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忆】三年知青一张像

阳光明媚6883267

<p class="ql-block">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几乎人人都是摄影师,拍张照片易如反掌。可是在我下乡当知青时,照张相片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件“奢侈”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74年4月踏入农村,到1976年12月参军入伍,近三年的时间内,我只照过一张照片,就是这张唯一的照片,也是张集体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1975年的年底,我下乡的第二年,正值三九寒天农闲时,县里召开“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表彰大会”。我们知青新建队去了9名知青,3男6女,我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会的内容,一点也记不清了。印象深刻的是伙食还不错,吃的猪肉饨粉条白菜,比我们新建队的菜有滋有味;吃的馒头比我们新建队的白,香甜可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会结束时,带队的村治保主任孙殿成,绰号孙大炮(照片中间年长者),把我们领进了县里的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距今已经快50年了。我从毛头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经历了参军入伍、出国打仗、转业安置,数次迁移搬家。文革中,我收集的许多邮票(其中还有一张祖国山河一片红),都荡然无存,不知丢到了那里。而这张照片,我却一直完好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领队、村治保主任孙殿成,是负责我们知青新建队的大队干部。忠厚、朴实,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在我的记忆中,孙主任的烟瘾极大,几乎每次见到他的时候,嘴上都是吸着烟。孙主任虽然在村里是大炮脾气,但我从未见过他对我们知青开过“火”,就连对我们的批评教育,也没有大吼大叫过。对待我们知青,就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怀念这位孙主任。下乡三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我们新建队的部分知青又返回了,曾经战天斗地、接受再教育的地方——河南省尉氏县十八里公社黎氏大队。原本计划专程去看望这位孙主任的,遗憾的是孙主任已经过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排除了我和孙主任外,还有两位男知青,一个叫赵某钢(左一),一个叫李某成(左三)。赵某钢军人家庭出身,戴顶旧军帽,穿件旧军大衣。这身行头在当年是非常牛气的。赵某钢年纪不大,烟瘾不小,经常看到他与老农“推杯换盏”,在宿舍“吞云吐雾”,破旧的军大衣上有很多被烟灰烧破的小洞洞。李某成工人家庭出身,据说母亲还是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成员,在那个“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也是相当吃香的。李某成原本不是我们新建队的,是尉氏县一个农场的知青,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通过什么关系,从一个大农场调到了我们一个小小的知青新建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叫黄振萍,在新建队管伙食和饭票,为人热心善良。我在农村得了细菌性痢疾,回到家中看病,她和另外一名女知青还专门到家去看望我,让我非常感动,没齿难忘。后排右二叫李静杰,回城后与我们新建队的一名男知青喜结良缘,现生活幸福美满。后排的其他女生,由于年代久远,离开新建队后又未曾谋面,名字实在是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再过几个月,明年4月6日就是我们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了。盼望着这一天,我们这些经历过蹉跎岁月的老知青,能够相聚在一起,回忆往事,畅谈友谊。</p> (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