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8日,行程中的最后压轴就是四川乐山大佛……</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b>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b>。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十</b>年。</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b style="color: rgb(237, 35, 8);">5A</b>级旅游景区,是世界<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b>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乐山位于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海通禅师</b>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p><p class="ql-block">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修建,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海通和尚</b>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章仇兼琼</b>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韦皋</b>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b style="color: rgb(237, 35, 8);">90</b>年时间才完工。</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建造于唐代的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谜。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b>。</p><p class="ql-block"> 1989年,历时两年多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正式启动。其间,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的时候,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4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现存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b>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p><p class="ql-block">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p><p class="ql-block"> 大佛顶上共有<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螺髻1051</b>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p><p class="ql-block">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b>”。由此可知,内侧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p> <p class="ql-block">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藏脏洞</b>。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毁了。</p> <p class="ql-block"> 沿大佛<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b>。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仰之弥高</b>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曲古栈道</b>。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是一尊<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弥勒佛</b>。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下太平</b>”,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未来佛</b>,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p> <p class="ql-block">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丽丽打先锋,先到售票中心购票,并了解学生、老人、医生、军人等优惠情况……</p> <p class="ql-block"> 买好票后,徒步两公里就可以到达凌云寺乐山大佛观景点,大家一致同意,边走边看沿途风景……</p> <p class="ql-block">路上打卡点真多……</p> <p class="ql-block">走过古色古香的小街……</p> <p class="ql-block"> 一下子走到了这条临江的林荫大道上(它就是凌云大道),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这条最具禅意的是凌云大道。这里位于乐山大佛景区,被绿树掩映,清静幽然,道路一旁更是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六度节点,在此徒步,是一场心灵与精神的放松。</p> <p class="ql-block"> 一起结缘乐山大佛凌云大道吧!</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可以购票坐船观乐山大佛……</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所在处就是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 看江水颜色及走向,这才理解乐山大佛出现治水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江上游船……</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就和青衣江三江交汇……</p> <p class="ql-block">头顶“乐”,能不悦?……</p> <p class="ql-block">“乐”从心头来……</p> <p class="ql-block">“乐”在心胸宽广,拥抱一切……</p> <p class="ql-block">“乐”在给予“乐”……</p> <p class="ql-block">莲花座上坐一坐,积德行善……</p> <p class="ql-block">问佛……</p> <p class="ql-block">检票点验票……</p> <p class="ql-block">与“佛”结缘……</p><p class="ql-block"> 最先看到的是石壁上苏东坡所书的一个“佛”字。</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即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1997年以前,眉山是隶属于乐山的一个县,苏东坡也可以说是乐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p> <p class="ql-block"> 感谢领队为我们请了解说员。