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遥远的开滦</p> <p class="ql-block"> 遥远的开滦</p><p class="ql-block"> 冯爱国 </p><p class="ql-block"> 52年前的今天——1971年7月26日,当属难忘之日。</p><p class="ql-block"> 好多天前,我们唐山21中高二 . 一班的朱谦松老师就宣布,这天要去开滦唐山矿支援井下高产,与采煤工人一起下井挖煤。 </p><p class="ql-block"> 开滦煤矿的古老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据说,一个偶然机会,发现在开平、滦州一带的地下储有大量煤炭,早在光绪年间的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就委派 “轮船招商局” 总办唐廷枢创办“开平矿务局”,开启了现代工业的先河,也成就了唐山工业摇篮的美誉。不幸23年后八国联军野蛮入侵,开滦煤矿落入英人之手。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又于1941年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公开与英美为敌,很快唐山被日军所占,他们赶走了英国人,开滦煤矿又成了日本人的青睐之物。据老人们说,日本人对开滦的煤炭“钟爱有加” 他们把这些亮晶晶的煤块一车车地装入轮船,运到他们的近海,整船整船地卸到海底储存起来,以待日后随时启用。我们的宝贵财富被日军掠走,真是可惜了!1948年底唐山解放,开滦煤矿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盎然之机。</p><p class="ql-block"> 煤炭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不仅是国计民生之必需,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中还要装上轮船,漂洋过海去支援“亚非拉”。 鉴于开滦的特殊贡献,一度曾流行“学大庆赶开滦”的响亮口号!唐山因有了开滦的存在而享誉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 上学期间就能与开滦扯上关系,而且还要亲自“下井”,与“特别能战斗”的煤矿工人一起挥汗如雨,真让人兴奋,哪里还睡得着觉?辗转反侧5点多就起来啦,窗外大雨如注,根本没有停下的意思,匆匆吃两口冷饽饽算作早餐,披上破旧的塑料雨衣,准备冒雨出发。之所以称 “披” 而非 “穿” 是因这件雨衣实在是破旧不堪,两支袖子早已漏洞百出,勉强地连在肩上,已失去了挡雨的功能,五只纽扣也失落了三只,丧失了“紧身”的功效,好在胳膊不怕雨淋,露在外面接受雨水的冲刷,凉嗖嗖地在炎热的夏季并非难以接受。</p><p class="ql-block"> 街上的雨水已过半尺,不时有细碎的石粒穿过塑料凉鞋的缝隙冲入脚底,“硌脚”的滋味难以忍受,但滂沱雨中,哪里还顾得了这些?只顾在雨中艰难前行。</p><p class="ql-block"> 21中南面不远, 有一座新的建筑 ——”阶级教育展览馆” , 为提高阶级觉悟,朱老师曾带我们去那里“接受教育”。讲解员声情并茂,控诉着万恶的旧社会,讲述着煤矿工人悲惨的生活。旧社会的煤矿是人间地狱,环境恶劣充满危险,矿工的生活苦不堪言,每天的“上下罐”就是必经的鬼门关,资本家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每次上下罐总要多挤进去一些矿工,本来只能装10几人的罐笼硬要塞进去二十几人,被挤断肋骨的事时有发生,据讲解员介绍,一名十几岁的童工被挤进罐笼深处,惨叫一声,便被活活挤死。</p><p class="ql-block"> 轮到我们进罐了,守门的”老板子”哗啦一声用铁插挑开铁帘子,露出里面黑魆魆的沾满煤渣的罐笼,——原来这就是每天把矿工“运”到井下,再把煤炭“搞”到地面的“大罐”。我们小心翼翼地低头钻入罐笼,等待大罐向地下飞落。“下井”的信号刚刚响毕,大罐就以自由落体的速度极速下降,旧社会的大罐挤死人,此时我们不必担心,但也并不轻松,关键是担心大罐门口作为安全屏障的铁帘子尚有很大的缝隙,万一人体挤出罐外,与井壁撕扯,极有可能被飞速上下的罐体撕成碎片。多亏了魏福云同学,早有下井经验,他让我们挤入大罐中间,他自己把身体堵在罐口的边缘,紧挨着铁帘子,处在极其危险的位置,稍有不慎,后果不堪。多亏了魏福云同学的义举,用他宽厚的身体为里面的同学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把危险挡在了罐外,把踏实留给了我们。