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哈达铺、腊子口 溡水金马 6672270

溡水金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7月11日上午,离开鹅嫚沟向扎尕那进发,途中路过两个红色景点,一个是哈达铺,另一个是腊子口,这两个景点都是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然不能错过。这里图片不多,我把两个景点合在一起做此美篇。为了把事情交代清楚,我查阅了部分资料,文字内容稍多,让感兴趣的朋友看过以后对这里有个大概的了解,也算是为赓续红色基因做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吧。</span></p> 哈达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哈达铺镇位于甘肃省宕昌县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交错地带。红军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支队伍都曾经到达这里,在关帝庙召开会议制定了挥师北的上伟大战略决策,被誉为长征“加油站”,是当年红军得以与陕北红军会合的重要转折点。1935年9月共产党中央率领的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后,占领了哈达铺,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到了那里,从一张《大公报》上看到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长征是国共反目之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在长征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被动挨打,被迫退却,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前堵后截,形势不容乐观,到何处去建立根据地一直没有明确目标,这种情形直到长征到达哈达铺的时候才有了改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央红军,巧妙地和敌人展开运动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突破敌人层层封锁,将部队拉到自然条件恶劣的川西高原,暂时摆脱了蒋军。对付装备优越的国民党军难,面对高海拔的雪山和茫茫沼泽同样不易。缺衣少食的中央红军长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艰难跋涉,减员非常严重。在1935年9月强行突破了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占领哈达铺后,终于得以休整。至此行军两万余里,人数也从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人减至不足七千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肖华将军诗作《回忆长征·哈达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世间有些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毛泽东和张闻天借住在哈达铺集市义和昌药铺的小院里,药铺相邻居然有个国民党的邮政代办所,红军在那里意外地截获了一批报纸,包括《大公报》《民国日报》,如此僻远的深山小镇能获得报纸,的确出人意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这批报纸让红军获取了许多有用信息。在《大公报》上还刊登红二十五军徐海东部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会合的消息,还有一张陕北“匪区”略图。毛泽东喜出望外“原来红军还有这么大一块根据地!“遂当机立断,放弃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原定计划,到陕北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宣传科长彭加伦立即连夜创作了一首《到陕北去》,传唱全军。终于有了明确的目标,部队士气空前高涨。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根据报纸提供的消息,决定到陕北建立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近乎起死回生的伟大转折,为保存革命的基本力量,推动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哈达铺因此成为长征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成为共产党历史上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挽救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哈达铺一张报纸定乾坤的故事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新闻史上最为传奇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这里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丰碑,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命运的转变,现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伟绩、继承革命遗志的神圣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寻找和创建新的根据地。长征路上,一路经历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追堵截,为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红军的落脚点因敌我态势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屡次调整,何处“落脚”成为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俄界会议上,决定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一个根据地,尔后向东发展。到了哈达铺,红军在报纸上得到了新的消息,中央领导人分析研判后,及时改变了俄界会议作出的决定,毛泽东同志果断提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大型雕塑《到陕北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长征是红军将士们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创造出的世界军事史和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最耀眼的一座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思想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不会因岁月的磨砺而黯淡。哈达铺这个在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地方,也同长征一起被人们永远记住!</span></p> 腊子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腊子口在迭部县东北,是迭部通往汉族地区的门户和重要交通要道。腊子口系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实如其名,腊子口周围群山耸列,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口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两崖林密道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举世闻名的腊子口战役就发生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此次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为红军顺利进入陕甘创造了有利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图为腊子口战役纪念馆。 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对此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开,全盘棋都走活了。”腊子口战役虽是一场小战役,却关系了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它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纪念馆正面墙上的大型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纪念馆门厅内的领袖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侧面墙上的铜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纪念碑背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纪念碑附近的大型石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腊子河边的碉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腊子口与腊子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如今天堑已变通途,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已被青山绿水掩映。腊子口已成为追怀往事,凭吊英烈,宣传红军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