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洲区邾城街第二小学教师“行知研习”</p> <p class="ql-block"> 漠漠水田烟火迟,阴阴夏木啭黄鹂。乘着七月的清风,怀着对行知研习营的无限向往,带着对新课标背景之下语文素养课堂的无限憧憬,2023年7月20日,新洲区邾城街第二小学的骨干教师一行6人,在区教研室朱幼菊主任的带领下,来到蓉城——成都,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小语名家2023新课标实战课堂深度研习营”的研习活动。</p><p class="ql-block"> 培训期间名家大伽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一节节生动的课例,一场场热烈的沙龙,一次次思想的碰撞,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灿烂的风景……</p> 名师团队 阵容强大 <p class="ql-block"> 这届研习营邀请的名师团队阵容强大,李政涛、何夏寿、何捷、吴勇、管建刚等小语界大咖齐集,为一线的老师们带来了一顿“满汉全席”。</p> <p class="ql-block">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 何夏寿,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师德教育专家,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儿童文学金近奖”常务副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实践导师,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首任校长。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曾获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师文学课堂赛课特等奖,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著有《爱满教育》《记着》《天天玩童话》《天天当助理》《天天种太阳》等。</p> <p class="ql-block"> 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福建省教育厅认定为“福建省名师”,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小学课堂教学部主任。首届“全国十大青年名师”“首届具有重要影响的卓越写作教学名师”。“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p> <p class="ql-block"> 吴勇,“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晓庄学院外聘教授,获评“有重要影响的全国小学写作教学名师”,现任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是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编委。</p> <p class="ql-block"> 管建刚,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苏教名家”培养对象,苏州教育名家。著有《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的作文教学课例《不做教书匠》《教师成长的秘密》《一线带班》《一线表扬学》《家常课十讲》《家常课问诊》等专著30部。</p> 专家引领 引人入胜 <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李政涛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讲座——《让课堂深下去,融起来》,李政涛教授从以往的好课标准谈起,提出了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新课标,能够深下去,融起来,能够在践行深度学习的基础之上,让语文课堂的思维可视化,能够大胆实现跨学科融合与跨时空融合。</p> <p class="ql-block"> 以往好课的标准,一是“实”,即叶澜先生提出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二是“放”,即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一对一交流,同桌、小组合作,组际对话,形成网状互动;把权利还给学生——提问权、评价权、质疑权、工具权、总结权;“清”,即清晰学生,清晰内容,清晰目标,清晰方法,清晰环节,清晰指令;“细”:对教学细节的敏感、揣摩、设计、反思与重建。</p> <p class="ql-block"> 新时期,新课程,围绕“深下去”和“融起来”,李政涛教授谈到新的标准。“深下去”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发生,让语文真正“化语成文”,是要深到思维,深到情感,深到审美;“融起来”是要做到教与学的双向融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跨五育融合,使语文学科实现价值的最大化。</p><p class="ql-block"> 李教授的讲座层次清晰、内容环环相扣,深入浅出。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居然全程脱稿,一手持话筒,一手打字,一边分享,一边在 word 里面留下分享稿,让在座的老师们领略了专家的风范。</p> 名师课堂 精彩纷呈 <p class="ql-block"> 何夏寿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短短40分钟,听课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师生对话中习得了“无中生有”的小诗创编技巧。结合生活经验,贴近生活实际他们成为了“小诗人”。整堂课浑然天成,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带孩子们走向深入浅出。迎客的歌入课堂,文学阅读习方法,撕名牌的游戏练方法,以诗结课用方法,何老师的语文课,温暖与诗意并行,儒雅不失细腻。在何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灵感迸发,一首又一首小诗,像语文课堂上盛开的小花,语文的美好尽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老顽童”何捷老师带来了两堂课:《自相矛盾》和《出塞》。</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是别开生面的《自相矛盾》。