多年后,每念及此仍心存感激。 </p><p class="ql-block"> 大罐飞速下降,每经过一层巷道,有如飞速行驶的列车与一座繁华的城市擦肩而过,璀璨的灯光一闪即过,在“暗无天日”的井下这样的灯光弥足珍贵,让人惊奇、让人兴奋、也让人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井下真的很神奇,经过近百年的开采,整个矿区已形成十几层的“巷道”,我们劳作的“掌子面”据说是在十三道巷,大罐要在七道巷临时停靠再步行百余米,经过“倒罐”继续下行才能到达。</p><p class="ql-block"> 十三道巷是新挖掘的巷道,离地面最深,地质复杂,危险性也最高。从七道巷到十三道巷,”路途”较短,不多时大罐戛然而止——意味着十三道巷已在脚下。从下罐处到“掌子面”还有好长一段距离,要乘坐一段时间的窄轨小火车才能到达。小火车,又称“小蛤蜊车”,底部是椭圆形的,用一块半米长的木板搭在两边正好形成一个安稳的板凳,两个同学面对面促膝而坐就已塞满整个“车厢”,刚刚坐稳小火车就突然启动,车轮与铁轨野蛮地摩擦,发出刺耳的尖叫,向西南方向奋力驶去!约摸半小时光景到达目的地,由于车速过快,刹车时车厢之间的相互碰撞发出令人恐怖的叮当之声不绝于耳。下车时要格外小心,头顶上是手指粗的电缆,是为小火车输送电源的导线,全程裸露,电压极高,稍有触碰,立马殒命!据说,前些年井下尚有辅助运输的骡子,骡子在站立时有个习惯性动作,就是悠闲地晃动耳朵,不幸的是一匹骡子在晃动时尖尖的耳朵碰到了电缆,可怜了这匹骡子,蓝光一闪,瞬间倒地,强大的电流让这匹勤劳的骡子过早地结束了它的井下生涯。所以我们个个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低头猫腰,尽量远离那条亮晶晶的可怕电缆,就连平时上课喜欢捣乱的“坏”同学,此时也都十分温顺不敢造次。看来,各行各业都有其特殊性各有各的特点都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掌子面带班的老工人是值得信赖的“老板子”,为了安全起见,老板子只把简单的“供料”的活交给我们。所谓“供料”,就是把两米长手腕粗的柳木棍从小蛤蜊车上卸下来,再打成捆搬到掌子面,做巷道支护的材料。这是井下既轻松又安全的活计,可我们干起来仍感笨拙吃力,看得出,老板子对我们的表现颇有不满——这点小活都干不四至,何谈支援高产?我们只得拼命努力,汗流不止。休息时老板子让我们“猫”在黢黑的小洞内一动不动,随时听从调遣,一定要保证安全以免发生“工伤”而影响工人们期盼已久的“安全奖”。我们哪里敢不听,老老实实大气不出。为了省电,老板子还让我们关闭了头顶上的“矿灯”,立马黑暗一片,假如你不懂什么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刻含义,最好来这里坐一坐,立马会让你恍然大悟。黑暗中不时传来沉闷的爆破声,然后就有臭鸡蛋的味道在巷道内弥漫,那是采煤工人在放炮崩煤,每天如此习以为常,而且我们所处的位置相对安全,不必害怕。</p><p class="ql-block"> 井下老板子在黑暗中判断时间的能力极强,那是长期井下劳作练就的本领,非矿工莫属。约摸中午时分开始吃干粮,人在幼稚时的突出表现就是“冒傻气”。所以,我的一句“在哪洗手”的问话,引起一片哄笑,井下的饮水那么珍贵,多喝一口都要思量再三,哪里舍得用来洗手?朴实的采煤工人早已把“饭前洗手”的古训忘得一干二净,只管用沾满煤渣的黑手抻出整张的“果子饼”狼吞虎咽 大块朵颐。</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眨眼就过半个世纪,难得的井下一日体验让人终生难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似乎失去了很多,但也颇有收获,虽然文化课没学多少但校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工、学农、学军,增长了不少额外的见识,可谓失去一扇门,又添一扇窗,老天是公平的,一次次难得的校外活动为我们缺乏阅历的人生增添了不少值得回忆的宝贵经历。</p><p class="ql-block"> 今日突然忆起,感慨颇多!如今,开滦的辉煌或已为遥远的过去,可年岁稍长的唐山人每每提到开滦仍掩饰不住根深蒂固的自豪与优越!</p><p class="ql-block"> 2023.7.26 晨</p> <p class="ql-block">升降“大罐”的天轮</p> <p class="ql-block">深深的巷道</p> <p class="ql-block">成串的“小蛤俐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