分发接收器,方便听到讲解员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跟着领队为我们请的讲解员,一路朝凌云寺方向向上爬……</p> <p class="ql-block"> 我们边爬边听从耳麦传来解说员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回头是岸,一句大实话啊!看着三江交汇,回头是岸,就是与佛结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解说员讲得真好,我们时不时给她鼓掌……</p> <p class="ql-block"> 不过此处她让我们不要拍照,怕带来霉运……</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是很赞同她的说法。寺内牌匾上有记录:“相传,白虎和青龙受佛法感召,皈依佛门,化为石龙、玉虎,共为佛之护法神。”既是佛之护法神,又哪里会有什么厄运之说?!再说,就算凶龙饿虎,只要有前面弥勒大佛在,它们还能逞什么凶?且不论佛陀有云“四大皆空”!所以,只管拍照就好,不用理会那些无稽之谈。哈哈。</p> <p class="ql-block"> 山崖之上有一窟,上题“兜率宫”三字,兜率是梵语音译,意为“知足”、“喜足”,兜率宫是弥勒住处。因此,窟内雕有弥勒佛一尊,雕像保存还算完好。难怪这尊大佛好喜庆……</p> <p class="ql-block"> 很快我们就到了乐山大佛的山门。山门上悬挂郭沫若书写的“乐山大佛”匾额,两旁对联为“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过了山门,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凌云寺…</p> <p class="ql-block"> 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初,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将乐山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解说员为我们详细介绍大佛如何历经90年三代人雕刻而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讲解结束,余下时间自由活动。我们先看大佛的上半身“佛头”,下半身“佛脚”还得排长队,沿凌云栈道下去大佛脚下……</p> <p class="ql-block">一佛即一山,一山即一佛……</p> <p class="ql-block">从大佛处往江方向远眺……</p> <p class="ql-block"> 海师洞位于大佛头部左后方的凌云山顶,相传为海通居住过的地方。海师洞洞深约10米,洞额刻“海师洞”三字,为清乾隆时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洞内原有海通塑像,后毁。我探头看了看,想象当年海通和尚坐镇指挥大佛雕刻工作的情景和他在此吃斋念佛,为天下人做善事积善德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排队虽苦,但想想当年多少人为此付出的一切,排个队算什么,把它当我们在修炼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开始排队,等待下到佛脚处……</p> <p class="ql-block">耐心排队看佛脚……</p> <p class="ql-block"> 是的,每走一步,旁边的牌匾都会有佛语等我们去领悟……</p> <p class="ql-block"> 一步一步挪,我们把排队看佛当成是一种考验耐心的修行路上……</p> <p class="ql-block">终于进入大佛旁凌云栈道内部……</p> <p class="ql-block"> 往外看到的三江如今“和平共处”……大佛护佑,风调雨顺,一派祥和……</p> <p class="ql-block"> 终于接近大佛的凌云栈道上,一步一步往下,偶尔可以休息一下……</p> <p class="ql-block">偶见休息间,可坐可卧……</p> <p class="ql-block"> 突然一抬头,大佛就在我们头上,仰头几乎看不到顶……好大的一尊大佛啊!太阳正好在它头顶上,透过阳光,它,乐山大佛如同一位守护神,静静地屹立在江畔,气势恢弘、神态庄严,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庄严的面容和丰满的身躯,仿佛能感受到它无尽的智慧和慈悲。</p> <p class="ql-block">这是拍得最好的一张……</p> <p class="ql-block">想临时抱佛脚都不行啊!</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佛的脚趾下方,尽享大佛赐予的“福祉”……</p> <p class="ql-block">佛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坐在邮轮观大佛……大佛的左边就是凌云栈道,右边就是就是直通大佛头顶的九曲栈道……一山一佛……</p> <p class="ql-block">开始往外撤……</p> <p class="ql-block">撤回的路上都是上坡路……</p> <p class="ql-block">偶尔会有个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偶尔有个通风口……</p> <p class="ql-block">回来路上可以看到文人墨客留下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8日,我们徒步乐山大佛凌云大道到凌云寺,看到了乐山大佛的气势与大度,内心再次被大佛传递的佛缘震撼到……感恩一切的一切……最终我们所有人在佛的保佑下,安全回到家……最终13天的甘南川西行圆满结束。缘起缘落,一切随缘……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美篇中部分照片与视频来自同行驴友,美篇中关于乐山大佛的信息介绍解读及配乐均来自网络。在此一并感谢。欢迎您关注阅读转发此前行程美篇。</p><p class="ql-block">附行程:</p><p class="ql-block">【旅游岛户】2023年暑假行摄甘南+九寨沟+色达+峨眉山13天12晚深度游</p><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6-28日</p><p class="ql-block">【活动间程】</p><p class="ql-block">7月16日(星期天) 各地一兰州集结(一整天)</p><p class="ql-block">17日 兰州一夏河一拉卜楞寺一郎木寺镇</p><p class="ql-block">18日 郎木寺一扎尕那一日游—迭部</p><p class="ql-block">19日 迭部—花湖—若尔盖大草原—九寨沟</p><p class="ql-block">20日 九寨沟一日游—九寨沟</p><p class="ql-block">21日 九寨沟—黄龙景区—川主寺</p><p class="ql-block">22日 川主寺—红原大草原—月亮湾—阿坝县</p><p class="ql-block">23日 阿坝—莲宝叶则—班玛县</p><p class="ql-block">24日 班玛县一五明佛学院—天葬台—色达</p><p class="ql-block">25日 色达—古尔沟—理县/毕棚沟</p><p class="ql-block">26日 理县—甘堡藏寨—熊猫基地—成都—夜市(自理)</p><p class="ql-block">27日 峨眉山全天--住峨眉山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8日 乐山大佛--成都送机/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乐山位于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大佛的正前面是岷江,微风吹来,让人神清气爽。