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省委“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教育专项调研成果转化,加强海南省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教师专业成长梯队,促进海南省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由海南省教育厅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2021-2023年中学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2023年度研修活动于7月25日正式拉开帷幕,全省中学85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62名省级骨干教师参加了第一阶段的通识集中培训活动。海南师范大学韩尚峰副校长、海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王琰春出席启动仪式。 本次年度研修分别围绕“学科带头人教学主张的凝练表达与教学风格的形成”“骨干教师课程(教学)反思与实践创新”两个主题精心设计师德师风、教育新形势与新理念、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学等研修内容,并邀请上海、重庆、广东、山东、湖南等地相关领域的教育专家、名师名校长为参训学员授课。专家们聚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难点问题以及骨干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瓶颈问题,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讲解,并与参训学员进行了深度交流、探讨,为学员们提供了一场精神盛宴。 7月25日上午,简短的开班仪式后,海南省教育考试命题和评价中心马向阳主任做了题为《做新时期的“大先生”》的讲座。<br>马主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话题开篇,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充分表达了对教师的尊重,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主任强调成为大先生、成就大先生将成为我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马主任从五个方面娓娓道来:一是我对“大先生”的理解;二是大先生的境界与格局;三是大先生的学养与修为;四是大先生的情怀与情趣;五是做新时期的“大先生”。<br>马主任首先阐述了自己对“大先生”的理解。他认为,在中国,先生二字是一种尊称,是对父兄长者和教师的称呼。大先生更是对有德业者的尊称。只有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称为大先生。马主任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于历史典籍和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大先生”的故事。他勉励老师们要以他们为榜样,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始终坚持师德为上,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所追求的事业,扎根教学一线,潜心教书育人。“他们有信念,有理论,有实践,有伟绩;他们是传灯人,是领航者,是实干家,是其所处时代教育科技与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标志性人物”!在报告的第二部分,马主任深情表达了对“大先生”们的敬仰。他结合鲁迅先生和海南中学的创始人钟衍林先生,从谈做学问到谈海南中学的办学理念与红色基因,处处都有“大先生”的情怀,给参训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深情的讲述,为我们阐述了“大先生”的境界和格局,加上声情并茂的即兴诗词吟诵,深深吸引了在座的老师们。老师们时而凝神静听,时而勤于笔记,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报之以会心的微笑和热烈的掌声。在第三部分——《大先生的学养和修为》中,马主任从梁启超先生生动有趣和富有激情的讲课、先生的教子情况,先生的待人之道,表达了对“大先生”的敬重。通过讲述朱光潜先生对齐邦媛教授的关爱和引领,以及朱光潜先生在课堂上激情四射的倾心讲授,马主任用深厚的积累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大先生”们身上的可贵之处。学术高明、博学多识、才思敏捷、幽默智慧的魏荣爵先生对谢邦敏的关爱,又是一个关于“大先生”的动人的故事,他不仅用爱心与智慧成就了一个学生,也感染了在座的老师以及更多的后辈们。不知不觉讲座已近尾声。马主任表示,时代呼唤“大先生”,他强调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他勉励在座的老师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道德情操,富有扎实学识,满怀仁爱之心,做一名有大爱、有责任、敢担当的“大先生”,为建设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续写更加出彩绚丽的教育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br>最后,马主任用一首七律为本次讲座作结:<br>无边风景一望收,重来胜地喜登楼。<br>俯瞰碧海白帆近,仰观青山绿树幽。<br>选才报国心犹壮,育人为公意更遒。<br>短歌吟罢情未尽,遥看天际月如钩。 7月26号上午,华中师范大学蒋立兵副教授做了题为《智能时代技术何以赋能教学变革》的讲座。<br>讲座一开始就以“乔布斯之问”抛出来,引出课题,顿时吸引大家的注意,提高大家的兴趣。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吃惊?技术有可为,有可不为!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技术越简单越好,教师不需要掌握非常复杂!<br>讲座的内容总共分为四大项。<br>1.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取向;<br>2.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机制;<br>3.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策略;<br>4.常用极简教学技术的运用。<br>在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取向中,智能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人才需求的转型催生了课堂教学革命;学科核心素养是如何发展的;从教授中心转向学习中心。同时蒋教授再次抛出这个思考题:学生素质是怎么发展的?引发大家的思考,蒋教授引导大家讨论接着分析给出答案:由自身的活动来发展的。并接着给大家播放案例《蒙娜丽莎的微笑》片段,对比两次教学有什么本质不同?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这是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疼和棘手的问题,蒋教授通过介绍马扎诺对于人的学习机制,包括自我系统:决定是否参与学习;元认知系统:决定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认知系统:处理知识信息;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为此我们应当从“教师教学”转向“教师导学”,“双基三维”要转向“学科素养”,“知识传授”转向“能动活动”,“盲目题海”转向“精准训练”。教师要做的主要是处理学习内容,诱发学习行为和组织学习活动。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机制中。