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它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三大远征之首!当年的红军指战员背负着民族的光荣和梦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p> 于都渡口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17日从江西于都出发长征后,阻挡在前面的就是国民党的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防守这条封锁线的是“南天王”陈济棠指挥的粤军,共部署四个师另一个独立旅。</p> <p class="ql-block"> 陈济棠与蒋介石有矛盾,在与红军的多年作战中没少吃亏。早在1934年,他就派代表到中央苏区与红军谈判。红军长征前夕,周恩来特派何长工和潘汉年去同陈济棠秘密谈判,双方达成了包括红军向陈的防区借道在内的“五项协议”。陈济棠害怕泄密,允许借道并未向下明确传达,只是向少将以上的军官含糊地下令:“敌不向我袭击不准出击,敌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红军为严格保守突围秘密,也没有向下级传达秘密协议内容,也未将准备通过的道路通知粤军,便采取了强行假道的方式,因而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一度非常激烈。</p><p class="ql-block"> 中革军委决定,以红1军团在左,红3军团在右,由王母渡、韩坊、金鸡、新田段突破粤军防线;红9军团在红1军团后跟进,红8军团在红3军团后跟进,分别掩护左翼和右翼安全;军委第1、第2纵队居中,红5军团殿后。突破粤军防线后,全军向湘南前进。突围时间确定在21日夜至22日晨。</p><p class="ql-block"> 战斗首先在江西安远与信丰间打响,红1师第1团向新田攻击前进,粤军守军一个团认为是“土共”、“游击队”骚扰,以两个营出击,遭到红1团迎头痛击,仓皇逃跑,红1团乘胜追击,进占新田。与此同时,红2师第6团袭占金鸡,红3军团也攻占百室、韩坊、固陂。红军旗开得胜。激战一夜,粤军终于明白自己不是遭受小股游击队的骚扰,而是面对红军主力的大规模行动,遂根据与红军达成的协议,稍加抵抗,主力即全线后撤,向安远、信丰、南康集中。红军部队也遵守协议,对后撤的粤军未作深远追击,主力按照原定计划向信丰东南地域推进。</p><p class="ql-block"> 23日,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继续监视安西、信丰、安远三处之敌,主力转兵西进。红1军团绕过安西,与红3军团并肩疾速西进,直向桃江。</p><p class="ql-block"> 24日,红1军团主力占领铁石口等地,红3军团主力占领大塘埔等地,两军团的前锋部队占领桃江东岸,控制了渡口。当晚,各路红军先头部队渡江,抢占西岸要点,掩护主力过江。红3军团第5师占领江口等地,前锋进至梅岭关、中站;红1军团第2师向广东乌径方向推进,严密屏蔽着渡江通道。</p><p class="ql-block"> 25日,军委第1、第2纵队和其他红军部队从信丰南北全部渡过桃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在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连续战斗中,红军包含民夫在内共计减员3700余人。</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b></h1><p class="ql-block"><br></p> 湖南汝城县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底,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即使事先已与陈济堂达成借道的秘密协议,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付出了减员3700余人的巨大代价。</p><p class="ql-block"> 此时,中央红军西征的战机良好。国民党军尚未完全判明中央红军西征意图;陈济棠将主力全部撤至大庾(大余)、南雄、安远等地转入防御,以防红军进入广东;湘军何键部队仍然分散各地担负“清剿”任务,湘南、湘中只有部分地方保安部队;担负“追剿”任务的蒋介石嫡系薛岳部远在赣江以东的兴国、古龙岗、石城地区,短期内无法赶到湘南、粤北地区。蒋介石接到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迫近湘南的报告后,大为震惊、心急如焚,但迫于各部处于分散状态,一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堵截“追剿”部署,只能急电陈济棠、何键,令其火速出兵,在湘粤两省交界的汝城、仁化、城口间构筑第二道封锁线,坚决堵击红军西进。同时令其他各路国民党军部队,迅速集结开进,参加“围剿”行动。</p><p class="ql-block"> 红军只有快速行动,方能抓住瞬间即逝的战机,抢在国民党军部署调整之前,突出重围,摆脱险境。但是,大搬家式的转移却使得红军步履艰难,一步一顿,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p><p class="ql-block"> 离开中央苏区时,博古、李德等人不仅下令带上了众多非战斗人员,而且将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直属的兵工厂、印刷厂、印钞机、机床、医院的“X”光机等各类笨重机器,乃至于桌椅板凳都进行了包装,雇请了上千名挑夫,加上中央教导师和各单位原有人员,组成了庞大而笨重的运输队伍,肩挑人抬,全部携带上路。这些“坛坛罐罐”,加上各种非战斗人员,构成了一个流动着的“共和国”。非战斗人员占到了红军西进部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行动极其迟缓,有时一天只能走十至十五公里路。</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中央机关,红军一直采取两个军团在左,两个军团在右,军委两个纵队居中,一个军团殿后的甬道式部署行进。红军作战部队不得不把自己由战斗队变成了掩护队,变成了一个轿子,合力抬起中央、政府机关与沉重的辎重行装,机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战斗力遭到极大削弱。时间就在这种缓慢的行进中一点一点地被销蚀了。</p><p class="ql-block"> 11月1日,中革军委令红一军团夺取城口,红3军团夺取汝城,撕开突破口,掩护主力迅速通过。红1军团第2师第6团第1营,于11月2日夜奔袭得手,夺取城口;红3军团部队进到汝城城下后,发现汝城守敌较多,短时间内不易攻取。中革军委遂于11月5日决定,以一部兵力监视汝城之敌,主力兵分三路,以红3、红8军团为右纵队,红1军团第1师和军委两个纵队、第5军团为中纵队,红1军团第2师、红9军团等部为左纵队,从汝城、城口间穿越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p><p class="ql-block"> 11月8日,中央红军全部通过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粤北地区,并继续向宜章方向前进。