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p> <p class="ql-block">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p> <p class="ql-block">蒲剧的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英雄史剧中的慷慨热情和悲壮凄楚,以及抒情剧中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它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它的美感与当地地理环境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蒲剧的脸谱是演员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为塑造剧中人物,采取揉脸、抹脸、勾脸方法,在脸上勾勒、绘制出具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蒲剧脸谱受每个人物出身贵贱、社会地位、职业特点影响,以及人物性格、相貌和气质等因素的决定,其构图、选色、造型要遵循“寓褒贬、别善恶、分美丑”的原则,运用虚拟、夸张和象形手法,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加工、精化,逐步完善,形成了本剧种独特而又鲜明的风格,使脸谱成为一种既程式化、形象化,又特性化,集文学、美学、书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具有强烈的美中蕴真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喜爱。</p> <p class="ql-block">近百年来,蒲剧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演员,如杨老六、孙广盛、王存才、景留根等。在他们的表演中,蒲剧的特色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今,一批年轻优秀的演员也脱颖而出,他们中间的优秀代表有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等。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的精湛表演技巧和深刻的艺术内涵,为蒲剧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孙广胜</p> <p class="ql-block">杨老六</p> <p class="ql-block">王存才</p> <p class="ql-block">运城的著名蒲剧演员</p> <p class="ql-block">王秀兰,女,汉族,1932年生,山西朔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王秀兰8岁入西安蒲剧晋风社学艺,工小旦,拜蒲剧著名老艺人原筱亭为师,较完整地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代表剧目与表演技艺,并在唱腔等方面有所改进和创新,20世纪50年代被评选为蒲剧五大名演员之首。自担任运城艺术学校校长后,培养蒲剧接班人一千余人。代表作品有:《柜中缘》《西厢记》《窦娥冤》等。其表演真实自然,刻画人物细腻,唱腔以“情深、字清、透亮、婉转”见长。</p> <p class="ql-block">那蒲剧脸谱要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模:根据自己喜欢的脸型设计脸谱,然后浇筑模具等模具,治好后晾干,修理好模具等待制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胚:将摔好的胶泥用石膏模翻出胚子,放到阴凉处阴干,不要暴晒。晒干后抛光上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绘谱:首先构思拟稿选出画好的脸谱,以工笔画法为主,以上粉,丙烯国,画颜料为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漆:画好谱后,在所需要的颜色上,上期把上好脸谱的漆晾干,抛光上白,等候绘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配饰:将画好的脸谱装饰上他所需髯口和盔头。</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同学的采访记录</p> <p class="ql-block">蒲剧作为晋南地区的主要戏剧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艺术精湛,不仅是中国戏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体现。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蒲剧艺术,我们需要加大对蒲剧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蒲剧,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戏剧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我们要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自觉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使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