他通过认识作者、对字词的理解和讲故事理解课文、对卖家和买家围绕商品发生 的争执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为让人惊喜的是是拓展延伸版块的设计:韩非子给大王讲这样的故事,暗藏着他怎样的政治主张?何老师用他那一贯的风趣幽默,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起来、演起来,深入到学习情境中引领着孩子们层层深入的思考。何老师也身体力行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的第二节《出塞》一出,便点燃了全场的激情。何老师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中国印”的形式交给学生一把打开了诗歌大门的钥匙。整堂课按“读顺→读到→读懂”三个环节,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逐一寻找诗中的景、人、事和情,对有一个整体把握。任务目标清晰后,引导学生跨时空想象,借想象击心底,真情流露。孩子们思维活跃,落落大方,体会到古诗的意境之美,进而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理解诗句抓“景、人、事、情”四要点,把古诗学习与本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相结合。何老师在后面的拓展学习环节的设计更是出彩。在《出塞》这首诗基本学完之后,再展示第二首《凉州词》,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上之前习得的方法再次体会边塞诗独有的魅力。通过对比阅读《凉州词》、结合诗意说画面加深理解,诗意自然显露。短短的一堂课,何老师带着学生穿越时空感受、交流诗人耳畔的千年回想,读懂诗人心中所盼,读出了古诗中的家国情怀。行知营真的是听得懂理念,学得会的操作,满是带得走的干货。 </p> <p class="ql-block"> 林威老师的规范性示范课——五年级的《牧场之国》。课中,林老师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大静中的小动牵引出“岁月静好”。 对学生来说,课前课中课后都得动起来,因为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所以生活处处皆语文,听说读写随处可见,时时可用,听清楚听明白,会表达能概括可质疑,可精读、会略读、能提炼,写片段、作文章、编报告……循序渐进,每天都有小进步,时时都有小惊喜,聚沙成塔,积跬步至千里。</p> <p class="ql-block"> 美女黄莺老师的《慈母情深》带领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 暖。黄老师抓细节,抓场景,教学始终紧紧围绕单元要素——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展开。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黄老师的共情能力,一段小小的配乐,一段情的讲述,所有的孩子和老师都被带入了那间昏暗、嘈杂的缝纫机房,和作者一起经历了心灵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随后,何捷老师给我们带来欢乐课堂的同时也带来了他最新的专题讲座——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他将自己大量阅读和思考的结晶与我们分享:注重单元目标解读,明确方向才好确定路线;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要有大单元教学思想,跨学科的同时也要明确主次;关注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晚上,由何捷老师继续带来生动、活跃的圆桌沙龙《新课标发布了语文课怎么设计》。此时,打破原有的台上、台下的界限,所有的参会老师与何老师围坐在一起。在何老师的串连下,大家各抒己见。</p> <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的示范课《变形记》先引导学生明白变“它”得了解“它”的道理;接着,引导学生明确了“变”的四大方面——体现外形、符合习性、还原视角、拥有遭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思考、想象变化后的遭遇和经历。在课堂结束前,学生们都完成了小练笔,可见训练效率很高。</p> <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执教的“靶心性习作训练”——《他_____了》通过作前观看漫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随后便由漫画表现手法巧妙引出描写人物的文章表现手法——“以外写内、反差表现”。教师适时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习作片段练笔。最后给出整篇习作提纲,简析指导习作思路,让学生的习作有素材、有章法。切实为我们呈现出新课标视野下统编小学语文中基于任务群的“单元习作练课堂”之课程构建。让我们一线教师瞬间明晰:习作训练真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的需要循序渐进、步步落实!</p> <p class="ql-block"> 作文教学和语文园地的教学一直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两大主题,而梁俊老师将二者进行了巧妙整合,为我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语文园地 词句段运用》的教学。梁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借助教材中的“词句段运用”版块,对本单元的习作进行提升性训练。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语段之间的格式以及排比例句中各分句之间的标点,梳理出排比修辞的特点:句式相似,各分句之间一般用逗号,但如果分句中有逗号时,需用分号。再通过范文《我变成了一只猫》,梳理出写好“变形记”的三个方法:不同角度写作用,不同角度写特点,不同角度写感受。最后,以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变形记》为训练素材,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对自己上节课所练写的片段“独特遭遇”,从变化、角度、感受三个方面进行修改,并由段延伸至篇,充分体现了“提升性”训练课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梁俊老师的古诗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一节扎实的训练示范课,她通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新课标为指南,准确拟定合宜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以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系列学习任务。