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临摹是中国书法传承的基本方式,从历史经验来看,临摹也是书家走进传统书法宝库的唯一有效途径,历代书家都对临摹进行了实践和总结,历代优秀书家无不是临摹的受益者。中国书法的临摹是心手交映,眼观达心,手摹达意,在心追手摹中完成书法一个重要的阶段——继承融会。这个阶段在书法艺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于贯穿一个书家的整个艺术历程。对传统的理解会对书家的艺术深度和高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临,不仅仅用眼、手,还要用心。在浓、淡、干、湿的墨,苍、润、枯、涩的线营造的艺术空间里感悟动静、虚实所传达的中国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和审美观照。清代沈宗赛《芥舟学画编》说:“盖古人见法处,用意处,及极用意而若不经意处,都于临摹时,一一得之干腕下。”这虽是说的绘画,书法亦然。范斌重临汉碑十种,是一个书法家对书法来时路的一次真诚回眸,以虔敬的心面对经典,体悟汉风浩荡、大汉精神。感受书法线条营造出的或古拙,或浑穆,或舒展,或张扬的艺术空间。以全身心投入的去梦回千年,关照未来,从而在当代语境下营造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宇。面对前人的艺术实践汲取养分而不盲从,用自己的心追手摹,生命感受,让这以传承千年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生机盎然,魅力无限。“通会之际”,人文精神自立。范斌临汉碑十种,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个“有要求”的艺术家在心追手摹过程中更深层次体悟、展示汉风、汉韵,展示书法经典的生命活力、生命魅力。范斌临汉碑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借助临与古人对话、从而理性反思艺术最根本的“点”,让灵魂最深处的“光”在作品中迸发动人心弦的力量。黄宾虹“笔法要旨”称:“笔法传自古人,练习在于自己。名画大家,天资既高,学力尤厚,品识胸次,迥异凡庸。萃集众长,始能法备气至,尽善尽美。”我不能说范斌先生的书写已经“尽善尽美”但从他的临汉碑十种和平时作品书写中,我读到了“自在”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刘建钢</p> <p class="ql-block"> 碑阳68x34cmx30</p> <p class="ql-block"> 碑阴68Ⅹ34cmx18</p> <p class="ql-block"> 鲜于璜碑简介</p><p class="ql-block">《鲜于璜碑》,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立于延熹八年 (165)。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全碑包括碑座与碑身二部分。碑座为长方覆斗形,长 1.2米,宽0.73米,高0.25米。座上有长方形榫槽。碑身为圭形,上锐下方,高2.42米,宽0.81~0.83米,厚0.12米。碑首阳面中部为“凸”字形碑额,阳文篆书碑名。碑额两侧刻青龙、白虎额下为一直径11.3厘米的圆穿碑首阴面刻朱雀。这种以“四神”图象作为碑额装饰的现象,在汉碑中较罕见。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