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蜕变,教梦启航——重庆八中上海骨干教师培训班 1组小组讨论心得

舟歌

<p class="ql-block">  2023 年 7 月 27 日下午 17:45,重庆八中上海骨干教师培训班 1组学员就近期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大家表示,这次培训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双新”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习新课程、新教材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两江育才中学 ●钱泽仪】</p><p class="ql-block">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挑战我们课堂,专家讲座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从基于问题解决,引起认知冲突的角度,按照适切性、思想性、趣味性、多样性原则,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注入活力。</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教学中,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原理结论的发现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问题的典型性、层次性、多样性、规范性,注重活动设计,让学生实践感悟,提高素养,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注重评价的不同形式与功能,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与整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享受教育的快乐。</p><p class="ql-block">【两江育才中学 ●何静】</p><p class="ql-block"> 面临教育教学改革和日新月异的学生,上海专家的引领,八中名师的启迪,让我彷徨内心日渐坚定沉静:我们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善待学生,给学生一个安全的教育,管理好教育教学</p><p class="ql-block"> 压力,寻找自身工作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固树立三个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教材意识。</p><p class="ql-block"> 理解他人、有效沟通、有效影响,提升情商,通过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课程适应学生,组织好学习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打造“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通过听评课,提高专业素养,增进自我的职业幸福感,提升学生的学习愉悦感。</p><p class="ql-block">【重庆市为明学校 ●冉启兵】</p><p class="ql-block">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天的学习,特别是李政涛教授的讲座,让我对新课标、新高考、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在双新之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从教到学的转变势在必行,否则我们教师那张旧船票已经登不上新时代的客船。我的体会新时期的好课堂应有“三有”、“五度”的特点。“三有”:即必须有趣、有料、有用;五度即要有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效度、探究学习的深度、落实堂清的力度,德智融合的温度。</p><p class="ql-block">【重庆市为明学校 ●樊明】</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听了沈子兴院长的课,对评课有所感悟,我认为评课应该有22个要素:1、学生主体2、老师主导3、预设与生成4、教学设计5、教学实施6、教学目标的确定及达成7、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8、学习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培养9、课堂主线的确定10、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1、教师语言艺术12、尊重学生独特感受13、写字教学14、板书15、教师投入度16、课堂处处是教育,教育无痕17、课即是人,人即是课18、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19、老师的亲和力20、师生融合度21、是否作秀。一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无突破和创新来衡量;二是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衡量;三是要通过教师能否体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来衡量;四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来衡量。</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陈航】</p><p class="ql-block"> 7.27李政涛教授的讲座中谈到了好课在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准——深,即深度学习。深到思维、深到情感、深到美,引发了我的思考:在智能时代,在ChatGPT对人脑带来具大挑战、使人脑偷懒的时代,我们的课堂如何应对,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我们的课堂更需要充满思维的含量,即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的发生,深度学习是智能时代课堂学习的必然与必需。我们应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方法选择等方向设计课堂,帮助学生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深度参与学习过程,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蕴育深层情感,体验学科、科学、人文、社会之美,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让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孩子们,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智能时代。</p><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郭黎】</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天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核心素养,即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结构化的(跨)领域知识和技能,(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总结的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学习方式是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是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不断结新形成基础。学生要能在(跨)学科任务情境中提出和形成问题,能发现、收集和利用信息权衡不同方案,能产生新想法或能发现新途径来解决错综复杂问题。</p><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彭家龙】</p><p class="ql-block"> 7月26日,我们分别听了郑朝晖校长的《“双新”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沈子兴院长的《以听评课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两堂风格各异的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郑校长用他文科老师精彩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让我们认识和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明白不同的学生需要什么。让我更震撼和反思的是“当下教育最对不起孩子的事就是不让睡和不准玩”,让我明白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儿童成长规律上。