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捏的泥火盆

苍松

<p class="ql-block">妈妈捏的泥火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冬天,北方人们就到了供暖期了。城里有供暖公司送暖气,农村家家户户生起了大铁炉子,有的还烧土暖气,真是身暖心也暖。</p><p class="ql-block"> 当享受着那暖融融的光景时,就会想起儿时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围着火盆,一边拉家常,一边烤手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那时,晋北的冬天很冷,家家户户都是用泥火盆,掏上灶堂里的柴火暖家烤手,哪有现在这光景。</p><p class="ql-block"> 每到晚秋,妈妈就用当地特有的红胶泥土,把剃头剃下来的头发剪短,把废纸泡软弄成纸浆和在泥土里,倒上咸菜盐汤和成不软不硬的呢(用盐水和的泥耐烧),用一个脸盆向下扣在地上,包上一层纸,然后把和好的红胶泥,大约不到半寸厚的样子,均匀地抹在脸盆上,顶上再加一圈泥作为火盆的座子。等到泥干了,翻起来取出脸盆,把边整好,有的还捏上花边,就是一个泥盆子了。如嫌火盆浅,再往边上加一层泥,修整得圆圆的,光光的,外边用白土刷一下,白白的,简直就是一个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手艺很巧,作出的火盆样式很好看,不少邻居们都请她给捏火盆。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只要有人叫,她就放下手头的活去帮人家,在村里人缘很好。</p><p class="ql-block"> 每到冬天,火盆就是全家最好的取暖设备了。家家盘得土炕,大锅里蒸饭就把炕烧得热乎乎的了。当地有个俗语“家暖一条炕”。的确是好,再冷的天,坐在热炕头上,一家人围上一圈,火盆上烤着手,大人们给孩子讲着故事,火盆里埋上山药蛋,放些生玉米爆玉米花,小孩儿们边听故事边品尝玉米花,心里甜甜的,就别说有多惬意了。</p><p class="ql-block"> 别说那火盆简单, 但往火盆里掏火也有讲究。要是光把烧过的柴火掏放在火盆里,保存热量的时间就不会长。得在火盆底先放上干牛粪或干玉米轴,再把灶堂里的火掏进火盆里,把它们埋上,大半天都灭不了,想烤手了搅一搅,火红红的烤起来暖烘烘的。那时炕上铺的是芦苇蓆,火盆下垫个毛毡或厚布垫子,方便推拉。那时,冬天人们除了好天气外出闹柴之外,一般是没事干。冬天天又短,农村人们都是吃得两顿饭。早饭九点多,午饭三四点。一天就蒸饭连炕也烧热了,一天烧两次,掏出的柴火也够一天取暖用的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各家各户的粮食还不够富足,只能是糠菜半年粮,勉强填饱肚子。记得那时弟弟妹妹还小,由于吃不好,妈妈奶水不够,冬天就在火盆里埋上山药蛋,用烧山药嚼上喂小孩,家家如此,大多是烧山药把孩子喂大。当妈妈把烧山药喂弟弟妹妹时,我坐在一旁,眼瞅着他们吃,馋得直咽口水。妈妈就把山药外边烧的焦黄焦黄的硬皮给我吃,妈妈舍不得吃。拿着妈妈给的山药皮,嚼在嘴里,硬硬的很有嚼头,别提有多香了,还舍不得马上咽下去,在嘴里多嚼一会儿,品尝那烧的焦黄的山药味道。已是六十多年的光景了,每当想起妈妈给的喂罢弟弟妹妹的烧山药皮,口里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似乎又在品尝那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生活每天吃得比那时候过年都好,但那种感觉就是难以忘怀,现在吃啥都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古人说“饭给饥人吃”,一点也不假,只有经历过那饥饿的时光,才能体会到饭食的香甜。</p><p class="ql-block"> 妈妈离开我们已有三十多年了,但妈妈在灯下熬夜缝补衣服,操劳家务的身影,在脑海里时刻浮现。</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祖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老百姓过上了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生活。冬天,村下的人也都生上大铁炉子,有的烧上土暖气,有的用上天然气。上了年纪的还是习惯热炕头,年轻人睡得都是大木床,泥火盆已成为历史了。就连四十来岁的人也没见过泥火盆是啥样子的了。</p><p class="ql-block"> 自己已成退休的老头子了,但闲暇之余,儿时的情景如同过电影一般,一幕幕清晰难忘。</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好好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光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老百姓的生活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