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游细香(小麻雀)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三十四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自然规律无处不在,驾驭着天地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物依靠它生长,它却不自居有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就功业却不占有名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育万物却不以主人自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私欲,可称它为“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物归附它却不自以为是主宰,可称它为“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认为没有私欲只是“小”。为什么?因为没有私欲不拐弯,不拐弯就无法看到世界的本质(E=MC^2,循环体)。大家看影视剧中的英雄、圣人对官府的认知是什么?和昏君贪官斗智斗勇。也就是说英雄和圣人在内心将官府视为对立面,这种不对等的斗争怎么可能赢呢?实际的官府真的如英雄和圣人认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斗争思维让官民双方的不理解和矛盾逐渐加深,才导致矛盾无解。因此,没有私欲看到的世界是小的,并不符合道的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的本意是精神追求者的欲望和物质追求者的欲望互补。有人想赚钱,有人提供帮别人赚钱的方法,使自己死后精神不死。只有互补,互相需要,两边才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自己真的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自然不会得了便宜还卖乖——居功自傲。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居功自傲,不沽名钓誉,不沾沾自喜,不是他不自私,而是他觉得自己的理论或技术被世人采用,他已经十分满足,已经占了天大的便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一种自洽的可以快速互信的理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神追求者可以互信,精神追求者和物质追求者之间依然可以互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是什么?是包容,是合作,是互利互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企业家之间缺乏信任?为什么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大家都走入了一个极端。都认为物质追求是唯一追求,都没有发现与物质需求互补的一个维度,都以为另一个维度是忽悠。其根源是传统理论框架陷入了“小”。为什么资产阶级不理解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资产阶级的理论框架陷入了“小”。为什么很多知识分子不理解共产党人的理想,依然是旧知识框架在“小”中探索。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共产主义社会人的道德水平会飞跃?因为他们的思维在过去的“小”框架内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