</p> <p class="ql-block"> 梁俊老师还执教了“铺垫性习作训练”——《他__了》,从课前参与“畅谈心情”导入习作主题之后,教师便一步步引领学生回顾单元课文之经典语段,从典范文本中习得写作方法,使其真真切切地明晰:要想反应人物内心世界,必须得从人物外在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等细节着手,进而展开具体描写。最终放手孩子动笔尝试、自创并展示习作片段,教师适时评析,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p> <p class="ql-block"> 管建刚老师和樊小园老师首先分别讲授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让我感受到了习课堂阅读课的独特性。在课堂中,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课堂中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我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中朗读和完成学习任务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可能也和两位老师的针对性评价和随时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有关系吧。他们让学生在课堂中忙起来,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所有的学生。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的:课堂上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尽快成长起来,努力做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p> <p class="ql-block"> 管建刚老师和樊小园老师还展示了两节习课堂的习作课《二十年后的家乡》和《多彩的活动》。两位老师从开课之前的简单交流到课堂流程的有序展开都能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课前常规的唤醒是为了高效课堂这一目标的实现。课中,老师不停地用“暗号”来接管学生思维聚焦,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下高度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步伐。再者,老师非常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予以点名表扬,让榜样的示范力量洋溢在课间。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小元素汇聚成一个个目标大元素,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达成学习目标,可谓是“润物细无声”。管老师和樊老师通过环境布置、指令、表扬、计时、走进学生五个法宝,提高了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增加了每个孩子的学习机会。孩子的作业能当堂完成,减轻了孩子的学习压力。习课堂让老师用好每个课时,多出来的时间可以扎实上好每个语文版块。教师“管理”课堂,丢掉了多余的课堂语言,变“控制”为“服务”,在组织、激励、示范中,带领学生探中学、做中学、练中学、评中学,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有效性!</p> 专题讲座 指明方向 <p class="ql-block"> 何夏寿老师做了题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理解和实施》的专题报告。何老师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不同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也不同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重点从感受独特魅力的文学语言、把握各类文体的文学特点、激活创意表达的文学创作三方面入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实施,要创设主题情境,让学习活动生活化;要确定学习主题,让学习过程结构化;要完善评价机构,让“教—学—评”一体化。</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的引领性讲座《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从五年级作文描写要求着手,用打一般“球”的方法,引出语文教学目标的三层解读,目标的位置展示,以及教学实践和障碍落实。何捷老师的提升性讲座《让学生过程可视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新课标,有了“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以及六类大任务群在日常教学时,应该向什么方向逐渐靠拢!</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还做了以《学习任务群在日常教学中落地与执行》为主题的讲座,何老师以什么是学习任务群,以及任务群的分类入手,提出任务群学习是有目标的学习,有统筹的学习,有抓手的学习,读写统整的学习!我们要根据文本特征对应学习任务群的类型,基于目标理解对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确定,比对任务群目标,明晰教与学的着力重点,设计学习目标板块,单元学习结构化的部署,细化学习活动,统筹观照四项实践活动。幽默的语言,直观的案例分享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方法,更是理念! </p> <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主讲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习作练课堂”课程够建》进行互动研讨,为我的习作教学打开新的一扇窗。如吴老师所说,备课只是一页页码字,照本宣科,充其量就是构思的角度,框架的呈现,讲了等于白讲,正确的废话。