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是我国第一木塔,与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世界四大奇塔。全塔没有一颗钉子,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虽长期经受风雨侵蚀、战火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和雷击,却巍然屹立不倒。本期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天下第一塔—— 应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幽云十六州之一的应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繁多,其中建于辽金的释迦木塔和金代的净土寺最为出名。 <b><font color="#ed2308">【 应县木塔 】</font></b><div> 大名叫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公元1056年,塔高67.31米(相当于23层楼高),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历史最古老、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巧妙、造型最壮观的的古代纯木楼阁式建筑。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div> 应县木塔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其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古籍上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塔内还珍藏着许多明代和清代的佛教文物,如佛像、经卷和碑刻等。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景区。 辽代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当时为了巩固统治,其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大兴土木修建佛庙佛塔。公元1055年,亦即辽清宁元年,23岁的辽道宗耶律洪基继承父亲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皇位。辽清宁二年(宋仁宗至和三年,即公元1056年),辽道宗之母、辽兴宗之妻仁懿皇后萧挞里倡议在其家乡应州建释迦塔迎佛舍利,纪念其逝去的父亲钦哀皇后萧耨斤之弟北院枢密使萧孝穆,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瞭敌之用。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方才增修完毕,期间修造近140年。木塔修建百年,可见工程之巨,精益求精之高。 <b><font color="#ed2308">应县木塔内部南面门额上的是三位皇后辽代画像:萧观音、萧挞里和萧耨金——</font></b><div> 萧观音就是耶律洪基的妻子,萧耨金是萧太后萧绰(《杨家将》的萧燕燕)的儿媳妇。三者关系:婆婆(右:萧耨斤)、儿媳(左:萧挞里)、孙媳(中:萧观音)。故萧挞里是《杨家将》中萧太后萧绰的孙媳,萧绰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她武功高强,通达治国之道,为辽朝做出了重大贡献。</div> <b><font color="#ed2308">应县木塔内部绘制供养人像萧挞里像——</font></b><div> 她仪态端正,容貌美丽,气度非凡,宽厚仁慈,在日常生活中慈祥谦恭,宫廷内外的人都感恩戴德。她才艺双全,不仅能歌善舞,而且武功高强,智勇双全。 </div> <b><font color="#ed2308">应县木塔内部北面门额上的是三位萧氏王爷辽代画像:萧孝穆、萧知足、萧无曲——</font></b><div><font color="#ed2308"><b> </b></font>萧氏家族“一门多后妃之贵,四方秉王侯之权”,萧挞里的姑母萧耨斤为圣宗后,萧挞里为兴宗后,表妹萧观音为道宗后,也是萧挞里的儿媳。萧挞里父萧孝穆被封楚国王,她的兄弟萧无曲被封陈王、萧知足被封齐王。三者关系:儿子(右:萧知足)、儿子(左:萧无曲)、父亲(中:萧孝穆)。</div> <b><font color="#ed2308">应县木塔内部绘制萧孝穆像——</font></b><div> 萧孝穆(981年―1043年),淳钦皇后述律平弟阿古只五世孙,国舅、详稳(官名)萧陶瑰之子,钦哀皇后之弟、仁懿皇后之父、辽朝外戚、大臣。萧孝穆洁身谨慎,谨守礼法。历任建雄军节度使、北府宰相、南京留守、北院枢密使等,先后被封为燕王、秦王、吴国王、楚王、齐王。开泰元年(1012年),击走叛贼术烈。同年冬天,诛杀叛乱的查剌、阿睹等人。太平九年(1029年),击败大延琳的叛乱,辽东得以全部平定。重熙八年(1039年),上表请登记天下户口以平均徭役,辽兴宗同意,由此征收赋税平均,众人大悦。重熙十二年(1043年),萧孝穆去世,死后追赠大丞相、晋国王,谥号贞。</div> 1933年9月18日,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季玉堂一行考察应县木塔,并对木塔做了建成以来最为详细的一次测绘。2012年11月,释迦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1933年梁思成收到高培华拍的应县木塔照片—— <b>梁思成、莫宗江绘制的应县木塔正立面渲染图——</b><div> 梁思成赞叹:“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overwhelming(无法抗拒的),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div> 在《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中,央视主持人白燕升用三句话概括了应县木塔的神奇之处:地震不倒、战火不毁、雷击不焚! 