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色故事(林彪元帅)》未能赶上南昌起义,林彪终生抱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12日大地大资产级利益的蒋介石撕去了他伪装的假面具,雇佣大批青洪帮武装流氓公然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亮出了屠刀,发动反革命政变,上海一时血流成河。</p><p class="ql-block">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和广东也以“清党”名义,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p><p class="ql-block">不久,武汉、长沙的反动军官夏斗寅、许克祥,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第五方面总指挥,江西政府主席朱培德也相继叛变,7月15日,汪精卫也宣布与共产党决裂。</p><p class="ql-block">蒋汪的叛变,使中国政治风云突变。匆匆投身革命洪流,缺乏理论准备、实践经验,仍处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蒋、汪的屠杀面前软弱无力,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开展起来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陷于失败,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进入了一个极为艰难的时期。</p><p class="ql-block">在革命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要不要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这是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蒋介石国民党的屠刀所吓倒。</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中旬,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在南昌利用我党掌握的部分武装力量举行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人被迫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7月下旬,党中央授权周恩来组织前敌委员会,全权指挥南昌暴动。</p><p class="ql-block">当时,贺龙的二十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和蔡廷锴的第十师已经分头往南昌城集结,留在九江一带的还有十二师和二十四师。林彪所在的二十五师驻扎在马回岭,是预定参加南昌起义的主力之一。周恩来指示聂荣臻设法把二十五师拉到南昌,并负责接应随后赶到九江的部队和零星人员。他们约定,南昌一发难,立刻开出一列火车到马回岭,火车一到,立即把辎重物资和部队运往南昌。</p><p class="ql-block">在马回岭,聂荣臻在党员军官中逐层传达了党中央关于起义的通知和决定,并具体拟订了各项行动计划。林彪所在的二十五师由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三个团组成。七十三团又是我党较早掌握的基本部队,因此,林彪作为一连之长,也较早地得悉了这些计划,并向他所在的七连或个别或集体作了传达和动员。</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军两万余人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1日下午,周恩来发出一列火车开往马回岭。聂荣臻知道南昌暴动已经得手,立即与七十三团团长周士弟商量,决定部队不带背包、行李、伙食担子,只带武器弹药,以打野外为名把队伍拉出马回岭。</p><p class="ql-block">由于事先进行了动员准备,一旦开始行动,忙而不乱,井然有序。不仅七十三团登上了火车,七十五团也有一部分连营队伍一同行动。消息传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和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那里,两人大吃一惊,急忙乘车前来拦堵部队开往南昌。张发奎隔着铁路桥大声呵斥已登上火车的七十三团官兵:</p><p class="ql-block">“你们干什么?我是总指挥张发奎,我命令你们停止行动!”</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纵令是总指挥也对七十三团无可奈何。在聂荣臻的率领下,二十五师的大部分官兵开进了起义胜利后的南昌。进抵南昌后,七十三团和七十四团一部经过补充,整编为二十五师,周士弟担任师长,陈毅担任了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林彪仍任七连连长。</p><p class="ql-block">林彪为未能参加8月1日的南昌起义而感到终生遗憾。面对起义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的崇高威望,林彪即使后来身居高位,心里也始终是酸溜溜的。他曾几次心怀妒意地对罗瑞卿说:“我们的威信不够吧?因为我们不是南昌暴动的领导人呀!”</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胜利后,按照党中央的预定计划,部队迅即整编为第九军、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挥师南下,占领广东,夺取海口,以求得到国际援助,伺机举行第二次北攻,打倒蒋介石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p><p class="ql-block">8月3日,部队撤出南昌,开始南下。劳师远征,兵家大忌,又值酷暑,骄阳似火,部队马不停蹄地在烈日下南进,途中给养、饮水不足,病员骤增,造成了严重减员,更为严重的是,一出南昌,蔡廷锴统辖的第十师就叛逃,脱离了部队系列,使起义军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9月24日,起义军占领了广东潮汕,随即错误地作出了分兵的决定,由第九军副军长朱德指挥周士第的二十五师留守三河坝,钳制敌人,其他部队继续前进。此后,起义军又接连几次分兵,造成了敌强我弱、军力悬殊的态势。二十一军和二十军进至揭阳汤坑,与敌对峙;敌黄绍站亲率两个师并指挥钱大钧部大举反攻三河坝和潮州。不久,潮州被敌攻陷,我军在三河坝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p><p class="ql-block">在朱德的指挥下,第九军及第二十五师与敌军激战数昼夜,伤亡惨重,经过艰难奋战,终于成功转移。</p><p class="ql-block">三河坝部队虽然摆脱了追敌,但常受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不得不在山谷小道上穿行,在林中宿营,同上级党委仍无联系。时近冬天,官兵们仍穿着单衣,有的甚至穿着短裤,打着赤脚,连草鞋都没有;无处筹措粮食,官兵们常常饿肚子;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伤病员得不到治疗;部队枪支弹药无法补充,战斗力越来越弱;饥寒交迫,疾病流行,部队思想一片混乱。杨至诚上将后来回忆说:“每个人都在考虑着同样的问题:现在部队失败了,到处都是敌人,我们这一支孤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军,应当怎么办?该走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各级干部纷纷离队。一些高级干部,有的先辞后别,有的不辞而别。</p><p class="ql-block">领导干部如此,下面更难控制。营长、连长们结伴而走。还有的把自己的部队拉走,带一个排、一个连公开离队。</p><p class="ql-block">剩下的便要求分散活动。林彪带几个黄埔四期毕业的连长找陈毅说:“现在部队不行了,一碰就垮;与其等部队垮了当俘虏,不如现在穿便衣,到上海另处去搞。”后来人们把这段话作为林彪在关键时刻对革命动摇、想当逃兵的证据,有点言之过重了。在当时的局面下,地位比林彪高的尚且不打招呼就脱离队伍的人比比皆是,当时也就是对这支行将溃散的队伍不抱多少信心了。</p><p class="ql-block">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是朱德。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沉着镇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还说:“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 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 1905 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 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 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p><p class="ql-block">陈毅后来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明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