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的演唱组

颜世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是我军的优良传统,由总政治部主办的全军文艺汇演,是部队文艺活动的最高舞台。歌曲《我是一个兵》、《学习雷锋好榜样》,舞蹈《洗衣歌》等,都是汇演获奖节目,在全军广泛流传,经久不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服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那时各大军区都有文工团,冠名以“战”和“前”居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战友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广州—战士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成都—战旗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兰州—战斗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沈阳—前进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济南—前卫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南京—前线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福州—前锋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也有例外,如武汉是胜利文工团,昆明是国防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不冠名直接称军区文工团的,如内蒙古军区文工团、新疆军区文工团、西藏军区文工团,这些是由二级军区升格为大军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军区改制为战区,不再配置专业文艺团体,全军只保留总政歌舞团、二炮歌舞团、海政歌舞团和空政歌舞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连队是部队最基层单位,连队演唱组算不上专业文艺团体,甚至不是固定的机构,它只是连里若干文娱骨干临时的组合。事实上,连队有演唱组并不普遍,我们营4个连,也只有咱五连有演唱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是守备部队,驻守东海的洞头岛。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岛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海霞》,更是让这里名声大振。我们五连驻地桐桥村(现改名“海霞村”),正是“海霞”的发源地。我们和那支威名远扬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是军民联防单位,她们的营房和我连只隔一个打靶场。&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沾了女民兵连的光,我们连也备受上级的重视,不仅军事素质上要求尽早创建成“硬六连”式连队,军民联防也要有创新,搞出特色。于是,由两个连队联手的“军民演唱组”应运而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般连队演唱组,目的为活跃本连队文化生活,陶冶官兵情操,观众就是自己连队。我们的演唱组不同,不止自娱自乐那么简单,有着更高的使命,担负着展示军民联防风采,受众远不限于两个连队。这样,就需要有拿得出手、有点档次的节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排节目不是挖地种菜,光有力气不行,那是技术活。好在我们五连藏龙卧虎,不缺这方面的才俊。其中最为出色的有三位,个个身怀绝技,功夫了得,撑起了演唱组的大半片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宇才,出身演艺家庭,自幼酷爱舞蹈,少年时就考入地方剧团。1976年应招文艺兵,进了浙江省军区战士演出队,他担任领舞的节目在南京军区文艺调演中,获得创作和表演双奖。演出队解散后,他分配到我们五连,成为连队文艺领军人物,是演唱组当仁不让的核心。退役后他考入省艺校舞蹈编导专业,成为一名职业舞蹈老师。如今他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并获有专业的高级职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汪德源 ,我金华一中的学弟。嗓子不错,自己会写曲子。平时有点油腔滑调,很适合演反派角色。他不仅会拉二胡,还吹得一嘴好口琴,什么八度和音、手震音、曼陀铃奏法都不在话下,口琴独奏是他每次演出必上的节目。我也会吹口琴,自从听了他的口琴,就再也不吹了。学长不如学弟,很没面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炼, 温州军分区文艺特招兵入伍。他从小学习扬琴、木琴,久而久之,触类旁通,不管什么盆碗瓢勺,只要敲打能出声的都能演奏。他刚来连队当天,用两根筷子,在十几只碗上敲出了《快乐的女战士》、《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乐曲,嗨翻众人。他个子小巧,天生一张娃娃脸,爱笑,喜欢夸张地模仿电影人物,常逗得战友们捧腹大笑,是 “连队开心果”,人见人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他们都过了退休年龄,却还在“累并快乐着”带学生。三位应该都是不差钱的主,这么做只为了开心,赚钱不过顺带而已。能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赚钱,可谓人生的完美境界,祝福他们!</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演唱组选用通俗短小的表演形式,如小歌舞、小演唱,小曲艺、小话剧(当年还没有小品的说法)。写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用现在的话说,节目都很接地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叫“军民演唱组”,但我们战士和女民兵同台演出的节目并不多。她们自己的节目相对简单,大都是舞蹈、唱歌类。记得曾也演过相声,是她们连最萌身高差的两位组合,很有喜感,上台不用开口,台下已笑得不可开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演唱组里并非“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是能者多劳,一个人往往同时身兼编剧、导演、演员。这个节目是主演,下个节目可能跑龙套。那时没有录音机、唱片机,全靠人工伴奏伴唱,人人都是多面手,哪里需要哪里去。一场演出,大家都在忙碌,却是有条不紊,井井有序,尽管并没有指定谁是舞台指导、监督、调度之类负责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参加演唱组的战士,都有自己的本职。张宇才步兵排的、汪德源高机排的、王炼炮排的、我是指挥排的,各自训练任务都很重,排节目只能利用周末和其他休息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并不觉得累,还乐在其中。多年后,民间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一个定律,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然而部队有纪律,战士不允许在驻地找对象,战友们也很自律。