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香鱼书院——学子篇(二)</strong></h3></br> <h3><strong>李桂林:</strong>师从李景沆,咸丰十年庚申科,二甲第六十名,官至礼部精膳司主事。</h3></br><h3> 香鱼书院特等第七名试卷<h3><strong>刘龙:</strong>香鱼书院肄业,个人资料不详。</h3></br><h3>清末诸生(增生)王曰乾曾为其和诗一首。王曰乾,字羲画,盐山人,著有《暗香室诗稿》。其和诗文:</h3></br>和刘龙友香鱼书院肄业原韵阆苑沈沈锁玉钩,龙门高处可追游。经传绛帐参真谛,石借他山聚胜流。有客燃藜宵闭阁,何人倚剑夜登楼。曾闻铁网搜罗广,会见珊瑚出海洲。<h3><strong>刘锡彤:</strong>(1806年-1877年),字翰臣,河北盐山县人(今属河北海兴县苏基镇)。</h3></br> <h3>刘锡彤从小学习刻苦,考进了香鱼书院。道光十七年,其31岁时高中举人,随即被任命为山东邹平代理知县,后被派到江南富庶之地浙江丽水县担任知县。同治元年,刘锡彤到余杭县担任知县,加知州衔,以示朝廷恩宠。但正是其在余杭知县任上制造了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大案,终被判流刑,发配黑龙江。还未启程,刘锡彤惊忧过巨而死。</h3></br><h3><strong>杨慕时:</strong>(1889—1945),字斌甫,现盐山县韩集镇大高村人。</h3></br><h3> <h3>杨慕时在香鱼书院改建的盐山县高等学堂毕业后,由张之洞亲自招募至湖北讲武堂的水师学堂学习,后毕业于直隶高等商业专门学校。辛亥革命时期,杨慕时参加北方同盟会活动,后加入冯玉祥将军的军事团体,自1921年始,历任陕西潼关禁烟局长、河南省银行行长、北京育德学校校长、京汉铁路总局局长、甘肃省财政厅长、建设厅长、民政厅长等职。1930年任西安市长,1931年在陕西赈灾。</h3></br><h3>“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出任东北义勇军后援会(后改称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会长朱庆澜先生)财务主任。1933年协助冯玉祥、吉鸿昌两将军,在中共支持下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4年后任察哈尔省政府及二十九军高级参议,1936年任察哈尔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七·七”事变后在天津从事地下抗日救亡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到重庆,从事援助抗战活动,曾被推荐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中后期,出任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高树勋将军)总参议,并在陕西组织前线伤残军人及河南难民进行渭滩垦荒。1945年春,病逝于西安,高树勋将军为其主持葬礼。</h3></br><h3>杨慕时先生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民主人士,一生为官清廉,体恤贫苦民众,忧国忧民,政声甚好。在陕甘任职期间,天灾连年,战火频仍。他大力开展赈灾抗灾,安抚民心,同时重新厘定税制,严惩地方污吏,以求除弊政,济民生;响应孙中山先生开发西北的号召,制定出开发西北的建设方案,主持植树造林,创建了中山林、修筑了兰银公路,开办农事实验场,参与筹建兰州中山大学;从商贩手中购回国宝莽权,使之免为外国人收购(他所捐莽权共六件,一件现存北京国家博物馆,其余五件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h3></br><h3> 被杨慕时保护下来的国宝“莽权”(莽权:王莽新朝的度量衡标准器)<h3>因时施政,以民生为先。杨慕时出任西安市长时,制订市政计划,竭力整顿路政、教育、公安、卫生各项政事,使西安获得新发展。</h3></br><h3>重视保护古城,保护文化遗存,凡属民间维护地方古建的行动,政府尽力支持。“中原大战”后,杨慕时以大局为重,毅然留下主持交接事宜,维护地方秩序,主持善后,直到与杨虎城将军完成交接,为西安这座古都免遭战乱摧残、破坏作出重要贡献。离任时,西安当地民众代表,士绅等多人送别,并赠万民伞以表民众的谢意。</h3></br><h3>力主抗战,抵制外侮,不畏艰险,为抗战救亡事业做出了贡献。多年间,杨慕时先生一直与中共人士诚恳合作。他早年即与李大钊先生相识,与宣侠父、刘志丹等中共党员有过良好合作。曾参与营救中共党员吉鸿昌的活动,掩护“一二·九”运动中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中共党员杨德正即隐居在杨慕时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领朱军将军在回忆起杨慕时先生时说到:“斌甫先生是我和彭雪枫的校长,他一直是我们党的朋友,斌甫先生毕生忧国忧民,做了许多好事,他抗日心志坚决,深受我们的钦敬,是一位一生没有污点的人。”</h3></br><h3> 有杨慕时签章的民国30年支票<h3><strong>史椿龄:</strong>(—1981)盐山县韩村人,盐山县立高等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曾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书,两次担任盐山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兼任全校历史及公民、书法课程,治学严谨。</h3></br><h3><strong>刘荣金:</strong>(1893—1952)盐山县西门外村人,盐山县立高等学堂第一班毕业生,后入学天津市立一中、天津法政学校。1932年返乡任盐山县立初级中学国文教员,1934年兼任校长至学校停办。</h3></br><h3><strong>黄景森:</strong>1904年生于盐山县旧县镇黄庄,在盐山县立高等学堂第十八班就读,毕业后升入盐山初级中学,一年后,因经济困难辍学回家,在当地任塾师。</h3></br><h3>1938年,黄景森继任抗日小学教师,建国后在旧县南街、西荣村、定戈刘等村执教。1956年曾被选为模范教师赴秦皇岛疗养。1957年在整风反右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旋即撤销处分继续任教,至1961年退休务农。1978年落实政策,改为离休,1993年辞世,享年90岁。</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0-E71i314LrLlVPUnULh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