应县政府在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南侧修建了辽代建筑风格的仿古一条街,并在塔后修建了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塔影公园—— 佛宫寺的入口是一座清代修建的三楼四柱悬山顶木质牌楼,飞檐高挑,斗拱重叠,与木塔一脉相承。正面横额上刻着“浮图宝刹”四字,上下并刻有“同治二年”閤郡人等重修及题名。横额之上又有一块立匾题“佛宫寺”三字。背面横额上书“千仞玲珑”,牌楼前两侧立有威武霸气的一对石狮子—— 山门前一尊高大的汉白玉观音菩萨像含笑不语,传说观音样貌与倡建木塔的萧太后神似—— <b><font color="#ed2308"> 【 佛宫寺 】</font></b><div> 原名宝宫寺,建于唐代,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元代中期改名为佛宫寺。据古建专家陈明达考证,当时佛宫寺院自山门内,中线上是塔、大雄宝殿及左右方丈,山门内左右是钟鼓楼,周以垣墙围之。现存的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配殿等建筑均明清改制,唯有木塔是辽代原物,巍然独存。</div> 1998年复建山门殿,以原址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之础石为据,高度9.9米,气势恢宏。山门正门门额之上“佛宫寺”大匾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大师赵朴初亲笔题写。 山门殿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中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 山门内东西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二楼相距29米,形式形同,钟鼓楼北面10余米东西相对各有配殿三间,西配殿北面有五间平顶房。守塔半个世纪的住持和尚大行师就住在这里。 山门前这对铁狮,据座上款识,铸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雕刻精致,活灵活现。 寺中部便是释迦塔,木塔修建在一个高约4米左右的石砌台基上,共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下层为边长40米左右的方形基座,四个方向均建有月台;上层台基呈八角形,直径35.47米,在正东、正西和正南三个方向建有月台。 木塔悬挂匾额记载共有54面,现存53面,现悬挂48面(塔内还有12块),其中明代7面、清代38面、民国1面、年代不详的有2面。下落不明的1面明代、2面宣统年间、清代1面、民国毁掉1面。其中最上方两块为明朝两位著名的皇帝御题。这些古匾为木塔增添了浓浓的历史厚重感,见证了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佛门高僧瞻仰游览木塔时,挥毫泼墨留下的千古历史。 <b><font color="#ed2308">第五层“峻极神工”匾为明成祖朱棣御题——</font></b><div> 公元1423年,木塔迎来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这一年他第五次御驾亲征,率军北伐,出师宣化,驻宿应州。打击南侵的蒙古大获全胜。朱棣登上木塔,瞭望四境,睥睨天下,意志满满,御笔题写“峻极神工”四字,借夸赞木塔“峻极神”,实则宣扬其“神功”。</div> <b>第四层“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御题——</b><div> 1518年7月,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登塔宴赏群臣,题写“天下奇观”。朱厚照坚决抵抗鞑靼,追寻成祖在天下瞻仰的木塔上题写,实属明耀其正德之功。</div> 木塔中间唯一的竖匾“释迦塔”为金代大书家王瓛(huan)于1194年书写,“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236字的题记,题记共有六次,前后历时277年,记录了早期历次修塔的历史。题文中“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成为木塔断代的重要依据。此匾不仅是木塔最古老的匾,也是罕见的书法珍品,而且还是研究应县木塔创建的异常珍贵的文献资料档案。 很遗憾木塔除一层外其余四层已完全关闭,禁止登临。只得摘取网上木塔结构图一窥究竟—— 应县木塔是“明五暗四实为九”,塔平面为八角形,每面三开间,首层带副阶一周,塔身主体结构中,又分为五层塔身,第一层至第四层的每层内部均建有一层作为上一层基座的暗层。故内部结构实际为九层。 该塔由下至上依次可分为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内第一层内槽正中有一尊高约11米的释迦造像。每层内槽均安放有塑像—— 塔身直接建于二层八角形大台上,厚重平稳的大台基,成为木塔强有力的支撑,这使得整座塔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得更大。木塔的柱网大致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外层间有连接上下层的回转楼梯,内槽柱用以支撑佛像上方的穹顶与上层梁架,绕中心分布8根;而外檐柱环绕木塔则分别有24根,用以支撑塔身屋檐,连接楼层。 一层较为特殊,即在外檐柱外圈还绕塔分布有24根柱子,作为一层塔身副阶—— 登上四米高的台基,仰望木塔,云飞塔移,心醉神迷,震撼无比,塔檐鳞次栉比,匾额、圆木、斗拱穿插排列。