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提升科学教师单元教学设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3年7月29日上午9点,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陕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召开了“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基地”第六场学术报告线上会议。</p><p class="ql-block"> 本次会议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汉市小学科学教研员易传发主持。</span>会议报告由杭州市钱塘区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李霞主讲。李老师报告的题目为《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在报告中,李老师分别从核心概念统领下的科学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展开,报告中既有理论依据,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让参会老师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明白了教学实践方向,更加清楚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哪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东西湖区科学教研员姚文勇以及五所思维型科学实践基地校共计30余位科学教师共聚线上,认真学习,积极分享学习心得。</p> 实验小学基地校学习体会 <p class="ql-block"> 杜曼黎老师:今天学习了李霞老师《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性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讲座,收获颇多。李老师从核心概念统领下的科学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结语这四个板块,对如何撰写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特别是第三板块,李老师根据各个案例,针对性的提出了在单元设计中需要重视和注意的问题,让我也进一步的反思我们组的思维型单元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后续也将反复学习李老师的讲座,以期对教学设计中每一个板块都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更好的修改、完善我们组的教学设计!</p> <p class="ql-block"> 刘婉老师: 今天学习了李老师的《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研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可谓受益匪浅。她提到无论是单元教学设计还是课程内容的实施都是紧紧围绕核心概念的。跨学科概念是抽象的、共同的、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它的普适性强的、 超越学科界限、有迁移作用。学科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汇,它超出了一个普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为一种深刻思想、学说的载体,学科的主干。李老师列举了很多教学设计案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提到,思维型单元教学设计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触发器,要用问题链整体设计单元学习的路径。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为我今后的科学课程教学指引了方向。</p> 吴家山第一小学基地校学习体会 <p class="ql-block"> 李文萍老师:今天聆听了特级教师李霞关于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设计的报告。李老师站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指导我们怎样基于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从一线教师的具体案例分析亮点与不足,让我收获满满。李老师强调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初步建构概念,进而深度理解,利用概念简单制作或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拓展理解概念。感受最深的是怎样设计单元学习评价单的部分,李老师以“太阳、地球、月球”为例,逐条指导怎样做成一个有评价等级,有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量表。今后我将进一步学习、内化,提高教学设计能力。</p> <p class="ql-block"> 徐颜宗老师:今天十分荣幸的聆听了李霞老师的报告,李老师列举了很多案例,细致地为我们讲解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撰写思路。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思路上的问题。李老师最后那句话尤其让我感触良多,一个好的设计一定是一个艰苦的设计,要经历很多的思考和实践,但是一个好的设计也会是批量的设计,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创新。这条艰苦但精彩的道路,让我们一起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汪璐璐老师:李霞老师关于《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的报告对于一线科学教师来说帮助非常大,现在我们使用的2017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大单元组织的结构非常明显,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非常必要,在2022新课标发布之后,一线科学教师既要学习新课标,又要将课标理念践行在实际教学中。今天的报告让我体会到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教学内容,把一个单元看作一个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学习进程设计要聚焦核心概念、单元教学规划、教学目标、学生学情分析,整合优化单元教学内容,体现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胡蓉老师:今天听了李博士的报告,我主要学习到了在以核心大概念的背景之下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在思维型探究实践的指导方法中,我们首先必须掌握新课标里关于该核心概念的表达,寻找该概念下的相关内容,组织线索。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科学的安排学年、单元乃至课时学习目标。这场报告中,李教授提出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应当包含: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困难。其中学习起点还包括已有经验、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学情分析的方法有经验总结法、课堂观察法、理论分析法、调查法、前测法和访谈法等等。在听着场报告之前,我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大多集中在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能力和学习困难这些方面,有的时候常常忽视甚至没有意识到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动机进行分析。因此,本次讲座中将学情分析进行深入剖析,于我们这类经验尚且浅薄的教师而言,正如烈日下的清泉一般,十分“清凉解渴”。事实上,我们的教学也都是为了学生,这一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学情分析尤为重要,只有做好了学情分析,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我们才能知道“教为何”“和所教”!</p> <p class="ql-block"> 梁城老师:通过今天的讲座学习,不仅对于核心概念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学习链”这个科学词汇第一次进入我的眼帘,耳目一新,通过专家们的讲解,不难看出,“链式学习法”的核心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学习一开始,就瞄准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技术‘瓶颈”问题,也包括学科发展和所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等基础问题,从而设计问题情境,找出问题之后,就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弄清解决的办法在哪里;而认识分析问题仅仅一个人苦思冥想是不够的,它需要集体思考,寻根索源;于是,找准问题之后,大家分头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将各小组掌握的知识集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锻炼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船的研究》,本单元围绕造船材料、船体结构和动力系统科技创新的重要节点,通过先分步研究,再综合运用的方式,重现了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和工程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典型事例。在保证各课时包含相对独立的技术与工程学习活动之时,又以船的发展史为逻辑线索,大项目构建、小项目推进,展示一个人工产品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因而,教师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入手,把"技术与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 , 又各有侧重,努力做到学习目标的层次性和完整性,体现协调,进阶发展的特点。</p> 吴家山第五小学校基地校学习体会 <p class="ql-block"> 孙德坤老师:正如易老师所说,李霞老师的讲座干货满满,听后受益良多。李老师从三个大的方面分解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设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平时没有关注的窗户。