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憩桥桥、憩桥村,始建于宋,历经千年——镇海口海防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憩桥,既是桥所在的村名,又是村所在的桥名。憩桥的条石结构的石梁桥面既不大又不宽。《镇海地名志》记载:“始建于宋,民国二年(1913)重修,民国十二年再修,</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重修的村人为贝振熙, 可见在千年之前的宋朝这里已有先民聚居,并且造了桥。有传说,憩桥村早先的村名叫“贝家碣村”,后来有感于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多年来安境保民,经常因为抗击倭寇而奔走和路过此桥并且在此桥上憩息,因此在以后清代的一次修桥以后,就把桥名、村名更改为“憩桥桥”“憩桥村。</p> <p class="ql-block">憩桥村为镇海北部的水陆交通枢纽,陆路古时有由镇海县城通向镇北慈溪龙山的灵绪官塘古道经此。水路古时也有甬江以及支流中大河通达宁波、镇海等地,明清至民国初中期,这两条水、陆古道成为镇海北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和海防军事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憩桥的桥墩两旁镌有的联对就是该桥属于水陆交通枢纽的如实反映。东联为:路亘南北徙龙(龙山)虎(虎蹲山);水跨东西贯慈(慈溪)镇(镇海)。西联为:少憩不妨居近市,长桥於此影垂虹。</p> <p class="ql-block">陆路上,500米村道一路穿村。憩桥正处于镇海县城通向镇北慈溪龙山的灵绪官塘古道中段,西边通向古慈溪县城33市里,东离镇海县城20市里,距镇海招宝山出海口约22市里。憩桥古村在宋代开始就有南北客商在此行走或歇宿。憩桥村的古村道500米长,至今保存良好,桥南明代古街上尚存的清代的憩亭、憩楼,以及古茶会碑记载了“憩桥茶会”的故事,几百年来村民口口相传的戚继光、俞大猷、卢镗等抗击倭寇的明代将领在此路过、憩息的故事。都见证此地曾经是滨海的市集和交通要津。</p> <p class="ql-block">水路上、300米河道一河穿村。镇海的母亲河——甬江,源至大运河浙东段,肇始于唐以前,长达百里横亘镇海东西。甬江的支流中大河、中大河的憩桥村一段称为“矸桥港”河。也从憩桥下流过,至镇海口汇入大海。中大河在历史上有过6次大型疏浚,其中光绪十年的第四次,有贝锦泉等乡绅捐资重浚,自贵胜堰起至大市堰止,计二千余丈。两年后,也就是光绪十二年,第五次修浚中大河,贝珊泉和王焕章、余灿、苏协森等乡绅出资,自大市堰起至平水桥止,一共三千一百余丈。</p> <p class="ql-block">憩桥村,一个东海边的平原水乡小村庄,沧海桑田、海浪风雨、历经千年,村子格局多年没变,历史风貌延绵依然。穿村而过的300米“矸桥港”古河和500米长的村中古道,围绕横跨河道的“憩桥”为村子中心点,将村子沿河道、村路南北分为“桥前”“桥后”两片,河道两侧留存许多一二百年高龄的清代古建筑,河、桥、亭、楼、碑、房、古道依旧,村庄诸多历史遗迹显露出自明代以来,世事纷扰、烽火时兴、村人奋起、名人辈出,沉淀下一段段抗击侵略、保卫家园、耕读并重、强国兴业的厚重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31日制作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