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种类之多、造型设计之精美国内罕见,是我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的建筑,被称为“斗拱博物馆”。 木塔处在石砌台基上,上层台基的各角和月台各角均有一块突出的角石,角石上均有辽代的狮头浮雕—— 木塔第一层,“万古瞻观”匾额位于一层塔门上方,这是清康熙六十一年的应州知州章弘所题,但无留名。 一楼中间内筒泥墙环护的正中,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像结跏趺坐于高大的莲花宝座上,佛像高达11米,这是我国最大的室内塑像;佛祖唇上绘有胡须,戴着耳环的两耳垂肩,想必是以蓄须为美的契丹人想让大辽臣民尤其是被统治的广大汉民顺服契丹的统治吧。 佛祖端坐莲花,面相丰满,神态安详,斜披袈裟,坦胸正坐,左手微微下垂,右手上曲作环状,仿佛正与众生讲经说法。楼顶为彩绘图案的八角形藻井,很像一只撑开的伞,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仰望佛祖,压倒众生,心生敬畏—— 佛祖乘坐的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 坐佛前的门廊两壁各绘四天王,为金元间遗物—— 精美的壁画—— 北门上方檐下“ 法海慧莲 ”匾额为清吴法恒书写—— 二层中央佛坛为方形,佛坛上为一佛、 二协侍菩萨及文殊、普贤坐像(图片摘自网络)—— 三层佛坛与二层不同,改变为八角形,坛上为四方佛,塑像朝向分别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图片摘自网络)—— 四层佛坛又与下两级不同,改为长方形,上设释迦摩尼像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等造像,二菩萨各骑狮、象,而坐骑又单一角迈出,非常具有气势与动感。(图片摘自网络) 五层佛坛又变为方形,上设毗卢舍那如来佛和八大菩萨造像,而中央佛像上方设斗八藻井,一眼望去蔚为壮观。(图片摘自网络) 木塔大立柱在近千年的风雨洗礼中,色彩剥落,裂纹渐多多,犹如饱经风雨沧桑的老人,但仍有铮铮硬骨充满着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木塔,这是成熟后木塔最令人泪目的感伤—— 木塔北面是佛宫寺的寺院,寺院建在宽60米、深41米、高3.3米的大砖高台之上,由石砌山门,一座大殿和两座配殿围合而成的四合院组成。之前与孤塔被街道隔裂,现塔北面下层阶基月台上有一道高高的甬道与大砖高台相接。甬道中间有一个门洞,街上过往行人和小车辆可以通行。 该寺院改造很大。解放后,曾作为县粮库附属库、展览室,东西配殿堆放杂物用。1994年修改为文博轩、墨宝斋,展出应县文物图片和各界人士赞誉木塔的墨宝。1996年起,历经三年半,修建为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地藏殿,重塑佛像共47尊,庄严肃穆。 台基为当年遗存,可惜大殿两次毁于大火,现为清同治年间所建,规模已大大缩减。 佛宫寺主殿大雄宝殿俗称九间殿。据说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还早100余年。九间是古代建筑的最高规制,可见之前为皇家寺院。<br> 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东西靠里有殿三间。正中大门匾额上“大雄宝殿”四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大殿前东西配殿各三间,配殿之南各有小方亭一座,都是清代末期的建筑。 殿内供奉了五方佛,墙壁上绘制了善财童子参佛悟道的故事。观音殿里有十八罗汉,地藏殿有十殿阎君,构思精巧,可见当时修建之人的良苦用心。<br><br> <b><font color="#ed2308">鲁班建塔的传说——</font></b><br> 在应县的民间传说中,将木塔的建造归功于木匠鼻祖鲁班。传说鲁班的妹妹与哥哥赛手艺,妹妹说在一夜里能做十二双绣花鞋,哥哥鲁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间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就算哥哥的手艺高。结果,鲁班真的修成了十二层的木塔,只是修完之后土地爷承受不住,塔直往地下陷,鲁班便举手一推,将塔分成两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内蒙古一带,留下的五层慢慢地钻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释迦塔。 佛宫寺内曾展出了原本供奉在木塔内的两颗佛牙舍利,经专家考证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即乔达摩·悉达多的灵牙遗骨—— <b><font color="#ed2308"> 八大辽构——</font></b><div> 辽代传九帝,享国218年,是一个契丹族和汉族等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文化融合带来艺术上的成就和繁荣。现今全国留存有八座辽代木结构建筑:佛宫寺释迦塔(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山门(天津市蓟州区)、奉国寺七佛大殿(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善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山西省大同市)、开善寺(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阁院寺(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div> 站在天下第一木塔下,仰望巍峨木塔,微风徐徐吹来,风铃清脆作响,敬畏古人智慧!千年应县木塔,人类古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