岷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碧玉 ;岷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面镜子,把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都倒映出来了,太阳光照到水面上,水面依旧是风平浪静的、纹丝不动的,阳光又反射到大佛的身上,大佛就像披着一件闪闪发光的袈裟。</p><p class="ql-block"> 近看大佛,只见大佛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它的眼睛慈祥地凝视着远方,好像在乞求上天保佑好人一生平安。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三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b>"的称誉。</p><p class="ql-block"> 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p><p class="ql-block"> 大佛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大佛头顶的装饰都是用<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头</span>雕成的,而它的耳朵,鼻子这些就是由<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木头</b>雕刻而成的。大佛的胸部有一个封闭的石门,据一些专家研究表示,这个座石门里有很多废铁,砖头等等,可能是当时修建工人所遗留下来的工具。而且传闻在之前的时候是有一个大佛阁的。但事后遭毁灭,宋朝时就修建,又遭了毁灭,于是不知踪迹了。沿着大佛左侧的一个楼梯,就可以达到大佛的底部,从下往上仰望,你就会发现这座大佛要向远处眺望,显得更加之大,大佛的右侧也有一条楼梯,通过这条楼梯就可以达到大佛的头部,正所谓左上右下。</p><p class="ql-block">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修建,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按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势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巴蜀多奇才,文章奎秀数不胜数。唐之李白,宋之三苏,当代之巴金、郭老,均各领风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彩之俊逸得知山水之奇丽乎?过往的文人墨客也无不赞叹乐山如诗如画的山水,都曾留下了赞美的诗章。苏东坡在《送张嘉州》一诗中写道:“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长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陆游有“江山壮丽诗无敌”之句。宋代邵博更有精辟之论:“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郭老在1907年离开沙湾返回嘉定府中学堂的途中,也曾写下《夜泊嘉州》一诗:“乘风剪浪下嘉州,暮鼓声声出雉楼。隐约云旗峨岭暗,浮沉玉影沫江流。两三渔火疑星落,千百帆樯戴月收。借此扁舟宜载酒,明朝当作凌云游。”张爱萍将军在1982年游览乐山时曾题写一联描写乐山山水:“三江汇流入大海,九峰争秀志凌云”,足见乐山山水之胜。</p><p class="ql-block"> 凌云山,旧名青衣山,早在隋唐时代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和佛教胜地。山并不高,最高峰也不过平地拔起140米。但峰峦错落,林木葱茏,9个山峰如盛开的花朵,又像婷婷玉立的妙龄女郎,在朝霞映照下,显得艳丽多姿,光彩照人。山前就是创建于唐代几经兴废的著名佛寺凌云寺,雄殿危楼,气势宏伟,真乃凌云之上,超越尘世,佛之境地。山门左边,依崖凿成一尊大肚罗汉,身高九尺。二手抚膝,笑容可掬,袒腹上脐深约三寸,善男信女们经常摩挲它祈求福泽。其造型依五代梁朝高僧布袋和尚。身旁有三副对联,其一曰“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诙谐中饱含哲理,恬淡中深藏玄机。</p><p class="ql-block">乌尤山与凌云寺毗邻,两山隔一水,一座吊桥把两山合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区。站立山巅俯视三江,水色不一,空阔廖远,看大江东去,胸中陡起万丈豪情。而耸立在灵宝峰上的那座唐塔,则像一把利剑直指蓝天,像是在护卫栖鸾峰下的大佛。</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乐山大佛就凿刻在凌云寺前不远的山崖上。佛之大虽是意料之中,猛然看到大佛时还是被震撼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坐像背靠山崖,面临三江,慈眉善目,沉静安详,双手抚膝,正襟危坐,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佛像高71米,比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最高的大佛高出三倍,比炮火毁后的阿富汗巴史安大立佛还要高出18米,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凭栏看佛,大佛头顶与山齐平,头高14.7米,面宽10米。头顶上每一个螺髻都可以放入一张大圆桌。耳朵长7米,耳孔里可以钻进两个人。沿悬崖边上的陡直栈道,随人潮踉跄前行,下到大佛的脚边。大佛脚背宽达8.5米,上面可以围坐100多人。有人在抱佛脚,有人三叩九拜在大佛脚下,但大佛阅尽人间沧桑,惯听潮起潮落,无论这些如蝼蚁一般渺小的人类在这儿如何折腾,依然不为所动,抑或有所启示,恐怕也只能在心中念一声阿弥陀佛,回头是岸!而粗俗的人们却仍不知乡关何处,彼岸到底在何处。从正面仰望大佛,除了惊叹还是惊叹。20世纪中叶,著名诗人戈壁舟曾写下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的诗句。看着这个庞然大物,鬼斧神工,内心充满对神力的顶礼膜拜,对自然的敬畏。佛是一座山,一点不假,在它面前,你感叹的是人的渺小,岁月的短暂,又感叹人的力量、智慧和胆略,还有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永恒与腐朽的抗争。游走在佛殿里,那些精湛的雕像,禅寂的色彩,蕴藏了内敛而灵逸的佛文化。</p><p class="ql-block"> 立佛、卧佛、坐佛,穹顶圆身的印度佛殿,宫殿样式的中国佛殿,尖顶方身的泰国佛殿,沉浸在氤氲的烟雨中与缥缈的香火里,和着山水风月、诗词书画、戏曲评弹,禅机仙气……寺院仿佛永远都是这样,就连屋顶的青瓦都澄澈明朗。微翘的檐角,孤傲地眺望远方,不是将谁等待,亦不是为谁送别。宋乾道九年(1173),陆游摄理嘉州政事,写了《谒凌云大像》:</p><p class="ql-block">出郭寻幽一笑新,</p><p class="ql-block">径呼艇子截烟津。</p><p class="ql-block">不辞疾步登重阁,</p><p class="ql-block">聊欲今生识伟人。</p><p class="ql-block">泉镜正涵螺髻绿,</p><p class="ql-block">浪花不犯宝趺尘。</p><p class="ql-block">始知神力无穷尽,</p><p class="ql-block">丈六黄金果小身。</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排水系统</b>,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沟和洞穴</b>,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