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八佾舞于庭” 的时代以降,人心浅浮,重文轻质。医药的发展也逐渐偏离了质朴的本根,而饪之以繁文缛节,弄其玄虚。人们在治病时更多地胶著于药物性能上了。 </p><p class="ql-block"> 至少在唐代,以性能取代味道的记录遍见当时医案。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医家药录繁简不一,但其论治轻气味而尚性能,已蔚为风气。 </p><p class="ql-block"> 医家泥于前人处方,执其支而废其本,后人不察,沿袭陈说,戴为“经方”,是以“经方”遍天下,而能治病者鲜。 </p><p class="ql-block"> 迄至清朝,汪昂整合古方编著《汤头歌诀》一书,作为习医者启蒙教材,风行大江南北。“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言者凿凿,听者缈缈,只知麻黄、桂枝用于发热恶寒,而不知辛散轻清乃为宣散阳郁之根据。 </p><p class="ql-block"> 气轻清则入上焦,味辛散则宣卫郁,《内经》早有所言,凡气味轻清辛散者皆可治外感,何必非麻黄、细辛?习者不察,泥于药物性能之说,误入岐途,厥害深远。 </p><p class="ql-block"> 气味一途失坠,则中医精神不存,故古中医式微由来渐矣。 </p><p class="ql-block"> 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方法,怎能培养出卓有成效的医学家呢? </p><p class="ql-block"> 自民国以来,医者日颓,病家孔亟。值西风东渐,国人扔掉用了几千年的汤药罐子,奉迎西医,咎不在细民之趋势,而在于中医之不能胜任矣。</p><p class="ql-block"> 于是,废除中医的呼声甚嚣尘上。这是中医最大的悲哀与耻辱,它的灵魂早已不存,这是它必须面对的结局。 </p><p class="ql-block"> 中医被装在传统文化的包袱中一并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自童髫至耋耄,完全受着西方“科学”的浸染,本族文化和价值观遭到史无前例的洗劫。 </p><p class="ql-block">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了中医的呵护,中国人的健康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脆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