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精神浩气长存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山水田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3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用胸膛堵住机枪,为战友冲锋开辟通道的黄继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1952年10月19日夜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零号阵地有美军的集团火力点,要攻上山头必须首先打掉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连续派出3批爆破组,但爆破手都在冲击途中伤亡了。如不能迅速消灭这个火力点,将贻误整个战机。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任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令他带领2名战士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黄继光带领战友冲了上去,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2名战士1名牺牲,1名负重伤,黄继光也多处负伤,他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匍匐前行,美军火力点内的机枪向志愿军冲锋部队疯狂扫射,他没有弹药,便忍着重伤剧痛,艰难地爬到地堡射孔,毅然跃身而起,张开双臂,向火力点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美军正在扫射的枪口,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冲锋扫清了道路而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烈火焚烧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高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潜伏,他所在排潜伏在高地东麓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蒿草丛中,10月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电视纪录片《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解说词是这样解说的:这是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中的一支普通的钢枪。它的枪托已被烧成了炭黑色,但枪身却依然完整。而这巴掌大小的军衣残片,曾经紧贴过烈士最后的心跳。烈火虽然吞噬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却在中国军史上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名字:邱少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的“冰雕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1950年冬,朝鲜半岛长津湖畔。到处是白雪皑皑,气温更是出奇的冷,零下40摄氏度。一支美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搜索前进。突然,指挥官大喊一声:“Hold(停)!”随后,他取出望远镜,眼前的情景令他大惑不解:对面有一排排的志愿军战士举着枪,握着手榴弹,但他们居然没有开火。几个胆大的美军爬上志愿军阵地,才发现整连129个志愿军官兵被冻成了冰雕,枪口却冲着敌人来的方向,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势……,美军想把他手里的枪拿走,却怎么也拿不下来,不得不掰断了三根手指头……,后来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向毛泽东报告战况,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面对这样的敌人,美军指挥官不由得向“冰雕连”敬了一个军礼!美军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志愿军第二个“冰雕连”,他们这次遇到的,是会动的“冰人”。只听冲锋号一响,无数志愿军官兵从雪下面冒了出来,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冲杀声震天。很多战士冲锋时才发现,腿已冻得坏死了,但他们顾不了这么多,剩一条腿的就跳着往前冲,没腿的就往前爬。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狼狈逃窜。志愿军第9兵团的官兵在长津湖地区埋伏了整整6天6夜,穿着单薄的衣裳、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趴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一动不动,一直不敢合眼。没人敢睡,因为一旦睡着了,第二天就再也叫不醒了。冰雕连长津湖战役中,一个名叫宋阿毛的烈士写下这样的遗书:“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长津湖幸存者周全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人民日报”刊发的《“向祖国报到!”这个军礼,泪目!》文章,介绍了周全弟的故事——“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一营二连战士周全弟,向祖国报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场上,英雄的志愿军将士顽强拼搏,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中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被炮弹炸断双腿而坚持不下火线,最后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孙占元,有为抢救落入冰窟的朝鲜少年而牺牲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有和战友一道打退敌人40余次进攻的胡修道,有用身体做炮架、以自己的生命打开新兴里战斗胜利之路的孔庆三,有冲进浓烟滚滚的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的马玉祥,有冒着生命危险挽救无数伤员生命的“神医”孙凤钜,有重返部队、攻守兼备的英雄营长曹玉海,有被美军飞机投弹炸死的毛泽东长子毛岸英,有用身体导电接通电话线的牛保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在“空中拼刺刀”击落数架敌机,而且率队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奇迹的王海,有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蒋庆泉,手持步话机向指挥部喊话“为了胜利,向我开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胜利向我开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甚至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他们的英雄业绩,熔铸了志愿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锻造的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一个令美军闻风丧胆的声音,这就是志愿军冲锋号,美军称之为魔号,抗美援朝时期联合国军兼远东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对志愿军的冲锋号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它是铜制乐器,能发出刺耳的声音,在战场上它仿佛是非洲女巫,吹出魔笛之音,只要它响起,中国军人便不要命的扑向我军,我军总被打的如潮水般溃退”。志愿军冲锋号可以凝聚战斗力,能激发出战士们极其高昂的士气,往往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时也可以击垮敌人心理上最后一道防线,给予敌人精神上重大打击。当美军听到到冲锋号时,他们仿佛听到了地狱恶魔在向他们召唤,恐惧的情绪导致精神上早已崩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录了松骨峰一役,讴歌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让世人再一次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军人坚韧不屈的强大军魂,斯大林得知后也不禁感动洒泪,而敌人则为之痛苦大怒,却也无奈屈服于中国军人强大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这篇文章被收录在教科书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