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载2023年7月28日《今晚报》“津沽”版,署名: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丁家瞿阝,今属南蔡村镇,位于镇政府驻地以东1.5公里的北运河畔,共有人口1580余人。 查字典可知,“瞿阝”字,属专用于地名。如蓟州的蒙瞿阝等。因在电脑字库中找不到这个字。所以,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上把“瞿”与“阝”合成为“瞿阝”字。有时,人们为了省事,往往也会把“瞿阝”字写成“圈”,或干脆用“0”这个数字代替“瞿阝”字。</p><p class="ql-block"> 关于丁家瞿阝这一地名,1995年版的《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有过解释:辽代有丁姓定居,成村后曾名丁营。清代属旗庄圈地,改名为丁家圈。包括附近的云台、贾台、杨台、东台、沙地等五个佃户村。民国初年雅称今名。上述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如认为清代因为圈地而改成“丁家圈”,这与史实是有出入的。如据康熙十四年(1662)编纂的《武清县志》载:“(明)万历十四年六月,连朝淫雨,山水大至决河西,棉花市及河东丁家圈等口水抵城外,遂通舟楫,直至河西杨村各处地方,略无阻碍。禾黍尽淹。月余方退。”这表明,“丁家圈”在明朝万历年间既已存在,并不是因为清初圈地才改成丁家圈的。并且,笔者还推断,此地名中之“圈”字,并非圈地之“圈”。丁家圈一带,在辽、元时,已属于军马养殖的草地(这从周边诸如马棚洼、苏羊坊等地名中,可以得到佐证)。“圈”字应当读juàn音,就是指养马的棚栏。丁家圈,实际上应当读丁家圈(juàn)。</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四年梓行的《武清县志》虽然提到了“丁家圈”,但在该志书的“村镇”一节中,并无此村庄的名字。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乾隆七年(1742)梓行的《武清县志》可以提供答案。据该志书载,丁家圈属“屯卫里”,康熙年间归并至武清县。这说明,在康熙十四年编纂《武清县志》时,丁家圈等运河沿岸的50个村庄,均属漕运机构直辖的军屯管理,不属于武清县。只是到了后来,即于康熙年间方下放至地方。武清县在接收后这些军屯卫所后,将其纳入“屯卫里”进行统一管理。除丁家圈外,附近的村庄,诸如上丰(家)庄、下丰(家)庄等,亦均属“屯卫里”管辖。</p><p class="ql-block"> 在光绪七年(1881)编纂的《武清县志》里,丁家圈一度被改称丁家园,“园”疑为“圈”之误植,实际上仍为丁家圈,继续归“屯卫里”管辖。在当地人的民间口语中,丁家圈被简称为丁圈。所以,进入民国后,丁家圈一度被地图编纂者简化为丁圈。如1914年的《京兆武清县地图》上,丁家圈就被标注为“丁圈”,与口语的称谓保持一致。但1926年由顺直水利委员会编纂的《直隶省地形图》中,仍被标注为丁家圈。</p><p class="ql-block"> 带“瞿阝”的这个这个地名出现在文献中,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如1939年的《武清县全图》上,“丁家瞿阝”代替了早先地图上的“丁家圈”。1940年版的《河北省武清县事情》,在四区所属村庄中,“丁家瞿阝”被简称为“丁瞿阝”。1948年出版的《武清县全图》,仍沿用“丁家瞿阝”这个村名,一直到现在。因此,地名志中有关“民国初年雅称今名”的说法,同样是不准确的。</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丁家瞿阝原名丁家圈,原系辽、元时期的养殖牲畜的地方,以丁姓最早定居此地成村,上世纪三十年代,始更为丁家瞿阝。而瞿阝无非是圈的别字,并没有别的独特意思。</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红楼梦学会理事、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现任地质勘查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笔名有御河轩主、柳福、雍楠、柳士心、四海、武邑等)。</p><p class="ql-block"> 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等18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