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第四天)行程及看点:(滇)丙中洛·秋那桶(那恰洛峡谷)<font color="#ed2308">→</font> 滇藏分界点 <font color="#ed2308">→</font> (藏)老虎嘴·鸡爪骨隧道 <font color="#ed2308">→</font> V字峡谷 <font color="#ed2308">→</font> 大流沙 <font color="#ed2308">→</font> 仙人掌林 <font color="#ed2308">→</font> 林芝市察隅县察瓦龙乡,入住“察隅2196666大酒店”(219国道旁)。 <b>【秋那桶村】</b>这是怒江大峡谷北端最后一个村子,被誉为丙中洛地区“天上的村寨”。村名是藏语音译:秋,意为水;那,意为黑(借喻有害、不好);桶,意为坪坝。秋那桶,意为有害之水流淌的坪坝。原来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歇脚点,藏族马帮从村边的山坡上过,这里有条黑色的溪水,人畜饮用后会拉肚子,取名秋那桶就是告诉过往的人们不要喝这条溪水。(怒族解读又有另一版本)这是一个群山环绕的怒族村寨,建筑以木楞房、吊脚楼为主,四壁用削皮后的圆木或条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垒摞而成,一层养牲畜,二层住人,屋顶以石片覆盖。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因为衔楔整架结构而特别防震。(海拔1750米) <b>【秋那桶天主堂】</b>始建于1907年,中式外观,木构建筑,重檐顶上加了座四角亭,四坡面亭顶的正脊上立着十字架。它和丙中洛的重丁教堂一样,也是法国神父任安守建造的。教堂边也安眠着一位传教士。也许是秋那桶以前路太难走,与世隔绝,在那个动乱年代才得以幸存,虽然规模不大,却是丙中洛地区唯一保持原貌的教堂。这里的山民有着百年信奉天主教的历史,人们和谐相处,民风纯朴,世代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陌生地方,却温暖如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餐</h3> 早上8点启程,先前和阿德一起在大理火车站举牌接我们的同村小伙任师傅来和我们道别。 <div><b>【那恰洛峡谷】</b>始于丙中洛的秋那桶,向上游延伸至西藏界,处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滇藏边界无人区。由于山体雄浑,人烟稀少,此段峡谷显得异常幽深神秘,最大落差达4000米,是整个怒江大峡谷精华中的精华。这里原始森林茂密,瀑布众多,沿途景色十分壮观。远处是雪山,近边是怒江。虽说怒江一年四季清浊不定,却永远奔腾不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8:30 到达“滇藏分界点”</h3> <b>【滇藏分界点】</b>据路标:此地到察瓦龙52公里;到察隅263公里。据碑文:滇藏分界点是茶马古道滇藏马帮的必经点,距(西藏)察瓦龙乡政府驻地54公里,距(云南)丙中洛乡政府驻地32公里。相传,当年藏民通过此道进出滇藏区域做贸易,每次到了这里就得面向着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磕头,口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虔诚地祈祷,无论是谁都会受到梅里雪山众神的护佑,一路平平安安,生意越做越火。丙中洛是第二条滇藏线路“丙察察”的起点,这条进藏线全长270公里,因为路况极差,被称是最难走的进藏线路。过了此地进入西藏界,柏油路变成了土路,车速基本都在40以下。 <b>【老虎嘴】</b>是G219丙察察线上最有特色的著名路段。悬崖上有块冲向路面的形似老虎嘴的岩石,正虎视眈眈地望着悬崖边下的怒江水。这逼真的形象令人称奇叫绝…… <b>【鸡爪骨隧道】</b>是“丙察察”进藏线中唯一的隧道,全长844米。说是隧道,其实是一个长洞,仅把岩体内部掏空,无任何支撑。隧道里没有灯光照明和荧光标识,狭窄幽暗,全靠车灯扫视前方,两车相遇很难通过。 <b>【松塔村】</b>是茶马古道和滇藏新通道从云南省怒江进藏的第一村,是西藏东南门户第一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约10:00抵达“V字峡谷”观景台</h3> <b>【V字峡谷】</b>也称V形河谷,位于察隅县察瓦龙乡扎恩村地界。此处的江面宽度约200-300米,平均深度约20米,自然形成山势险峻、绝壁峭岩、层叠有致,谷深水急,回声响彻的V字型锐角大拐弯。作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峡谷,其绝大多数峡谷地段,都非常符合V字峡谷的定义,但这里的一段好像更为典型。