且不说心里有没有想法,至少看上去风平浪静,从未发生过爱情故事。前些年聚会,有战友酒后吐了真言,说当年的确有过暗恋,只是没敢表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海霞的故事,吸引不少艺术团体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来此体验生活。记得77年春天,浙江美院一些学生在我们连住了几天。有位学生金华人,叫俞根木,毕业后一直在金华市总工会工作。下面两幅就是当年他的写生:军人是我们的林连长,姑娘是女民兵连的吴排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印象最深的是浙江话剧团,来体验生活的同时还和我们演唱组进行了联欢。他们专业的表演,让我们大开眼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位小伙子表演了一段快板,字正腔圆,表情动作生动。快板词还带有故事情节:说有个财迷地主,平时一毛不拔,头发长了不舍得花钱剃,让长工拿镰刀给拾掇拾掇。长工小心翼翼,不小心还是划出一道口子,血冒了出来,长工赶忙用手指按住。不一会,口子越划越多,五根手指不够用了,长工就从自己破棉袄扯棉絮来粘。剃了一半,地主疼得不行,拿起镜子一照,哈哈大笑。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你剃头手艺真不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头上栽棉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半别剃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留着明年种西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战友们乐不可支,笑得前仰后倒。以往印象里快板都是些标语口号式语言的堆砌,没想到还能这么有趣。张宇才提议咱们也编一个,他学过快板,竹板还能打出花来。于是大伙群策群力,编了数来宝《选家信》,情节一波三折,语言诙谐幽默。内容是战士们自我推荐家信,连队择优选出最有积极意义(现在叫“正能量”)的向全连展示,用家乡的可喜变化、亲人的谆谆嘱托教育战友,鼓舞斗志。消息一公布出来,全连战士争先恐后,都说自己的家信最好。文书应接不暇,最后只得都收了上来,办成了一个“家信展览会”。该节目参加上级部门汇演,获得奖励。具体什么奖记不得了,但有印象奖品有好几件乐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受话剧团独幕话剧的启发,我们也编排一个小话剧,还是阶级斗争题材的,汪德源饰演坏分子陈老鲨。节目很受好评,但参加地方的军民联欢却被刷了。了解后才知道,当地政府有位领导名字也叫陈老鲨,不巧撞衫了!后经协商,我们将角色名字换了,陈老鲨改名陈阿太。这是借鉴小说《海岛女民兵》,里面的隐藏特务叫刘阿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军民演唱组名气在外,蜚声洞头诸岛,外出表演是家常便饭。一次去大门岛演出,乘船回来是退潮时间,机帆船靠不上码头,船老大说涨潮要等三个小时。作为军人,及时归队是无条件的,蹚水上岸是唯一选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值岁末隆冬,太阳已落下海平线,寒风凛冽,穿着棉衣还瑟瑟发抖。老兵们组成“尖刀敢死队”,率先下水探路。女民兵姑娘紧紧跟上,宛如“八女投江” ,视死如归!最为壮烈是王炼,他扛着大扬琴,战战巍巍,艰难移挪,别人水才到膝盖,他已淹到腿根。海水冰冷刺骨,等上了岸双腿早没了知觉,掐一把,不像是自己的。不过,那天晚上的被窝倒是格外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0年后战友们回海岛聚会,和当年的女民兵姐妹重逢。联欢会上,再次亮相舞台,重现当年军民演唱组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几张都是原军民演唱组成员在联欢会上的即兴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海岛两年,1979年初奉命去南疆参战,战后调38师指挥连。新连队没有演唱组,但文化娱乐活动还是有的。尤其周末改善伙食会全连提前进餐厅,各班表演节目,没节目则罚全班集体做俯卧撑,每人50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班里有位安徽兵,平时爱哼几句黄梅戏,我提议下次让他上去唱段《天仙配》,他答应了。那天周末,快轮到他了,突然问我:“‘只要你大姐不嫌弃’后面一句是什么?”我也不清楚,就随口说“那我也就不客气”。他点点头,说:“好,知道了”。结果他唱这里下面有人哈哈大笑。原来这压根不是董永的词,是七仙女唱的,原词是 “只要你大哥不嫌弃,那我就和你配成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次师直属队开会,我们连挨批了。首长说:“你们指挥连,看队列有模有样,唱起歌来像一群病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点我也深有感触:每次师直属队聚集,轮到我们连唱歌都是由值勤排长起音,往往不是太高就是太低,让人无所适从。有的排长起音就跑调,奇葩的声音很容易把人“往沟里带”。总之,每次不是高得唱不上去,就是低得发不出声,不少人干脆就不张口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我刚探家回来,背回一把吉他,指导员怀疑我有艺术细胞,就指定我组织大家练唱歌,说下次集会给指挥连扳回点脸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选了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将歌词抄在黑板上。指导员过来,笑吟吟夸我字蛮漂亮。突然脸色严肃起来,因为他看到歌词里有“爱情”字眼。当时部队刚反击战凯旋,免不了“美人爱英雄”。驻地周边的女孩都愿意和当兵的交朋友,还相当主动,拦都拦不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避免战士们想入非非,按指导员的意思,我把歌词里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改成 “欢乐的歌儿随风飘荡”。 晚饭前集队我先讲了点要领,告诉大家这不是进行曲,用不着扯嗓子喊的,可以柔和些。接着让全连试唱了两遍,效果不错,该电影刚放过不久,曲调大家都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周末,师部放电影,照例先各连轮番唱歌。轮到我连,我起了音,并在前面指挥。这歌是3/4拍,从没指挥过,但套路我懂:右手击拍,掌控速度,重音向下,重复画三角。左手随意发挥,渲染渲染情绪,起些辅助作用。尽管歌词里没了爱情,战友们还是唱得很抒情,和别的连队那些声嘶力竭“吼叫”反差很大,让人耳目一新。唱完全场掌声响起,分管直属队的副参谋长拿着话筒当场点名表扬指挥连。电影结束回营房,队伍解散前,连长当众宣布给我记 “连嘉奖” 1次。战友们很给面子,全体鼓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指导员问我,在老部队是文艺兵吗?我说不是,不过在连队演唱组待过。接着,娓娓叙述了老连队演唱组的故事。指导员听得一愣一愣的,瞪大眼睛说道:这不和咱师部文宣队差不多了嘛!&nbsp;</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颜世亮</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7月30日於杭州桥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