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罗刹海市》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  最近,刀郎的一曲《罗刹海市》风靡全网,我是看到网上的段子才到酷狗里找来听的,听完第一印象就是“不好听”,听着有点像山歌、像二人转,又不似山歌那么婉转动听,亦不似二人转那么直白喜庆,个人还是喜欢听他以前那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老歌。心想:“什么情况,这也不是什么天籁呀,怎么就火成这样了?”不过想来似我这种不懂音律、不识乐谱之流认为不好听应该只是一种片面粗浅的认识。后来点进评论区一看才知道,它火的不是旋律,而是歌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罗刹海市》是刀郎发布的新专辑《山歌寥哉》中的一首,我又把《山歌寥哉》专辑翻出来逐一听了个遍,才知道他这“山歌寥哉”的专辑名称就取得很讲究,自古山歌乃民间性情之声,唱民间歌,说民间事,却难登大雅之堂,刀郎当年深受民众喜爱却难于跻身所谓的"主流"歌坛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于是乎山歌“寥哉”;而该专辑的文化元素均是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歌曲讲述其中故事、传唱其中思想,“寥哉”与“聊斋”谐音,大有以山歌话“聊斋”之意,可谓一语双关。</p> <p class="ql-block">  《罗刹海市》的评论里数量最多的解读就是说刀郎十年磨一刀,一朝刀锋出鞘劈向娱乐圈,不带脏字地痛骂“那峰坤松”。听完整个《山歌寥哉》,我觉得这远不是刀郎的境界与格局。他隐喻讽刺的是被风气带坏的价值观,是那些不分美丑好坏、黑白颠倒的丑态与乱象。</p> <p class="ql-block">  这首歌如此迅速地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还烧到了海外,究其原因是它暗合了某种情绪,引发了广大普通民众(各行各业,不止娱乐圈)的共鸣。能引发大众共鸣的作品通常都是好作品,但这首《罗刹海市》所引发出来的情绪与共鸣,却绝非是一个好现象,它恰恰说明了某些问题的严重性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呼百应(何止百应)的效果,令人细思极恐,不得不让人对社会和人性进入更深层次地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