</p><p class="ql-block"> 沈院长用他的理科思维、数据统计,清晰地给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然后又从“双新”推进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分析出新时代要落实新课标理念就需要老师们树立三个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教材意识,最后带领我们认识听评课的价值,并清晰具体提出了听评课的基本方法:看、听、想。让我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个清晰的认知和方向。送给我们的一句话“成功之道在于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让我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 总之,今天两堂专家讲座非常精彩,均是一线专家的思考和总结,也让我对教育对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和学生有了新的要求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陈国祥】</p><p class="ql-block"> 其一,交流与沉淀。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事关青少年身心成长,封闭意味着固化与僵化,必然攻守转换,日趋落后;交流才能碰撞并开阔视野,触发理念更新迭代,大步迈进。所以,基础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要持续定期走出去,跟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体验分享、经验交流与思想碰撞。但是,交流只是手段,沉淀才是目的。没有触及教育理念与思想的沉淀、提炼,任何培训交流只能是走马观花,最多也只能算是对现有教育经验的小修小补,是经不起时光岁月的稀释与冲刷的,最终往往风平浪静之后涛声依旧。</p><p class="ql-block"> 其二,仰视与平视。仰视源于敬畏,个体在人类5000年文明面前极其渺小,敬畏与信奉古今中外基础教育的智慧与成就,这是决定基础教育前行的深度与广度的前提和源源动力。但是,一味仰视并不总是基础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近代工业文明之前人类四大文明圈并行发展、平等往来,成就了各自的文明高度和人类的总体美好。这对于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借鉴与启示意义宏富。换言之,平视才能完整找到并用好能制服智体的那把钥匙。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教育智慧背后都有一个让多数人忽视的根本指向和依归,那就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乃至自救的需要。言必称西方正是今天中国基础教育该努力挣脱的西方中心论枷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召唤中国式基础教育。解决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钥匙,一定只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智慧里,只存在于新中国建国以来波澜壮阔的教育实践中,只存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一步一个台阶的立意上。</p><p class="ql-block"> 其三,模仿与创新。模仿和超越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野心的模仿者必然是以超越为标的,其结果必然是内卷。致命的是模仿天然具有滞后性,所以超越始终只能是在路上,内卷最后自然几近令人窒息。解脱之道,就在于注重教育的原创性。唯有创新可以驱动基础教育健康浑厚地高歌猛进。期待教育原创性成为重庆八中教育集团每个学年令所有教育工作者神往和肃然起敬的年度大奖。</p><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王舟】</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关于听评课的主题讲座让我印象深刻。作为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听课和评课对于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通过聆听同行的授课,不仅能够了解不同教学风格和方法,还能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 评课更是帮助我不断成长的有效方式。在评课中,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其他教师对我的建议和意见,也能够学习到他们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和改进。这种互相倾听与分享的氛围,让我们更加开放地接受批评,并勇于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 此外,通过听课和参与评课,我也认识到教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者。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变化,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听课和评课是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与同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我将继续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为学生的未来贡献更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刘钊】</p><p class="ql-block"> 在第一天的学习中,杨向东教授有关素养导向的高中课程标准解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尤其是经历了从旧教材旧课标旧高考到全新模式整个过程的高中老师来说,对课标的解读是下了功夫,也有所心得的,但再次聆听课标制定者以高屋建瓴的视野,从标准制定的最底层逻辑层层抽丝剥茧,仍然有新得。从自我的“心得”到讲座学习过后的“新得”,收获何在?</p><p class="ql-block"> 一、对教育本质观和育人价值的反省。今时今日,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日益更新,如果单纯只是培养从课堂和学校取得固定知识的未来人,那么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是落后和死板的。在未来我们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跨领域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高情商沟通能力和高效能沟通的人才。现今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育人价值正是建立在培养多种能力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上的。因此,这就从根本上需要转变教学思维和对课标的理解,从学科知识转向学科文化,从学科文化升华到学习能力,在学习能力中探寻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因此,素养是一种能力。什么能力?是五育并进的能力,是综合所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分数量化之余在领域内真正创造创新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在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方式。杨向东教授在这里特别谈到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尤其是举的几个例子发人深思。对我个人的启发和影响很大。萌发了对课堂设计的几个新奇想法,希望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有所落实。</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王强】</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聆听了几位教育界专家的报告,第一感受是眼前一亮,心头一惊,眼亮于上海的教育界专家所提供的前沿的理念、国际的视野、精彩的讲述和深刻的思考,心惊于上海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上海的教育改革和实施所达到高度和深度,是令我吃惊的!第二感受是内心激动,思维触动,几位教育专家、大学学者以极具个人特色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教育的哲学、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如同送给了我们一个精心准备的礼物,令我内心激动,而他们站在前沿,站在高处,向我们讲述国际国内正在发生着什么,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准备干什么,他们准备怎么干,这个描述过程,给了我许多思维的撼动,想法的启蒙,也让我内心的火苗,得到了唤醒。