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彝绣之花 </p><p class="ql-block"> 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拖古村委大落白村,有一位美丽的彝族绣娘,她的名字叫张吉花。她用一根绣花针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带动周围的绣娘们勤劳致富。</p><p class="ql-block">走进张吉花家,院落宽敞干净,浅夏的风吹桃拂李,客厅里墙上挂的,桌上铺的,门头上悬的,满眼皆是色彩斑斓的彝绣,服饰、背兜、壁挂、门帘、帐幔上面,全都是花朵,我们这个摸摸、那个试试,张吉花在一旁指导着我们如何穿戴,让我们足足过了一把模特瘾。墙上挂着“曲靖市庆三八、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女子手工艺作品展二等奖”的奖状,还有“辣造东山人”称号等表彰。</p><p class="ql-block"> 我问她:“那么多绣品,都是你一个人绣的吗?”她笑盈盈地说:“是遍山八处姐妹们的绣品。她们大多数都是带着小孩不能外出打工的,还有残疾人,我收到订单后,把要绣的花样送到她们家里让她们绣,她们白天做农活,晚上绣花。”</p><p class="ql-block"> 张吉花从六岁开始学习彝绣,十三岁时,第一次学做衣服。缺布料,就偷妈妈箱子里的。那是亲戚送祝米时、每家送三尺攒下来的。她到山上放牛时,就在树底下做针线活。妈妈看到她做的衣服后说:“小妹呀,你做的衣服好倒是好,就是规格不合。比如说,这个纽扣就不合,女子的纽扣是在右边。”妈妈可巧了,她绣花,不用描图,用手比一比,看到什么就绣什么,她开领窝,也是用指手比一比。经过妈妈指导做的衣服非常合身,她越做越爱做,除了干农活就是做衣服。每年正月二十八日是彝族小年节日,彝语叫“例根模”。这天,全村的女青年穿红戴绿,在一起荡秋千、转磨秋、绣花。谁的绣活好,一看身上便知,她们互相赞赏、互相学习,绣花插朵成了风气。</p><p class="ql-block">张吉花嫁到大落白村时,夫家条件不好,老公公和大伯都过逝了,大嫂切猪草的时候把手弄伤了,大伯和大嫂的娃娃又还小,小姑子也只有八岁,全家人身上的穿戴都要靠她一针一线缝制。看到她做的衣服好看,就有人来订做。</p><p class="ql-block">大落白村地处山区,是个彝族聚集村落,土地有限,早些时候,年轻力壮的男劳力靠给附近的煤矿挖煤为生,煤炭产业整顿,煤矿关停,他们就得出去打工,剩下的老人、妇女一边带娃娃,一边种地。张吉花靠做彝族服饰成了小富,她没有忘记村子里的女同胞们。彝族有一个传统,女子从小就得学绣花,自己给自己准备嫁衣,彝族有句谚语:“不会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张吉花想:彝族女子都有绣花功底,可以发挥她们的特长,一起勤劳致富。于是,她把村子里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合作社就在她自己家里,她在这里开展刺绣技术培训,把自己的刺绣技艺传给妇女们。经过传、帮、带,妇女们提高了刺绣技艺。张吉花根据顾客的要求描好花样后,让她们拿回去绣,这样她们可以在自己家中一边做绣活,一边照顾家庭。绣活完成后,张吉花根据刺绣的大小和花样发给她们工钱。有些急等钱用的,她就先垫钱给他们,然后用绣品来抵充。女同胞们深受启发,靠自己的勤劳和技艺致富,成了共识。附近的一些汉族妇女看到刺绣工艺能养家糊口,也慕名而来跟张吉花学习刺绣。跟张吉花学刺绣的有三分之二是汉族妇女,三分之一是彝族妇女,张吉花爽朗地说:“拖古村委会这个地方,汉族还是占大多数,彝族是少数民族。无论彝汉,我都教她们,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致富。”</p><p class="ql-block">2015年,张吉花的绣品获曲靖市妇联“巧女子手工艺作品展”二等奖并参加文博会展。她被树立为麒麟区带头致富的典型,多次受到市、区政府表彰,先后当选为麒麟区三届、四届人大代表。2017年,她被评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吉花的彝绣作品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格,绣品多用黑、红、黄、绿等几种颜色,这与彝族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崇尚黑色、喜欢红色、黄色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黑色象征刚强坚韧,红色象征太阳和火,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绿色象征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绣品尤为注重颜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给人协调中又显露出个性的感觉。