蒋教授讲到:学习中心教学面临的挑战;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作用对象;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作用过程;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具体功能。在分析学习中心教学面临的挑战后,蒋教授指出,技术赋能能通过优化教学资源供给、教学权力分配、教学时空结构、课堂教学文化和学生学习心理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以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型,达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目标。<br>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策略中,蒋教授讲到:技术赋能精准学情分析;技术赋能学习动机诱发;技术赋能课程内容处理;技术赋能智慧学习测评。并以具体的案例为大家进行展示。比如,利用线上表格、智慧作业或智慧平台分析作业,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达成;利用技术手段演示相关理科实验过程等等,达到知识的可视化;运用技术手段展示文科类学科的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结构化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阅读活动;运用信息技术达到精准教学,比如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等来推送习题等等。<br>最后一项内容:常用极简教学技术的应用,蒋教授为我们推荐了许多有用的教学辅助“利器”。在班级管理手段上,蒋教授为我们推荐了问卷星,腾讯文档,群里有事等等还有一些常见的视频录制,剪辑方面的软件,让大家开了眼界!蒋教授还亲自现场教授大家如何制作PPT的母版,以便提高大家制作课件的效率。最后,蒋教授还为我们提供了适合老师们前往学习的慕课网站。 7月26号下午,上海市特级教师张广录教授做了题为《教学反思,教学成果的提炼与表达》的讲座。如何提炼教学成果是一线教师研究面临的难题,张教授刚好可以解答大家的疑惑,讲座大体分成五个环节:<br> 一、什么是教学成果。教学成果通俗点说其实就是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官方的界定:“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br> 二、教育教学成果梳理、提炼要注意关键要素包括给出思路、方法、措施,显示示范引领作用,具备大局观和系统观,把握四大核心要素等。具体做法要注意:聚焦问题,突出针对性;强调过程,突出发展性;凝练内涵,突出创新性;注重转化,突出普适性。<br> 三、如何梳理教学成果:对比变化,效果溯源;核心操作,技术提炼;科学表达。<br> 四、怎么提炼教学成果:资源精准化(想一想:你有类似的教学成果要总结吗?);经验结构化(想一想:你有类似的教学成果要总结吗?);操作清晰化(想一想:你有类似的教学成果要总结吗?)<br> 五、优化表达:聚焦教育成果的关键表征。<br> 1.题目精准:揭示问题,直达主题<br> 2.结构严谨:搭好框架,注重逻辑<br> 3.言之有物:观点新颖,支撑有力<br> 4.呈现有法:术语专业,图表发力 7月27日上午,原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黄吉元副院长做了题为《新课标视域下大单元整体教学》精彩讲座。<br>黄院长通过对《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基于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进行解读,让老师们明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时代对老师们的要求。新时期下我们育人的要务是致力于育人方式改革,顺势提出关于大单元教学的启示:素养化的学习目标、情境化的学习体验、差异化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多元化的学习评价。<br>黄院长认为,当今教师要有育人方式的变革理念——从学科教学转为学科育人。学科育人的价值就是促进学生自然生命完整,社会生命完善,精神生命完美。黄院长指出,大单元教学是育人方式改变的实施途径之一,大单元教学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黄院长详实解读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并引出“人永远是教育的目的”这一核心话题。黄院长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建立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与教育的关联,而我们的教育要强化人的精神属性,不能只教知识而是要帮学生建立这三种关系。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健康人、优秀人、幸福人。<br>黄院长为大家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大单元教学?何为大、何为单元、何为教学,为什么要实现大单元教学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践行大单元教学,并给出了大单元如何操作的实施策略:一是基于课程标准;二是确定育人目标;三是设计学习内容;四是转化学习任务;五是做好学习评价。 27日下午,山东省特级教师赵桂霞校长做了题为《新课标下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方式变革》的精彩讲座。<br>讲座之初,赵校长解析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对广大骨干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争做卓越教师。那么如何从骨干教师成为卓越教师呢,赵校长进一步指出,通过课例探讨进行教师的行动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自己。紧接着她从四个方面娓娓道来。<br>首先,打开教学系统。赵校长指出要从脑科学出发,依据一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要从过去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到现在的“备学生、备课程、备教学”。“备学生”包括原有知识、学习能力、个性特质;“备课程”要求把课程转换为学习任务并进行课程诊断;“备教学”则是随着任务的不同产生教与学活动的不同。<br>第二,基于课例研讨的课程改进。那么具体怎么做呢,赵校长给出了两大参考路径,即教材“解压”和教材“整合”。关于核心素养为什么是什么。赵校长用真实案例及统计数据阐明,推动教育发生变革,培育核心素养是随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并提出了新三维目标:大观念(概念性理解)、新知识(理解了的活性知识)、新能力(做事的能力)(张华)。<br>第三,基于课例研讨的教学改进。教学改进可以从知识结构化、大单元教学、主题化学习及项目式学习等方面探究。赵校长用了六个具体案例对这四个方面做了充分的解释说明。说到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变革,她用《鱼牛寓言》的故事分析教学变革,通过类比、运用、分析,到最后能创造,形成素养,加深各位老师对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理解。<br>第四,基干课例研讨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流程与工具有以下五个步骤:<br> ◆发现问题:从客户的抱怨开始<br> ◆提取问题:用数据表达信息<br> ◆研究问题:追问问题背后的实质<br> ◆解决问题:在能够见效的方面坚定行动<br> ◆持续改善:制定做事的流程<br>最后赵校长语重心长地嘱咐所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长是有引领的,要有师傅来带动;骨干教师成长,只能靠自己带动,自己对自己“开刀”,祝愿在座骨干早日成为卓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