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古揽今 – 明清古御道 “广惠桥”

长清文物管理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考证,明清古御道至迟通行于明末,清初顺治年间,这条古御道自北向南渐次联通直隶、山东、豫皖、江浙、闽赣等地,逐渐形成一条我国东部地区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  明清古御道在长清境内沿泰山西侧断裂带延伸,基本与现104国道并行,延绵百华里,因长清地处古齐鲁的分界处,故此道有“齐川通鲁”之美誉。清代宫廷文献和清地方志都有明确的记载,证明此道是清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下巡阅经行的线路。近三百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穿行此地,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史迹,众多的诗词歌赋以及脍炙人口的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  </p><p class="ql-block"> 明清古御道在长清境内依次经过现平安、崮云湖、张夏和万德等街道,沿线有津渡、宫观、寺庙、碑刻等几十处人文和自然景观。史料记载乾隆行宫就有潘村、崮山和灵岩寺三处,著名的驿站有崮山驿、长城驿,桥梁有广惠桥、普济桥、永济桥等,建筑有泰山行宫、真武阁等,其中位于张夏街道靳庄村的真武阁最具代表性,真武阁建于明代,现阁下两壁嵌有多通明代正德年间的碑刻,阁下古御道原有的石板路面光可鉴人,阁上“齐川通鲁”匾额直接证明了此地为古齐鲁分界处,此处为官道、御道无疑。</p><p class="ql-block"> 明清古御道对清代以来中国的南北文化交流、地域融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一条具有高度知名度的文化走廊,深入挖掘御道文化,将会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尝试以图文的形式,向大众介绍沿线的古迹名胜,以期达到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爱乡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大而美、富而强的新长清踔厉奋发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广惠桥</b></p> <p class="ql-block">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炒米店村南明清古御道之上,明代建筑,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原为石板桥面,两侧有石质护栏,现不可见;现桥长约8米,宽5米,拱跨2.05米,地面暴露高度3.20米,东西两侧桥拱中心有龙首浮雕。</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作为村中主要交通通道使用时,桥面被加宽和垫高,东侧宽出约2.5米,痕迹明显。广惠桥两侧地表均为农田,原为南北交通和疏浚东山之水而建,现桥下淤塞严重,基本失去泄洪功能。桥北东侧有明成化十一年(1475)《新建广惠桥记》碑刻一通,基本完好,字迹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龙首浮雕</p> <p class="ql-block">桥栏立柱</p> <p class="ql-block">建桥碑记</p> <p class="ql-block">图\文:马前伟、郭鑫、苗承林、刘太军</p><p class="ql-block">审 稿:常永军</p> <p class="ql-block">区域导航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