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好友们,有一件的事使我非常愤怒,我的文章《难忘那火红的年代》被无耻之徒姚海平盗用了,还公开在武安政协组编的《人民的力量》中发表了,我的作品竟然写上他的名字,尽管他一再道歉,我也选择原谅,但他还找种种借口推脱,甚至胡搅蛮缠把过错推给别人,这使我无法接受,虽然一篇文章不值得一提,但这是一句对不起就能使人心里平衡的事吗?我写的一切都是亲眼目睹,对当年流血流汗以及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要有敬畏心,不能胡编乱造。最可气的是去年我在他的美篇里发现了我的文章,为此事我特意提醒过他,姚也答应我修改,回复原作者姓名,但文章在政协发表了他根本没有修改,不知道不为过,但我已经说明原委他仍然一错再错,一意孤行,这能说提供稿件人没给他说清楚吗?我亲自告诉过他,他不但不修改反而明知故犯,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欺骗!!!这叫什么?抄袭?剽窃?我说不好,请好友们评论!!!</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他用顺口溜给我轻飘飘的道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是姚海平写给武安政协的道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武安政协魏自强给我的回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下面是我的原手稿:</b></p> <p class="ql-block"><b> 难忘那火红的年代 </b></p><p class="ql-block"><b> ——车谷修水库 </b></p><p class="ql-block"><b>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光转瞬即逝。提起车谷当年修建水库,那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乃是千年小村庄最美好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武安县政府响应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审时度势,决定在活水乡口上村和管陶乡车谷村修建水库,解决武安干旱缺水问题。1969年11月2日水库工程正式动工,1973年11月15日完成大坝主体工程,1974年8月1日全面竣工。原名武安县东风水库,于1975年改名车谷水库(朝阳湖)。</b></p><p class="ql-block"><b> 多少年过去,现在再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1969年11月2日,参加开工典礼当日,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数以万计,民工的口号声和阵阵掌声响成一片,舞台上指挥长洪亮的动员声和舞台下民工的宣誓声,遥相呼应,此时指挥长宣布东风水库动工开始。</b></p><p class="ql-block"><b> (武安县40多个公社,以公社设连,以八区片设营,上设总指挥部)。 </b></p><p class="ql-block"><b> 在热火朝天的施工中,他们采取全面军事化管理,上下班步伐整齐,口号响亮,那有节奏的哨子声,不知道的还以为真的是部队在训练呢!工地上来往穿梭的拉排子车的队伍,几乎都是小跑步。叮叮当当抡锤钎子砸石头声,还有那工人们手拿铁锹上下飞舞像做广播操似的筛沙子动作引人注目,每到傍晚的轰隆、轰隆的炸石放炮声震撼大地…… 。 </b></p><p class="ql-block"><b> 当时施工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挖大坝地基非常困难,全是很坚硬的石渣,只能靠人工双手打眼放炮来推进施工进度。施工用的沙子水泥全靠人拉肩抬,但他们大干苦干的精神非常鼓舞人心,尤其突出的是那些年轻姑娘们,一点也不逊色于男子汉,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被誉为有名的铁娘子军。为了雨季前抢工程进度,他们不论严寒酷暑三班倒昼夜不停,下午的一顿饭大部分就在工地吃,尤其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寒风嗖嗖,饭刚盛碗里就快凉透了,但他们放下碗筷就顶着寒风继续干活。每天夜里零点还能听到他们的整齐步伐的上下班声。</b></p><p class="ql-block"><b> 在此期间先后有8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p><p class="ql-block"><b> 参加施工的队伍中,除武安县本地民工外还有来自上海、北京、天津等各大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也加入修水库的行列。你可别小看他们来之大城市,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农村人差,尤其他(她)们的那一身劳动布服装非常吸人眼球,他(她)们抽时间还帮我村编排文艺节目呢。 </b></p><p class="ql-block"><b> 紧张的劳动之余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每周三放一次电影,每周五精彩的文艺演出。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表彰大会后,黑水沟口一次打铁花,各个连队各显其能。随着音乐响起,师傅们把提前已经熔化好的铁水舀起来,用一块长板敲击,顿时铁花四溅,观看的人们惊叹不已。铁花漂浮在空中,像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犹如一团团、一簇簇绽开的花朵争相开放,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漂亮极了。</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水库的兴建,当地人的生活环境悄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平静的村子一下子就似如小城镇一般热闹。工人们的到来给车谷村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也给山里人带来很大活力。因此也吸引邻村不少漂亮的姑娘们对此产生了美好的憧憬,尤其是上川(指列江公社)的靓女们首选嫁娶的目的地车谷村。据说还有为看中一个小伙子两个姑娘抓阄决定谁嫁的有趣事呢,这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b></p><p class="ql-block"><b> 在两、三年间除上川姑娘外,还有从邻村娶进美女。靳二燕一天就娶回两个漂亮的儿媳妇,把公婆高兴的合不拢嘴,全村人都羡慕的伸出大拇指,这是在村上有史以来少见的大喜事。那些年从上下邻村促成很多美好姻缘。大概有五十多对帅男靓女们喜结连理。尤其二队十几位青年小伙和上川美女喜结良缘。</b></p><p class="ql-block"><b> 车谷水库的建成,座落在车谷这块土地上,雄伟壮观的大坝又给车谷村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塑造了无形的文化遗产。在武安境内扩大了知名度,在河北地图上点缀了车谷形象,在中央水利部出现了可圈可点的地名,这张名片是无法用经济价值衡量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 水库的建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是实惠,调剂洪峰再不受无情的洪水袭扰。方便了水田灌溉,扩大了农田水利建设。消力池旁边还建了一座水力发电站,服务于民并提升了新农村建设速度。车谷村在管陶川第一个告别煤油灯的历史。村前盖起了座座新房,新建了一所学校,现有大片的葡萄园和苹果园……。</b></p><p class="ql-block"><b> 站在大坝上放眼看去,太行山脉巍峨雄伟,群峰叠嶂,小小的村落依偎在山脚下,宽阔的公路从村前穿过,来往多趟的公交车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弯曲的武左公路在山腰崎岖盘绕,犹如一条长龙缠绕在太行山中,山脚下深蓝色的水在水库中碧波荡漾着,被风吹起了层层涟漪,与湛蓝的天空遥相映衬着天水一色。水库、小村庄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里也蕴涵着多少人们的艰辛和汗水。</b></p><p class="ql-block"><b> 寥寥数语,难以言尽对那个火红年代的美好回忆……</b></p><p class="ql-block"><b>注:(近几年国家按当时修水库所占土地面积给予适当补偿款)</b></p><p class="ql-block"><b> 陈育亮 陈玉恒整理</b></p> 难忘那火红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