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一建军节——再讲南疆线铁道兵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八·一建军节,我仿佛又听到嘹亮的军号声,想起了我的连队,我的家。他是凝聚铁道兵老战友感情和力量的节日,是咱铁道兵战友怀旧的节日。也是我们纪念的节日。因为那铁色般的军旅生活,因为那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培养了我们这些当年的“铁兵”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 ▼人老了爱回忆,爱说当年南疆线过往的人和事儿,1976年12月,我从高中毕业后到额敏县红旗公社、五一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半年后我被分配到额敏县玛拉斯水库工作,记得那是每个人记工分。干一天记十分,每天我们自己做饭吃,每周日回我哥哥家待上一天吃一些好吃的。在玛拉斯水库工地上工作得心应手,正准备施展才华,好好的干一番,谁知,才刚刚时隔大半年,我十九岁那年,征兵刚一开始,我和当时所有的适龄青年一样,怀着一颗激荡的心,毅然应征入伍。在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后,我被批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一员,铁六师30团新五连四排,新兵训练结束后,当年8月底我被分配到南疆铁路新线管理处机务二连,那是铁道兵南疆铁路新线管理处闫祥徳处长。</p><p class="ql-block"> 1979年1月,一声命令,我和赵永军等山东,山西兵抽调到乌铁局哈密分局机务段机车工厂学习,我们当时主要是学习机车修理、焊接、走行部,制动、还有化验、部分,当时带队叫冯梓珊,河北人任命为机务二连副连长。每天根据分工与哈密机车工厂师傅们跟班作业,我的师傅是位女同志,教我制动,教我电焊,记得学习了大概七八个月,我们就学成归来。随着新建铁路线的不断延伸,我们机务二连搬到了一个叫做和静二配厂,后来叫和静毛房厂’的旁边,住的是搭在铁路边上路基下、小溪边的帐篷,吃的是地窖里的菜,喝的是山上流下来的雪水,后来吃井水,在这里我们开始了机车维护修理,刚开始我还在修理排,临修班、负责制动、还有电焊,大概干了半年多,我就干材料去了,在这里连队首长给了我极大的关怀和教育培养,特别是我的老班长言传身教,无微不至。在机务二连干过材料员,当过临修班班长,对那时的工作生活记忆犹新,对一起工作的战友感情颇深。铁道兵虽然现在军中序列没有了,不存在了,但对于我们这些曾经当过铁道兵的人来说,鲜红的“八一”军旗永远在心中飘扬,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兵歌永远在耳边回响,当年的战友情永远终身难忘,铁道兵辉煌战绩,卓越的贡献,在共和国历史上永放光茫..…</p> <p class="ql-block"> ▼ 故事一</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1978年一个夏天,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们30团二营新五连四排,在排长秦永年带领下负责铁尔漫至巴伦台之间的线路边坡平整、修理,按班分配任务,每天超前完成任务,在来回的路上,我们举着红旗,扛着工具,雄纠纠、气昴昴地行走在和静钢铁厂与我们营房的大路上,虽然一个个蓬头垢面、疲惫不堪地集合回到住地。和钢铁厂中间有一条宽大的河流,河岸边是一片民房、楼房沙滩旁边有一片小树林。大概二十多天任务就完成。我们又被安排到铁尔慢隧道口前,三百米斜坡上粉碎石碴,右边不远处是和静钢铁厂机关办公大楼,每天开展劳动竞赛,搞得战友们灰头土脸的,你追我敢,那是每个班都不敢落后。</p><p class="ql-block"> ▼ 照片左起、第一排:刘增喜、董新胜。第二排:卢新民、李建福、王书英。</p> <p class="ql-block"> ▼ 然而在铁尔慢隧道口前平台上的各种车辆穿行不断,满载工程材料的‘亥’字车辆,工地上、隧道里的风枪声声、炮声阵阵,军营里军号激昂、歌声嘹亮,又把铁尔慢隧道口变成一片火热的工地,沸腾的海洋。出于好奇,我利用午休时间前往筑路现场,那么大马力的推土机,那么庞大的机械群,如果没有当铁道兵的生涯,是难以见到的。筑路工地马达轰鸣,尘土飞扬。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位放牧的蒙古族老乡,他对我说:‘哎!当奔的(他把兵念奔)你们铁道奔太厉害啦!铁路嘛一天一个样、一天一个样子嘛!’是的,在南疆铁路建设中正如那位蒙古族老乡所说,厉害的铁道兵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里每天随时都有危险,我亲眼目睹过因铁尔慢隧道里发生事故,战友们不顾疲劳,不顾生命危险,连续奋战,拼命抢救战友的过程。