减员约9700余人。</p>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湖南汝城县官亨村。 在湖南汝城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纪念地留影。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b></h1><p class="ql-block"><br></p>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湖南郴州市宜章县白石渡村。 红军通过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已经对红军西进的路线有所判定,认为红军将“继续向宜章方向逃窜”,遂于11月6日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的名义颁布紧急“堵剿”电令,令陈济棠、何键等部在粤汉铁路位于湘、粤边界湖南境内的郴县至宜章间地区,利用原有的碉堡加强工事,构筑第三道封锁线,堵截红军西进湘西。同时令嫡系薛岳的追剿部队昼夜兼程,由江西、福建赶赴湖南。<br> 地方军阀心怀鬼胎,湘军和粤军都把堵住红军不进入自己的防区作为第一要务,因而所确定的作战方针均为“先堵后剿”,将主力控制在纵深,在力保地盘不失的前提下,再准备利用道路交通方便的条件,从南北两侧向红军部队进行挤压。在部署上,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配置兵力不多。<br> 11月7日,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以万火急电,向中革军委提出了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行动计划,指出:红军进入湘南,湘军何键处于存亡关头,必与蒋介石协同动作对付我们;而粤军疑蒋入粤,目前与蒋介石无南北夹击红军的企图。建议“我应迅速坚决突破宜(章)乐(昌)郴(县)间封锁。三军团本着原计划西进,扫除良田、赤石司,突破宜郴间,相机略取宜章,不得即监视之。一军团同时向西速进,突破宜乐间,略取乐昌。九峰之敌无大企图,可驱逐之”。中革军委接受了彭德怀、杨尚昆的建议。<br> 10日,红5师攻占良田、黄泥坳,逼近郴县,切断郴宜大道。红6师第16团在游击队的引导下,冒着倾盆大雨向宜章疾进。当地群众见红军到来,纷纷出来迎接,三百多名筑路工人主动帮助红军挖坑道、扎梯子,进行攻城准备。城内守军见状,魂飞胆破,半夜弃城逃跑。12日拂晓,城门大开,红军不战夺取了宜章城。在此期间,红1军团以一部北进,连克堡垒百余座,切断郴县至宜章的大路,威逼郴县,使得湘军惊惶不已,急忙收缩固守,从而有力地掩护了主力行动。至此,红军在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上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打开了西进的通道。<br> 11月13日至15日,红军各军团和军委两个纵队全部由宜章、坪石间通过了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br>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减员8600余人。<br> 文昌阁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一张红军借据"故事的发生地.。</p> 1996年暮春的一天,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村民胡运海,正准备砌一个新灶,无意之中从墙洞里挖出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铁盒,里面有一张发黄的借据。大意是:向胡四德(胡运海的爷爷)家借稻谷105担,生猪3头、重量503斤,鸡12只、重量42斤。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叶祖令,1934年。<br> 胡运海挖到红军借据的消息不胫而走,香港收藏商闻讯前来高价购买,胡运海谢绝了,并将此事报告了村干部。村里立即上报县人武部、民政局,同时给中央、省、市民政部门去信。不久,便收到了回音:“据查实,写借据的叶祖令同志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于 1934年12月在长征路上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br> <br> 那么,这张借据又是怎么回事呢?在村里的"一张红军借据"陈列馆.里我们找到时了答案.<br> 1934年11月6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汝城县延寿乡。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当地瑶民急忙赶着鸡鸭牛猪,扛着稻谷,向偏僻无人的山谷逃去。<br> 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红军在宗祠、学校旁自扎草棚,并严令各连队不得在农户家借宿,更不得私拿农户的一钱一物。瑶民开始慢慢地了解了红军部队,东躲西藏的群众也陆续回到瑶寨里。几天来一直关注着红军的大善人胡四德与叶祖令有过短暂接触,得知红军严重缺粮,有的红军战士几天几夜没进食,心里很难受。当天晚上便召来族人,一同商讨如何帮助红军筹集粮食。<br> 第二天下午,在胡四德带领下,从各家各户筹集来的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便送到司务长叶祖令手中。 叶祖令在感激之余,亲手写下了一张借据。<br> 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光荣传统。红军借据被发现后,立即引起了上级党政军领导的高度重视,一致决定如数兑现红军立下的借据,按时价折款,由汝城县人民政府向胡四德的唯一继承人胡运海归还1.5万元人民币。<br> 1997年5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共汝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在官亨村举行隆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汝城借据兑现仪式”。胡运海接过兑现款,感到沉甸甸的,将其中的1万元捐献给村里新建学校。来自省、市、县的领导高度赞扬了延寿人民不怕牺牲、勇抗顽敌的大无畏精神,并向为红军长征作出重大贡献的胡四德伯伯致以崇高的敬意! 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是"一张红军借据"陈列馆. <p class="ql-block">【红色之旅】奔向下一站:湘江战役,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