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瓦片房曾经是老成都的主流建筑。</span>记忆中,直到解放前夕,成都大街上的铺面、小巷深处的院坝,一大片一大片全是瓦片房。有些达官贵人的公馆,外面是砖砌的大门,进得里面,还是瓦片房为主。</p><p class="ql-block"> 瓦片房是老百姓的口头语,建筑学名称应该是“川西民居”,或称“穿斗式房屋”,是四川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这种房屋就地取材,以杉木、竹、泥为主,很少用到砖石,而施工也极便捷。</p> <p class="ql-block"> 首先将柱、枋、梁等木头部件纵横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房屋的骨架。纵向为穿,横向为斗,这种连接方式就叫穿斗,也叫穿逗(见上图)。</p><p class="ql-block"> 屋架完成了,在瓦椽上覆盖上小青瓦,形状为两面坡,这就是屋顶。</p><p class="ql-block"> 在由柱、枋形成的木格中编竹篾笆,抹黄泥和石灰,这叫竹编夹泥墙。</p><p class="ql-block"> 房屋的柱、梁、枋等一般刷黑色或深棕色油漆,与白色泥墙构成了一个个方格。这可以说是川西民居最显眼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读高中时,我家住西门外,所居房屋年久失修。一日,因中梁断裂,突然倒塌,所幸家人撤离迅速,没有人受伤。房主是一资深木匠,他深感内疚,很快召来了一大帮徒弟,连夜赶工,仅用了一天时间,就重新立起了屋架,盖上了小青瓦。</p><p class="ql-block"> 我目睹了施工的全过程,对这种房屋的修建便捷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倒塌的房屋立起来了,剩下的就是墙壁了。而用竹篾条编墙壁只需眼见之功,一看即会。于是,编墙壁这个任务就落到我这个高中生身上。我一堵墙一堵墙地编,一堵墙一堵墙地糊上黄泥,整个暑假都在当泥水匠。</p> <p class="ql-block"> 房屋修建如此便捷,用材如此因陋就简,所提供的居住条件就可以想象了。下面就来说说它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首先说屋顶。除了很讲究的人家,一般是没有天花板的,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屋瓦。为了采光,不少人家还在屋瓦中夹几匹玻璃瓦,称为亮瓦。</p><p class="ql-block"> 瓦片之间是有缝隙的,夏天可以透气,但如果是冬天,北风可以直接刮进屋子里来。</p><p class="ql-block"> 由于瓦片之间没有用石灰之类的粘合剂,所以很容易松动,漏雨就成了家常便饭,“大雨大漏,小雨小漏”,用大小盆子接雨,一屋子叮叮咚咚,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漏雨还催生了一个捡瓦行当。雨后大街上,常有人肩扛梯子和竹竿,边走边喊“捡瓦!捡瓦!”,若你家漏雨,就可请他。他进得屋来,抬头一望,问:“哪里漏?”你指哪里,他便用竹竿戳哪里的瓦片,让瓦片移动一下,衔接起来。如果漏雨严重,他就要搭梯子上房,重新排列衔接瓦片。</p><p class="ql-block"> 其次,说墙壁。竹编夹泥墙<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成都话来话来说,确实有点“枵”(xir1,读斜儿,意为孬),厚度</span>绝对不会超过两寸,若用手一捶,就要颤动不止。而隔音隔热的效果更差,完全不能与砖墙和土墙相比。这种墙壁很吸水,经常都是湿润的,小孩子用手指就可以抠出一个洞来。更经不起雨淋水泡,在墙面下部,许多房屋就不敢再用这种竹编夹泥墙,而代之以木板,称为裙板,但厚度也只有一两公分,完全起不到隔音隔热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略略检索了一下。有不少文章赞扬川西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工艺简单,施工方便”,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有人说川西民居“与环境十分协调”,“造型秀雅灵动”,这也可以接受。但有的文章居然把漏风又漏雨的小青瓦屋顶说成“透气性良好,冬天保暖,夏天防暑”,“有利房屋内外气流交换”,这就有点叫人哭笑不得了。有人还把既不隔音又不保暖的竹编夹泥墙夸奖为“既透气又吸潮”,这就是溢美之词了。凡是传统的就不加分析地一味说好,这也好,那也好,这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抱有这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是不可能进步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说说穿斗式楼房。由于木材高度的限制,穿斗式楼房一般只有两层。大街上的铺面两层楼的尤其多,上面住人,下面做生意。为了扩大下面的空间,就只得压缩上面的空间,下面很敞亮,上面的高度就非常有限了。</p><p class="ql-block"> 住这种楼房其实很遭罪。我曾经在一所学校教书,住的就是这种楼房,下面是教室,上面当宿舍,下高上矮,比例严重失调。人站在楼上的屋子里,离瓦很近,伸手可及,夏天屋瓦晒烫,屋子里就像火烤。而木地板又有很宽的缝隙,可以瞄见下面上课的学生。冬天,北风从瓦缝和地板缝中上下同时灌入,人就冷得瑟瑟发抖。后来学校安了竹篾编的顶棚,我和妻子动手在竹篾顶棚上糊了一层纸,又把地板上的缝隙用细木条填塞住,这才好一点。穿斗式房屋最怕的是火灾,五家住户,五个蜂窝煤炉在木地板上紧挨木拦杆一字排开,居然多年没有发生火灾,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就是这样的生活条件,结婚、生子,我居然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抚今思昔,其中况味又是岂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呢?</p> <p class="ql-block"> 而今的成都,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凌空,鳞次栉比,人们的居所夏有空调,冬有地暖,居住面积和居住条件都今非昔比。千百年来一直为成都人遮风挡雨的穿斗式房屋,我们用戏谑口吻呼之为瓦片房的建筑,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再无存在的价值,逐渐消逝殆尽。那么,我写下这些文字,也许有一点点纪念意义罢。</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三年七月</p> <p class="ql-block">附记:读了梁同学的留言,引起了思考。川西乃天府之国,富饶之地,经济发达,周围大山中也不乏建筑材料,四川人又非常吃苦耐劳,而传统民居却如此简陋,甚至广大农村竟然以茅草屋居多。这恐怕只有留待社会学家来解读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