机械用不上,他们就用肩扛用手扒,手磨破了,顾不得去包扎,雨水汗水湿透了衣服,顾不得换,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个冷馒头,累了打个盹,起来继续救人……”这就是铁道兵战士的形象,这就是铁道兵的精神风范。时隔四十多年,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挥之不去,抹之不掉。</p><p class="ql-block"> 下图左起陈永胜、卢新民</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二 </p><p class="ql-block"> 说起救人,还想说说我亲身经历的一件救人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78年8月底我们被调到鱼尔沟新管处机务二连,我被安排到机务三连存车线去学习机车相关的知识,附近有乘务连、还有机务三连的家属区,我们住在平房里,好几排房子靠在河边上,每天上课,有时领我们去火车头作业场地实习学习,四十多年了,每每想起伤人的场景,我都会不寒而栗,由于铁路的特殊性,火车压人的悲惨事故时有发生,命丧于无情的车轮之下,那是一个旭日初升的冬日的上午,也就是我们刚去机务三连不久,一次刚好我们在机车上学修制动系统故障,另一道机车头边门前有位施工部队战士挑着两水桶,对着司机室喊,老兵麻烦给点热水,对面热心的司机麻利的操作给了水,不一会挑水的新兵喊到,老兵水好了……谢谢⋯也就在这个时候机车也开始后退了,挑水的战士穿越钢轨可能被道丁挂了一下,只听见嘭的一声,战士摔倒了,我们刚好看到,急忙从机头上跳下,我们跑去时道心还留着一条腿,血液宁固了腿在动、人和水桶在道心外面,当时腿还冒着人体温的热气,不知谁通知调度室,很多战友分别把人和腿送往附近的五师医院,后来听说飞机送往内地大医院了…就是这次让人「毛骨悚然」。至今不知姓氏名谁,施工部队的老战友您还过的好吗?如今回忆起当时救人的那些情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啊!【79年元月份我们抽调去哈密机务段机车工厂学习】</p><p class="ql-block"> 照片左起:李正林、卢新民、王国强。</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三 </p><p class="ql-block">我还是讲讲我们机务二连的指导员黄号亮,指导员对战士和蔼可亲,有着南方人聪明能干的性格,而他最大的爱好是吃狗肉。当时,在人们物质生活还不太富裕时期,我们几个勤杂班的战士为了弥补对食肉的渴望,也不知道谁出的点子,把空帐篷里放点骨头,当作诱饵,引诱地方老乡的狗进入了帐篷,然后哥几个一起吊狗、灌水、剥皮、清洗狗肉,烧水炖肉扑鼻而来的香味引来了晚上查房的指导员,大家想完了,闯祸了,只见指导员看了看热气腾腾的房间,再看看已经煮熟的狗肉,说了句:“这狗肉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不给我汇报?明天勤杂班到连部作检查。”大家都害怕了,有人说指导员我们错了,干脆把狗肉倒了吧。指导员大声说,怎么能把这么好的狗肉倒了,并嘱咐说,以后查房最后一个就是勤杂班了……那情景让我们至今也难忘记。</p><p class="ql-block"> ▼ 照片左起:</p><p class="ql-block">第一排:武光进、赵大举、田圣泉 </p><p class="ql-block">第二排:闫汴荣、吴 忠</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卢新民、时其刚、侯龙计</p> <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中总有值得怀念的往事,1979年,机务二连抽调几十人,在副连长冯梓珊的带领下,前往乌铁局哈密机车工厂学习,我们住在附近的帐篷里,我重点学习电焊与修理,那时候冯连长严格管理,认真负责,大概半年后回到和静的连队,成为连队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英雄的铁道兵部队,我们共同收获的那些励志成长的故事,已成为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结下的兄弟般的战斗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更加牢不可破,而且历尽沧桑,久经考验,在人生的旅程中扬弃必须扬弃的诚然可贵,继续应当继承的更让人心存感激和受到钦佩。</p><p class="ql-block"> ▼ 左起:冯梓珊【机务二连连长】李双柱</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组照片是山西战友与马原兵到河北看望老连长冯梓珊。