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3/7/13</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新疆马兰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天,我们走进马兰基地。这不是马兰花开的季节,我遗憾没有看到马兰花,但其圣洁的精神早已洒满心田。</p> <p class="ql-block"> 马兰基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中国上世纪60年代核试验基地的研究中心之一,有较多军事遗迹,是“两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第二批经典名录。</p> <p class="ql-block"> 马兰红山军博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乃仁克尔乡境内,是二十世纪我国“两弹”(原子弹和氢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和部队三线指挥中心及后勤基地。</p> <p class="ql-block">和硕县地处新疆中部,北倚天山,南濒博斯腾湖,是进出巴州和南疆的门户,交通便利。1959年,马兰部队进驻和硕县,开始了大规模的国防建设,马兰成为我国重要的核试验指挥中心和研究基地,诞生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p> <p class="ql-block">作为我国“两弹一星”诞生地之一,从这里走出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功臣、功勋院士程开甲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吕敏、杨裕生、钱绍钧、乔登江、陈达、邱爱慈、林俊德、刘国治和29位将军,组建起了中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留下诸多国防将领和核科学家工作与生活的足迹,原基地司令部大楼、政治部大楼、将军住宅楼、警卫连营房、部队电影院、基地第三招待所等重要的居所和工作场馆军事遗迹至今仍保持了原主体风貌,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时代纪念意义、政治纪念意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不可多得的近代军事文化旅游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兰花雕像群</p><p class="ql-block">马兰花雕像群由六朵巨大的花瓣组成,象征着“马兰魂”,雕像群最高处达27.64米。27代表从1959年基地初建到1987年逐步撤出,经历了27年多的时间,64代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时间。马兰亲历和见证了国之重器的历史辉煌和觉醒,60多年来,基地官兵以苦为荣,艰苦创业,成功地进行了多次不同方式、不同型号、不同当量的核武器试验,建起了中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抉择,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再现核工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上世纪50年代,在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科技人员打破西方世界核威胁,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建设中国核试验基地的伟大壮举;第二部分为激情岁月,集中展示核试验基地的建设者们写在天山深处大草原上的不朽传奇,那就是“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第三部分为亲切关怀,展示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核试验事业的关心和寄予新的期望;第四部分为东方巨响,展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场景;第五部分为不忘历史,展示的是部队搬迁后的场景。展览馆内还复原了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工作室场景。馆内展出的实物共100余件,图片资料200余张,并按照1:1的比例制作展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同时,还采用声控技术,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场景进行了展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眠着400余位英烈的马兰烈士陵园,是我们最先来到的地方。在“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基地首任司令张蕴钰、功勋院士程开甲等先辈墓前,我们一一鞠躬。这里还有许多令人感佩的无名英雄。放眼望去,陵园西侧是一排排无名烈士墓碑。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一些早年逝去的同志的墓碑是木质的,木头腐烂后无法辨别碑文。因此人们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马兰,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只知道他曾经在马兰战斗过。后来,英烈墓统一迁到烈士陵园后,这些英雄每个人都有一座无名墓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