她绣制的干粮包、帐帘、荷包、背兜、围腰等都跟彝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绣品上的图案有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刺绣针法有平针绣、压针绣、挑花绣、盘花绣、插花绣、辫绣、绕针绣、缕空绣等等。绣花方式有排花、穿花、堆花、贴布花等,镶边有嵌镇、流边、锁边等。绣花图案一般先绣在小块的布上,再缝制在制好的成品上,很有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绣线有丝线、棉线、开司米毛线、仿金属丝线、丝带等等。还有一种把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布料上的刺绣方法,称钉线绣法。钉线绣法有明钉和暗钉两种,明钉的针迹暴露在线梗上,暗钉的针迹则隐藏于线梗中。钉线锈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在彝绣中多运用于小孩子的花帽和花鞋,装饰性强而大方。张吉花的产品多为彝族女子套装和头饰、围腰、包裙、背篼、男子褂子等,女子套装、挎包、背篼等产品市场需求量较大,经济价值较高。</p><p class="ql-block">彝族女子套装最受欢迎。上衣一般用白色、红色、黄色布做成右开襟镶边绣花短上衣,领口绣有两圈花纹,胸背处绣有花朵,袖口到手腕段也绣花,色彩艳丽、图案复杂,花色有绿色、白色、黄色、黑色,红色和橙色等,传统的彝族刺基础花样有莲花、羊角花、八角花、铜钱花、太阳花、三弦花、胡蝶花、四叶花、山茶花、火焰花等等。裤子一般是黑色、白色,从脚边到小腿肚依次绣上花纹、花朵、花纹,花纹有火焰演变成的三角形、有羊角演变成的对称的半圆形花纹、有手牵手的人形演变成的花纹等等,色彩搭配协调。再配上围腰。传说在古代,彝族女子也英勇善战,打仗时用铁皮或皮革做成腰环护身,后来作为一种吉祥物演变成围腰,流传至今。围腰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三角形围腰,一种是长方形围腰,都锈花镶边,下摆缀须和珠子。后腰部有一根宽宽的绣花腰带,俗称后飘,后飘上的花朵跟上衣后背上端的花朵,上下呼应。俗话说:“有衣无帽不成套”,成套的彝族女装要有头饰,俗称女子花帽。过去,女子花帽用四米长的白色、黄色或粉色布盘成圆圈,在表层绣上花朵和花纹,缀上彩须。这个圆圈现在用海绵造型,用布包裹,做成固定的圆圈,然后再用一层布做表层,绣上花纹图案装饰,在表层接头处缀有一条40公分到50公分长的彩须。这根彩须还有防止帽子掉落的作用,比如弯腰时,帽子不稳,就手拉着彩须。有的花帽上搭有两根绣花飘带,俗称头飘,头飘的两头还有珠绣。珠绣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头饰和围腰的边缘上,看起来珠光宝气,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吸引力,这种绣法也用于小孩的花帽上。</p><p class="ql-block">拖古村委会除了大落白彝族村外,还管辖落龙、林兵组、拖古、小罗白、木龙等汉彝杂居的村民小组。拖古村委的汉族、彝族女子,喜欢聚在张吉花组织的合作社里一边唱歌一边刺绣,在团结、友好的氛围中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情意。无论赶街集会、串亲戚,还是结婚庆典,彝族女子都要穿上自己绣的本民族服装,在欢快和喜庆中展现彝族人民热爱生活和热情奔放的性格。</p><p class="ql-block">张吉花说:“我的产品近的销到曲靖、罗平、富源等地,远的销到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总是忙不过来,还好,丈夫和三个儿子都非常支持我。儿子们也有自己的工作,他们得空也会帮忙。父子几个,有的会缝、有的会插花,有的会接须须,有的会描画。我也正在一步一步地把技艺传给儿媳妇,我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听着她朴实的话语,我由衷地佩服这个智慧、美丽、辣造的彝家妹子。她的名字里有花、她的事业里有花,她是开在山间的一朵彝绣之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