谢谢双柱战友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故事四</p><p class="ql-block"> 2016年庆八一建军节聚会时机务三连李发华、邹新疆战友对我说:“其实当年在南疆新线铁路开蒸汽机车挺辛苦的。车上温度特别高,到了夏天好像坐在火炉里。司炉加煤的时候,炉膛里的火焰直往出冒,煤灰不时地扑在人脸上,有一种灼烧的感觉,从鱼尔沟到胜利桥一个来回下来,驾驶室里的人都灰头土脸的。最苦最累的就要数火车司机了,那时候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细心地照料着自己的蒸汽机车,伴着轰隆隆的响声,在高温的驾驶室里挥洒着汗水,同蒸汽火车一路前行……现在回忆起来我一点也不后悔,我为此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蒸汽驾驶室里烟熏火燎,圆头灯、黑烟囱、大煤兜,这是蒸汽机车留给战友们的印象。我们从当兵那一天起火车“呜呜……”的鸣笛声、车轮的“哐啷哐啷”声,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的“火车进行曲”。时过境迁,蒸汽机时代已经过去久远,蒸汽机车也早已成为“传说”。如同战友们不能消失的记忆一样,说起蒸汽机车,机务二连马原兵、马维新、机务一连高承璋、崔爱国记忆犹新。一次史登啸机车包乘组,(外号叫石头)副司机马原兵、马维新,司炉付云万驾驶1524机车行使奎先隧道时发生故障,导致整个火车头内烟雾弥漫,机头排出的烟雾侵入司机室,机车被迫停在隧道中,据说在浓烟中被困了很长时间,后因救援及时,没有造成伤亡,只是全体机组人员身体感觉不适,马维新笑着继续给我介绍回忆说,“带着梦想,1980年9月从锦州铁路司机学校学习毕业回到机务二连。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火车司机工作环境那么差,那么辛苦”。他的第一趟工作便是做司炉。后来才成为为副司机……蒸汽机车是用煤燃烧后产生的热能驱动的一种火车机车。开蒸汽机车,机车头需要3个人:司机、副司机和司炉,开火车的只能是司机,副司机负责协助司机和烧炉,司炉的工作,就是烧炉。“那时的驾驶室,可以用烟熏火燎来形容。”我们机务二连当时主要跑胜利桥至和静线路,后来库尔勒共120公里的路程,蒸汽机车平均时速为45~50公里,全靠司炉一铲一铲地将煤送进煤膛后产生的动力。一趟车跑下来,需要往煤膛里送4一5吨煤。遇到上坡路和一些较难走的路段,则由烧炉技术更高一筹的副司机来铲煤。“司炉工是个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煤是用水湿润过的,一铲煤大约有5公斤,撒进煤膛里,既要厚薄均匀,又要不压住火苗,所以烧炉时,脑力和体力都要用上,尤其到了上坡路段,平均每秒钟要往煤膛里送一铲煤才能保证动力。“每上完一个班,人就累得散了架,休一个班24小时,便有一半时间躺在床上猛睡,好恢复体力迎战下一个班。”2016年八一前夕我组织主持的乌鲁木齐机务连部分战友庆八一建军节聚会时,说起那段岁月,战友李发华、邹新疆、马维新、崔爱国、周风文“不堪回首”来形容。由于蒸汽机车车头是密封的,只有在司机位置才有两个瞭望窗口,司炉一上车,就要不停地往熊熊燃烧的炉膛里铲煤,车一跑起来,可以说是“煤尘乱舞、狼烟动地”,加上烧炉产生的热量,上一个班下来,“皮肤就像非洲兄弟,只有牙是白的,工作服上面油渍斑驳。</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五</p><p class="ql-block">感人的故事 难忘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25日下午,我邀请了塔城的几位战友一起在乌市北京路芙蓉阁聚歺。回忆畅谈当年在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是崔爱国看见战友孙建华感觉面熟。问他姓啥名谁。孙建华说“他是在新管处乘务连当运转车长”。忽然间崔爱国想起1981年3月中旬的晚上8时左右。当时崔爱国当班的596前进牌蒸汽机车牵引十节货物列车,由魚尔沟向胜利桥方向行使,行至到八一車站已是晚上8点左右,机车加完水,继续运行,进入八一隧道。</p><p class="ql-block">下图:崔爱国</p> <p class="ql-block">由于隧道里潮湿加之部分隧洞里漏水不断,造成轨道结冰。眼看机车就要出隧道口,机车八个主动轮却开始出现打滑,副司机崔爱国打开撒沙阀又和两名四川籍的司炉在两股钢轨上拼命撒沙,以增加机车与轨道的粘着力,由于坡道较大,铁轨上被不断滴下的水又不断的形成冰面,加之牵引货物较重,机车在隧洞运行了四个多小时,列车依然无法冲出隧道,隧洞里由于蒸汽机车冒出的浓烟无法排除,烟雾弥漫整个隧洞,滾滾浓煙不断拥入驾驶室里,煤烟呛鼻,空气几乎为零让人无法呼吸和忍受,司乘人员甚至爬在湿煤中呼吸。