这个短板急需补齐,恰好李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从子概念到操作方法再到实际课例逐一分解,最后回到核心概念,形成闭环,不得不说李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耗费了许多精力。作为一线科学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先学习,再实践,然后总结反思、不断优化。带进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文本,彰显团队特色。</p> <p class="ql-block"> 赵花蓉老师:李霞老师的报告“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设计”十分接地气,为一线科学教师怎样进行核心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指点迷津,指明了方向。李霞老师从“单元学习内容规划、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评价设计、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单元学习进程设计、持续反馈与应用设计、单元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范例丰富具体。我们在进行核心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时,可以借鉴李老师提供的模版进行设计,更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正如李霞老师所说“好设计师要不断修改的,效果迭代。”</p> 将军路小学基地校学习体会 <p class="ql-block"> 胡浩老师:李霞博士从新课标中核心概念统领下科学课程内容、单元教学设计、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的内容出发,深层次的为我们分析核心概念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内涵与意义,深入解读了核心概念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指导方式,科学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通过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安排说明,增强了我们对核心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教学内容,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规划教学要素,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等方面详细指导制定标准和方法。从核心概念联系跨学科概念的意义与内涵和利用跨学科概念分析实际问题两个维度来进行系统的解读跨学科概念在科学课程中的体现与应用方法,从单元整体性的方面设计每一课的核心内容,用问题链整体设计单元学习路径。</p> <p class="ql-block"> 张云鹏老师:通过李霞特级教师的讲解,我了解到核心概念统领大单元教学设计应该分为以下板块:单元学习内容规划、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评价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单元学习进程设计、持续反馈和应用设计,单元教学反思。单元学习目标设计要思考学什么对学生最重要,怎样传递内容才能产生高水平的学习,怎样选择和设计评估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效果的正确信息,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保持一致。我们在进行单元学习进程设计要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发学生思维发展。</p> <p class="ql-block"> 郭灵芝老师:李霞老师围绕《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这一主题,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李老师列举的三年级科学下册“太阳、地球、月球”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李老师详细对比了该单元不同的教学设计,并指出了其中的优缺点,让广大老师们在以后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有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也能避免出现一些设计错误。李老师还提出教学要始终以素养目标来引领教、学、评,这提示我们一线教师要深入研究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陈媛老师:今天学习了李霞老师题为《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报告,收获良多。李老师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如何撰写单元教学设计,列举了部分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展开讲解,指导老师们更好地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通过本次报告,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角度,设计真正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p> 金银湖第二小学基地校学习体会 <p class="ql-block"> 李丰亚老师:今天学习李霞老师的《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报告收获颇多。李霞老师从核心概念统领下的科学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等几方面,结合实际案例,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该如何进行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结构的子问题链,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把握每单元、每课的核心问题,基于教材、学情、目标精心设计子问题链,用具有逻辑性、可操作性、精巧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p> <p class="ql-block"> 程丹丹老师:今天听了李霞老师的报告,我从中收获很多。李老师先讲解了为何要基于核心概念统领下进行单元设计,再基于此理论依据讲解了单元设计的基本结构,最后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深度剖析如何去写好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教学设计。李老师讲到进行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包含单元学习内容规划、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评价设计、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单元学习进程设计、持续的反馈与应用设计和单元教学反思七个环节。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我对这七个环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整个报告详实且具体,既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又提供了设计的范本,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p> <p class="ql-block"> 肖丹老师:今天听了李霞老师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单元设计的主题报告,可谓是收获满满。听完报告,我对基于核心概念下的大单元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李老师非常详细的从核心概念的课程内容以及以具体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举例,详细的解剖了各个维度的书写依据及思考角度。例如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应以课时而来,要注意以科学概念入手,注意进行提炼;单元目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要具体,重难点需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单元评价量表要具体细化,可操作性强;学生情况的分析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困难等关乎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开展,各个核心问题链间注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考虑问题间的关联性。正如李霞老师在最后提到的好设计是艰苦的设计,经过精心的考虑,是非常耗脑子的,我想我们学习思维型的教学相关理论,打造思维型课堂也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实践,需要不断学习与沉淀的。</p> <p class="ql-block"> 陈佳睿老师:李霞老师的主题报告给我们系统讲解了思维型教学的五个基本原理、评价4标准和教学评3单。思维型教学的五个基本原理:应用迁移、自我监控、认知冲突、自我建构、动机激发。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有效指导教学的整体。评价4标准:诱发思维动机、引发思维动力、触发思维监控、激发思维迁移。教学评3单:学习目标单、学习支持单、素养评价单。聚焦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科学课程与教学,对每位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思维型探究教学明确了思维深度参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及操作要点,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潜移默化地理解科学的本质。</p> 结语 <p class="ql-block">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科学教师只有在经常提出疑问,不断思考,不停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丰富自身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教师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