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心怡 九(6)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概况]</b></p><p class="ql-block">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东接五华县,西与博罗县隔东江相望,西南与惠州市惠城区相接,南与惠东县相邻,东南与陆河、海丰县毗邻,西北与河源市源城区相邻,北界河源市东源县。</p><p class="ql-block">秋香江东江一级支流,县内主要河流,位于紫金县中部。发源于紫城镇与龙窝镇、水墩镇交界的榴墩嶂。</p><p class="ql-block">紫金县处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夏长冬短。</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建置沿革】</b></p><p class="ql-block"> 紫金地域,春秋时属百越地,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长乐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改永安县为紫金县,属潮循道,民国15年隶属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民国2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东江专区。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改属河源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红色记忆]</b></p><ul><li><b>红色人物刘尔崧</b></li></ul><p class="ql-block"> 刘尔崧(1899—1927) 广东紫金人。五四运动时,参加领导广州爱国学生运动。1921年春参加广东共产主义小组。长期从事职工运动,组织领导广州工团军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战役以及北伐战争。<b>刘尔崧是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又是广东青年革命运动的先驱。</b>1927年4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广州白鹅潭。</p> <p class="ql-block"> 紫金县城中山公园内有一座刘尔崧纪念馆,建在半山腰上。这里展示的是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史,珍藏着一位革命家奋勇激昂的英烈之魂。刘尔崧,与阮啸仙和黄居仁并称为广东革命史上著名的“东江三杰”,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的铜像,就静静地安放在馆内大厅里,推门即见。刘尔崧纪念馆以另一种形式展现了这种积极、勇敢、奉献、不屈的精神,教育后人。纪念馆是1986年建立的,在纪念馆的脚下,是以刘尔崧命名的“尔崧中学”。</p> <ul><li><b>紫金“四二六”武装暴动</b></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紫金是全国最早举行武装暴动的地方之一。紫金“四二六”武装暴动是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先声,打响了东江第一次大暴动的第一枪。 </span></p><p class="ql-block"> 1927年上海“四一二”和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广东乃至全国的政治局势急剧逆转,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潮。在历史转折关头,在当时极端险恶的形势下,中共广东党组织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高举革命旗帜,用武装暴动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政策,用革命的武装来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p><p class="ql-block"> 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广大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海陆丰地委书记张善铭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紧急指示,研究组织东江地区武装暴动问题,决定海丰、陆丰、紫金、惠阳于4月30日晚同时举行武装暴动,并决定组织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简称东江特委),负责指挥全东江的党、政、军工作。4月下旬,以彭湃、郭瘦真、杨石魂、林甦、张善铭、何友逖等7人为委员的中共东江特委在海丰正式成立。 </p><p class="ql-block"> 按照张善铭的部署,刘琴西于4月18日秘密从汕头回到紫金县城,具体组织紫金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刘琴西回到紫金后,迅速召集共产党员刘乃宏、钟灵、钟一强、傅燊霖、钟子廉、缪冠儒及省农运特派员戴耀田和县农会副会长钟乐善等人进行密商,具体研究和部署暴动的行动计划。同时成立了紫金县武装暴动指挥部,刘琴西任总指挥、戴耀田任副总指挥,下设各路农军指挥。暴动指挥部设在刘乃宏为书记的国民党紫金县党部(即秋香江边后坪附近的谭公庙内)。</p> <ul><li><b>客家文化</b></li></ul><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花朝戏</span>,是紫金山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民间戏曲。起源于明清宗教色彩浓厚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语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及东北部客家地区。</p><p class="ql-block"> 花朝戏题材多数取自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宣扬忠贞爱国、惩恶扬善、向往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紫金除县花朝戏剧团以外,还有10多个民间花朝剧团。</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文艺汇演,每年送戏下乡100场以上。剧团荣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客家山歌</span>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歌词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p><p class="ql-block"> 客家山歌曲调丰富,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快板山歌、五句板山歌。山歌中相当一部分是以情歌的内容表现。两人对唱或多人唱和,以抒发胸中畅意和排解心头苦闷。</p><p class="ql-block"> 紫金客家山歌于2007年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为土生土长的紫金人,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红色历史记忆,铭刻在心,尊崇敬仰!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感受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