讲评课如果只是问题的罗列,没有习作改进的支架、路径,那么课也是白上列,没有习作改进的支架、路径,那么课也是白上。</p> <p class="ql-block"> 管建刚老师的讲座《习课堂与“减负”》《习课堂与课程改革》,让在座的老师观念得到了更新,深深感受到要提升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思维,备好自己的课。管老师潜心研究一线教育,用心投入一线教学,不断深入思考研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不论是课堂管理还是课堂教学,管老师的课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人生发展的三观。管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准地把握了学生课堂上的痛点、难点、关注点,用习课堂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又是一次伟大的课堂教学改革。管老师还从客户(家长)的角度出发,实践习课堂,用好习课堂,事半功倍,提升孩子的作业速度,从自身出发,自身考虑。管老师举例医生和孩子生病的例子,深深地触动了老师们。我们在平时总是找借口,其实医生给的是方子和药,他的方子也不能一下子包治百病,但医生尽其可能对症下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程度和症状,医生都会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他不会过多地埋怨家长没有照顾好孩子,不该吃什么,不该喝什么,他在实实在在地寻找方法,判定病因,儿科医生后面排着很多很多的就诊病人,他们没有不耐烦,而是面带微笑。这个例子让老师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将向管老师、樊老师等名师好好学习,向生活好好学习。</p> 沙龙互动 众行致远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晚七点三十分,五楼会议厅内都是灯火通明,一场场围绕语文教学的沙龙互动正在上演。年轻老师展示案例,专家团队诊断分析,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老师们度过了一个个语文之夜。</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带来生动、活跃的圆桌沙龙《新课标发布了语文课怎么设计》。此时,打破原有的台上、台下的界限,所有的参会老师与何老师围坐在一起。在何老师的串连下,大家各抒己见。“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只要始终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就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学生心中的一道光。时间已近晚上九点,可大家仍不肯结束,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名师的魅力,更是学习的魅力,是与同路人一起奔跑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由吴勇、梁俊两位老师进行的互动研讨,告诉我们习作教学不是一次就达到的,有训练点,有面的训练,有训练体系。而且训练点不是随意的,个性的,它是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基于学情,基于习作所处的位置。同时两位老师课,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既有老师评价,生生评价,更有自我评价,很接——评一体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既有老师评价,生生评价,更有自我评价,很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 管建刚在沙龙互动时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恪守到底的基本要求。管建刚老师犀利地剖析当下一线课堂教学现状:思维活跃的学生会被关注到,而思维缓慢、不善言谈的学生经常被忽视。老师的授课方式只能照顾到20%的学生,80%的学生被忽视。“如何努力把70%的课堂时间还给每一位学生”?管建刚老师现场多次“灵魂发问”,引发了在场所有老师深思。管建刚老师从最细微、最容易忽视,但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剖析,还原了最本真的学习过程,让课堂真正的属于学生!这是管建刚老师为孩子们发声,更是为广大教育者探路!</p> <p class="ql-block"> 互动时,教师们提出了困惑:学生练习没有进行讲评;课堂上整齐划一的口令充斥整个课堂,削减了语文课堂灵动的美感。管建刚老师对此耐心解答:练习之所以没有讲评是为了避免有原来课堂的“繁琐分析”变成“繁琐讲评”,采用学生自主查看答案,自主订正的方式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家常课就如家常菜,少了很多炫技的佐料,味道纯正,有利健康,管老师的课堂做到了教、学、评一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当堂进行巩固、过关,放学回家后自然就没有什么作业了,顺应了双减政策。</p><p class="ql-block"> 在研讨中,老师们也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怎样把理论和自己的课堂相融合?怎样让学生学会习作,爱上习作?怎样让自己成长的更快些......专家们用心解答,指点迷津,老师们对今后的作文教学有了方向,从铺垫性训练开始,逐一落实写作要领,到靶心训练更为精准地进行练笔,然后通过修改进行补偿性训练,最后提升训练,可谓水到渠成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p> 潜心学习 行知赋能 <p class="ql-block"> 每一节语文课,每一场专题讲座,每一次中场互动,每一晚沙龙研讨,大家认真听,用心记,并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行知研习”犹如一缕清风,拂拭着我们内心的迷茫;“行知研习”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行知研习”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行知研习营,我们经历着、追逐着、收获着、转变着、提高着、感动着……投身“行知研习”的时光,我们真心感受到:自己真的靠近了一束光!自己真的需要追随这束光!在教育教学的康庄大道上,自己更得散发出一束束的光,照亮那一方属于自己的教育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