沙已用尽,机车仍然原地打滑空转,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云南籍军工严司机下令退回八一车站,隧道口与车站是个弯道,且浓烟弥漫,无法瞭望,机车慢速退行,在即将出隧道的一瞬间。副司机崔爱国在走板上感觉車身发生震动后停下,司机立即呼叫崔爱国和司炉来到机车尾部发现,机车与另外一列正在上水的机车首尾相撞,守车已面目全非,车内炉火四溅,在守车的运转车长孙建华被压在守车底部。当时机务一连副司机崔爱国。顾不上危险。寻找守车里面的车长。突然听到有呻吟声,此时夜晚几乎看不清东西,崔爱国和司炉用撬扛将压在孙建华身上的铁板使出全身的力气撬起,一点一点把车长孙建华拽出来,此时孙建华3根筋骨已被挤断,喘不过气来!这是崔爱国轻轻背起战友,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站内值班室,及时与值班调度取得联系,报告情况,并及时将孙建华送往后方野战医院救治。如今40年了,弹指一挥间,把失联多年救自己的战友找见,激动的不知如何是好!</p> <p class="ql-block"> ▼ 这张照片在库尔勒车站照的!</p> <p class="ql-block"> ▼ 李双柱战友</p> <p class="ql-block">▼ 把我的一枚三等功军功章拿出来晒晒,虽然不是战功,但也证明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做为一名铁道兵战土的经历。虽说存放在书柜里,外孙子经常拿出来…在部队受嘉奖多次,1981年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在和静机务二连材料室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 图片左起:卢新民、孔令成、时其刚、赵永军</p> <p class="ql-block"> ▼ 图片左起:王爱良、卢新民</p> <p class="ql-block"> ▼ 这张照片我在和静机务二连化验室照的!</p> <p class="ql-block">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军营情怀依旧,兵心难改。庆祝八一建军节。心潮起伏,激情澎湃。岁月啊,是一杯醇香的酒,青春啊,似流淌的山泉,静与动都是壮美,都是甘甜。铁道兵,在我们情感与血脉的轨道里,俨然是红色的基因与深情的细胞。当我们青丝变成白发,当我们从青春走向暮年,依然象我们自己铺设的轨道一样,充满活力,充满激情。铁道兵的名字,一辈子在我们的生命里回荡……尽管岁月沧桑,任凭地老天荒!感恩铁道兵,感恩那段火红的岁月对我们的历炼,让我们的生命中能拥有那么一段璀璨与辉煌! 李跃</p> <p class="ql-block"> 没有完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明天就是八·一建军节,仿佛又听到嘹亮的军号响……想起了天山脚下鱼尔沟、巴伦台、和静的军营…如今,虽然铁道兵不在了,但对于我们这些曾经当过铁道兵的人来说,鲜红的“八一”军旗永远在心中飘扬,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兵歌永远在耳边回响,当年的战友情永远终身难忘。回忆起青春岁月,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今生无怨无悔。经历了南疆线铁路建设最艰苦的磨砺,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任何艰难困苦都不会屈服。</p> <p class="ql-block"> ▼ 这是我亲身经历,回忆起那段终生难忘的艰苦岁月的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卢新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元月塔城额敏人武部入伍,铁道兵六师89330部队2营新5连、同年9月调入89112部队南疆新建铁路管理处机务二连,(铁五师89205部队)退役后调入铁路系统长期从事党务工作,【曾经任材料员,政工主任干事、路风主任监察、党委办公室主任,列检所党总支书记,段修工会主席】2018年元月30号退休。我的作品在各种新媒体发表多篇,其中巜铁道兵奇缘》被收录在(白浪情.扬州文化荟萃)一书,由香港四季出版社发行,分别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铁建博物馆收藏,铁道兵博物馆永久馆藏。大家可关注和链接我的美篇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