忠诚的马为了保护主人而受伤。紫马虽然脚有残缺,但在气势上与红马不甘示弱,也是英姿勃发。黑白相间的身上配有银鞍凳,亡者手牵着缰绳,脚蹬着银鞍凳,跟着引路的童子,一路向西,直奔阴间地府。</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生者寻求心理安慰罢了,死去元知万事空 ,怎会骑马怎会花钱怎会有什么天堂和地狱!</p> <p class="ql-block"> 这个酷似花灯的扎纸名叫金山银斗,当逝者的金银财宝花光了,逝者可以用金山银斗让自己得到财富。类似的纸扎用品还有摇钱树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去世的亲人到另一个世界后不用为了生计整日奔忙发愁,让生者牵挂。 </p> <p class="ql-block">  紫马、财神马、金山银斗是烧在坟地山神旁边,是用来祭山神。</p> <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苏师傅他们还会扎“走马灯”“十二生肖”等,“走马灯”据说还会转。他们侃侃而谈我听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扎纸还用在七月中旬的鬼节,烧各种扎纸和纸钱,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少些悲伤,同时也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感激。随时代发展变迁,扎纸艺术也与时俱进。鬼节前大街小街上,摆满了各种扎纸工艺品,像服饰、豪车、豪宅、百元大钞、麻将……应有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苏师傅扎的“大旗”“小旗”“狮象鹿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着我们本地白族人民的特色文化和一些历史。</span>希望苏师傅用心用情地把紫金白族人民特色的丧葬扎纸技艺做成自己的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年轻人,与时俱进,让这民纸民俗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