</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陈莹】</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次培训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双新”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习新课程、新教材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其次,培训中的教学实践和案例分享使我们深刻领悟到学生主体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双新”背景下,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p><p class="ql-block"> 此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是我在培训中受益匪浅的内容。传统的考试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双新”背景下的改革鼓励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项目制作、实践报告等,更能准确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魏朝兵】</p><p class="ql-block"> 今天学习了李政涛教授的讲座。内容非常丰富,听完了我受益匪浅,其中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如何评价一节好课:实。扎实: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底要扎实,课前备课要扎实,年青老师详案备课,包括自己课堂语言,提问方式和学生可能出现的预设问题……充实: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该充实,学生上完课要根据课型的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课堂不能只看表面的轻松,设计大量的学生活动,学生看起来参与度很高,结束后却收获不大。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该首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有效接受方式,本节课上完后,学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今天李政涛教授的讲座,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以后的备课应该尽量向一节优秀的好课靠拢!力争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范兴波】</p><p class="ql-block"> 杨向东教授有关素养导向的高中课程标准解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课标制定者以高屋建瓴的视野,从标准制定的最底层逻辑层层抽丝剥茧,让新课标不再是雾里看花,个人所得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对教育本质观和育人价值的反省。今时今日,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日益更新,如果单纯只是培养从课堂和学校取得固定知识的未来人,那么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是落后和死板的。在未来我们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跨领域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高情商沟通能力和高效能沟通的人才。现今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育人价值正是建立在培养多种能力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上的。因此,这就从根本上需要转变教学思维和对课标的理解,从学科知识转向学科文化,从学科文化升华到学习能力,在学习能力中探寻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因此,素养是一种能力。什么能力?是五育并进的能力,是综合所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分数量化之余在领域内真正创造创新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在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方式。杨向东教授在这里特别谈到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尤其是举的几个例子发人深思。对我个人的启发和影响很大。萌发了对课堂设计的几个新奇想法,希望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有所落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记】 </p><p class="ql-block"> 在“双新”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引入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人才提供了契机,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改革更是教育教学的着力方向。</p><p class="ql-block"> 首先,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推行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迅速演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面对未来挑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双新”背景下的改革,高中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前沿科技与实践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p><p class="ql-block"> 其次,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而“双新”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管理方面,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评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双新”背景下,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教学方案,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p><p class="ql-block"> 对于考试评价,教育教学改革强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双新”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鼓励采用更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展示、实践成果和综合能力测试,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双新”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是与时代发展趋势相契合的必要之举。通过新课程、新教材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改革,高中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为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意识到学习之路永无止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我们愿意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大家表示,希望能将所学所得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影响更多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展翅飞翔。</p><p class="ql-block"> 最后,感谢这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导师们的悉心指导和辛勤付出。愿我们在未来的教育教学道路上继续前行,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理想之花绽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统筹:陈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整理:王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编辑:王舟</p>

学生

学习

教育

素养

教学

课堂

能力

双新

评课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