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成立,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文物藏品21余万件。 一、战国铸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千克左右。1933年寿县楚王墓出土。大铜鼎的鼎口平沿刻有铭文12字,内容: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楚大鼎是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大鼎。也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圆鼎。楚大鼎制作造型非常雄伟壮观,被誉为楚国重器。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第19号。<br> 二、春秋吴王光鉴,高37.7厘米,口径60厘米。重28.6千克。1955年寿县蔡侯墓出土。这件铜鉴沿口对置两个兽头作器耳,腹部纹饰纤细繁褥,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既端庄又秀丽。这件铜鉴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内壁有8列,52字铭文。此鉴是吴王阖闾为其女儿叔姬嫁给蔡候所作的陪嫁器物。吴王光鉴是目前出土同器类之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也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冰箱。<br><br> 三、战国鄂君启金节,1957年寿县出土,一共有五件,其中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车节和舟节各一件,其余3件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鄂君的封地在今湖北鄂城一带。长31厘米,宽7厘米。金节我国最早的免税通关凭证,其器型迄今为止仅此一见,更显珍贵异常。鄂君启金节工艺采用的“金银错”技术,工艺极难仿制。<div><br></div> 四、宋金扣玛瑙碗,高5.9厘米 口径13.2厘米 底径7.5厘米。1972年来安县出土。金扣玛瑙碗保存非常完好,表面抛光细致,通体光素无纹,利用玛瑙的自然纹理及柔和的光泽,口沿包镶金边,金玉巧妙的结合,交相呼应,互为衬托,更显得富贵典雅,是一件难得的珍品。<br> 五、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高27厘米,壶底径8.5厘米,壶口径3.5厘米,温碗底径8.5厘米,口径17.1厘米。温壶是宋代盛酒和温酒用具,由注子和注碗组成。注子为小口,直颈,颈下肩上饰一周覆莲瓣纹,斜折肩,六棱形腹,前置上扬的细流,与壶口齐平。后置带式曲柄,高圈足。套盖,盖顶蹲一狮,昂首翘尾,富于装饰趣味。注子表面施青白釉,釉色光润明亮,有冰裂纹。注碗为一朵仰开的莲花,共计七瓣,在相邻两个莲瓣接合处饰如意纹。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釉色晶莹、造型典雅,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也代表了北宋时期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br><br> 六、元代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高9.5厘米,直径14.5厘米。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当时他的名气就海外皆知。他的传世作品被后人一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张成传世作品非常稀少,剔犀器目前却仅有两件。“剔犀”是指在漆胎上髹两种或三种颜色相间的漆层,每色均髹一定的厚度。由于各色漆层相间,雕刻处便露出不同的色层。经过磨光,即为成品。此盒漆层厚约百道,深刻近底,斜面显露红黑线条。刀法圆润,刚劲有力。此盒漆质坚密,光泽可鉴,令人赏心悦目。<br><br> 七、春秋龙虎纹四环铜鼓座,高29厘米,直径80厘米,重约100千克。龙虎纹四环铜鼓座造型是集龙虎为一身,显示出此鼓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属于贵族物品。此器造型奇特,口沿作虎首和龙盘绕一周。虎竖耳,怒目圆睁,张口作吼啸状。龙独角上翘。器身满饰蟠虺纹。外壁饰四个衔环铺首,并铸有铭文两周,形象生动。上周约98字,下周约52字。因锈蚀严重,难以辨认通读。龙虎纹四环铜鼓座造型巨大,在同类文物之中是非常的罕见。<br><br> 八、西周云纹铜五柱器,器上竖五柱,等高,间距亦相同。方座中空,四壁微鼓,委角。 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方座四壁,均饰双钩云纹。此种器形,不见于诸家著录,用途待考。整个器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五个并列矗立的圆柱,铸在好似屋脊的短柱基上,柱高16.5厘米,长短粗细相同,距离互等。下部是空腹方座。方座纵横21.5×20厘米,四角抹圆,四壁微鼓,四壁和柱基都饰双勾云纹,纹饰光洁无锈蚀。整个器物通高31厘米,重5.25公斤。这件形制奇异、纹饰神秘、别具一格的器具,为其它地方所未见,成为全国“独一无二”。西周的无线路由器!<br><br> 九、汉代彩绘云气纹朱雀攫蛇漆豆,通高20.5厘米,豆盘长20厘米,宽14厘米。汉代漆豆造型新颖,豆盘呈腰圆形,盘外壁以黑漆为底色,饰一周红色云气纹。 托盘下为一只振翅飞翔的朱雀,雀首仰起,目视前方,喙内衔一颗椭圆形珠丸,凤鸟衔珠寓意吉祥。雀身以红、黑两色漆装饰,麟、羽刻画都极为劲道。雀爪攫蛇,蛇曲身盘蜷,巧妙的将其成为漆豆的底座。<br><br> 十、南宋葵花式金盏,高5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4.4厘米。金盏为敞口,浅腹,矮圈足,外撇。整体器型似是一朵绽放的秋葵花,由六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的边缘均镌刻着连续的花卉纹一周。金盏的圈足焊接于盏底,边缘錾刻一圈二方连续的线纹。1952年安徽省休宁县朱晞颜墓出土。从上看去,花中有花,秋葵花瓣又像是围绕着梅花而旋转,真是花团锦簇,富丽堂皇,美不胜收,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