观景台上视野开阔,景色壮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0:44 过“大流沙”</h3> <b>【大流沙】</b>位于梅里雪山西面的怒江边,此地处热干性河谷,岩石风化严重,风吹来常年有碎石流沙犹如瀑布从70度斜坡滚落怒江,久之形成了整体落差高达200-300米的巨大滑坡,风化亮白的碎沙石与黑色的背景山脉形成鲜明的反差,看上去十分壮观。当地人把这段路称为“死亡区”,曾有不少车辆在此被砸。相传,大流沙是梅里雪山的唾液,为驱赶一心想吞食梅里雪山心脏而成妖的毒蟒蛇,它急中生智往毒蟒蛇嘴里吐沙石将其撑死。如今,形似心脏的悬崖峭壁和河对面山上黑色的蟒蛇印依然清晰可见。作为一种常年的地质灾害,也是穿越丙察察的必经景点之一,为减少伤害,现已建起了厚厚的护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丁唯真《过察瓦龙大流沙》</b><br>滇藏多狂野,流沙肆意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风呼滚石,岩壁坠空尘。<br>岂敢开声过,安求断壁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帮蹄印邈,峡谷险关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过察瓦龙仙人掌林》</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丁唯真</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群山眺远雄,高峡隐葱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野开仙境,迎阳抗劲风。<br>生机芒刺聚,精气绿洲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素裹冰心客,清坚傲碧穹。</h3> <b>【仙人掌林】</b>到达察瓦龙前,路边有“仙人掌林”停车观景区,这里的仙人掌和树一样高,漫山遍野,蔚为壮观。这里是怒江流域、横断山脉、 三江并流区域,见不到植被葱郁、山清水秀的风光,却是一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封闭的河谷中形成局部小气候,高温、低湿,干热,被称作“干热河谷”。如果要在中国境内寻觅野生的仙人掌,除了新疆或内蒙古的沙漠戈壁,还有这横断山区的怒江河谷。仙人掌的果子可以当水果吃,也可以酿酒。其片状茎节不仅可做牲畜饲料,而且其汁液可作清洁水质的净化剂。这里每年结出的仙人掌果有数百吨之多,是不可多得的保健美食资源,但受到交通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形成商品销往外地,当地人只能用仙人果来喂猪。仙人掌在明朝末年才作为围篱植物被引入我国,之后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中生长,花期6-12月。 12:00 抵达察瓦龙,入住“察隅2196666大酒店” <b>【察瓦龙】</b>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下辖乡,地处察隅县东南部,梅里雪山脚下,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境内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6740米)是藏区八大神山之首,被誉为“雪山之神”,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和大量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前来,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梅里雪山转经路,自然、人文风情甚为壮观。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险象环生的路途,一个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神秘境地,一个让人惊恐万分却快感倍生的领地,一个雪山之下漫山遍野都是仙人掌的斑斓神奇的处所,一个尚要经由中国最为艰险的道路方能达到的察瓦龙乡,藏语意为“炎热的峡谷”。这一段是丙察察第一个地貌单元<b>“热干风区”</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午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拉“弦子”</h3> <b>【弦子】</b>是藏族的传统乐器,在藏语里读作“碧汪”,一般用牛皮和马尾制作,在康巴地区已经流行了1000多年。形状像二胡、京胡,只是共鸣箱稍大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晚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