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手机通讯事业的日益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戕害了无数个家庭及孩子,笔者曾针对此问题,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建议,希望能有效发挥监管作用,彻底治理这一社会问题。虽有关部门先后落实了实名认证,并要求部分游戏对18周岁以内未成年人实行限时管理制度,但相对其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及距离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差距还是太大了。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现就预防青少年沉迷游戏总结如下: <b>1.通过正规途径,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b>普通百姓可坚持向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提交相关议题议案和反面证据,希望通过代表、委员呼吁唤醒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并将所有涉及国人的游戏加载到同一平台,所有人只能捆绑性注册1个游戏账号,严格制定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监管细则,落实专业后台监管。对于两次以上违反监管细则的游戏或开发商一律下架,永不再用。<br><b>2.明确重点人群,全面推行实名制限时制。</b>将重点人群监管范围从18周岁延伸到26周岁,因为许多大学生也因游戏上瘾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明确设定26周岁以内人员周内每天各类游戏玩耍累积不得超过半小时,周末节假日每天累积不得超过1小时,到时强行驱离,不得登陆。 <b>3.从根本上着手,减少孩子游戏接触频率。</b>任何一款游戏商设计并判定游戏开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让人上瘾,所以他们会通过加载音乐、升级装备、实景模拟、穿插历史、变换服饰、等级排名等各种手段极尽所能让人产生依赖、持续上瘾、无法自拔,不管是成人还是未成人。阻止他们上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彻底切断。若不能彻底切断,就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尽可能的减少孩子和网络游戏接触的可能性、频度和每次接触的时长。<br><b>4.广泛培养兴趣,有效转移孩子注意力。</b>家长应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组织引导孩子参加户外观光旅游、拓展训练、读书、绘画、音乐、体育、骑车、跑步等各类有益活动活动,挖掘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技能,让孩子在提升和展示才华中增强自信,热爱生活,让孩子感受生活中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可以去感受体验。 <b>5.弄清沉迷原因,及时远离虚拟世界。</b>每个孩子迷恋游戏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是因为喜欢刺激和新鲜感;有的是为了释放压力;有的是因为与别人赌气;有的是因为学习生活中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有的则是为了讨好朋友。家长要尽可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真诚交流,鼓励他们说出沉迷游戏的真正原因,然后采取办法、对症施策,帮助孩子成功戒掉游戏瘾。<br><b>6.倾听孩子想法和需求,提供支持、理解和帮助。</b>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沉迷游戏后,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对待孩子,不要抢、摔、砸手机,不要辱骂指责孩子,那样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事情进一步恶化。也不要一遇到问题总是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要试着理解他们追求游戏背后的主要动机。同时,和孩子深度谈心,向孩子解释过度使用网络游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社交能力等,并与孩子一起探讨并制定戒除游戏的策略。<br><b>7.和孩子一起打同款游戏,并用最短时间战胜他。</b>对于一部分孩子,实在暂时无法戒掉网络游戏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试图偷偷学习研究他们正着迷的那几款游戏,然后和他们交流、比赛。如果能在短期内战胜孩子,孩子便会丧失在游戏领域的自信和狂热,觉地没有什么意思,从而自动放弃。<br><b>8.针对半夜里经常偷玩的,要和孩子定规则、讲约定。</b>如果孩子暂时网瘾严重,甚至多次半夜里关了灯,藏在被窝里偷着玩游戏,一定要及时制止,并陪伴谈心,告诉他们这样玩对身心的巨大危害,告诉他如果真地想玩,可以利用周末或星期天大大方方的玩,不必偷偷摸摸。实在不行可以专门请两天假,玩够了再去好好上学。 <div><b>9.加强家庭教育,发挥言传身教作用。</b>作为家长,要千方百计创造积极健康的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持和谐、温馨和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多和孩子交流,关心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进展和身心变化,千万不能一边限制孩子玩游戏,一边自己却玩得不亦乐乎,这样劝导就缺乏足够的威信和份量。<br><b>10.多花时间陪孩子,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b>陪伴是最好的礼物。孩子之所以喜欢虚拟世界,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家长工作忙、应酬多,忽视了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心灵的孤单与寂寞,因此想通过虚拟世界寻求另外的互动、关心和帮助。因此,只要我们家长有时间,就要尽可能的组织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同龄人的集体活动。<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