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伏已至,学履不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要求,7月16-21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合作组织和实施的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很荣幸有机会参加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学校”教师业务能力培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课程安排</span></p> 7月16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16日晚,学习共同体建设,组建班集体,众行致远。</p> 7月17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午活动议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一、开班仪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17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合作组织和实施的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在华南师范大学正式举行开班典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杨永峰副局长录制了致辞视频。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建华,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谢昌龙,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王斌伟、校长王恩科以及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师范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开班仪式。</p> <p class="ql-block">二、杨利伟院士作《矢志航天,筑梦苍穹》讲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首飞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将军以“矢志航天 筑梦苍穹”为题作了专题授课,从中国航天的发展、空间站的建造、载人航天工程14大系统、航天员选拔和训练、忙碌的太空生活等方面向我们科普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杨将军提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有“四个特别”,分别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贡献,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此外,他还提到读书时期让他印象深刻的两位老师,一步一步指引着他走向航天之路。身为科学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做学生的放大镜,守护孩子的好奇心,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个举动或一句话就能点亮孩子心中科学梦。</p> <p class="ql-block">三、张偲院士作《探索海洋未知》讲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态工程的学术带头人张偲院士从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海洋科学研究什么、南海岛礁建设、探索海底冷泉四个方面带领我们探索海洋的未知。张院士指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非常有限,我们国家在“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但“下海”还有很多活需要做,探索海洋之路,我们任重而道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下午活动议程</span></p> <p class="ql-block">一、彭平安院士作讲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学员们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首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院彭平安院士以《实现碳中和的颠覆性技术:碳捕集与碳封存》主题开展讲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碳捕集与碳封存的重要性;二是碳捕集与碳封存现状;三是广东碳捕集-碳封存方案建议。彭院士强调进行地质碳封存对平稳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程主要包括节能增效、产业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替代、生态碳汇与工程、CCUS等,要聚焦环保领域关键环节、前沿技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更好推进碳捕集-碳封存技术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二、参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员们分组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该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同时也是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海洋科学的探索研究,完成了诸多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科普场地分为讲解展厅、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海草生态科普展厅等,一进入研究所的科普基地,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海洋世界,见到了几百种海洋生物标本,也近距离了解了现代海洋环境调查检测系统,领悟了较多的海洋科普知识,体验到了海洋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晚上选修营</span></p> <p class="ql-block">观看天文主题科普电影《我们的征途》</p> 7月18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午活动议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迎来“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第三天,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二级),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强带来了精彩讲座《全球海马多样性与资源保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强研究员主要致力于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适应性研究,近年来尤其关注海龙科鱼类生物地理格局演变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以及南海珊瑚礁关键生物资源及其环境适应等相关研究。在国际上率先解密了海马腹鳍丢失之谜,阐明海马竖直游泳的适应进化机理;发现了海马雄性繁殖模式的分子调控特征,并创新性阐明鱼类胎盘产生的进化机制;揭示了海龙科鱼类生物地理格局形成的异质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守印是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第一届、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科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守印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跨学科概念与教学实施》带领学员们解读课标中的跨学科概念,同时帮助学员们理解教学中如何渗透跨学科概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下午活动议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我们进行参访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和基地,全体学员兵分三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来到了广州市天府路小学。天府路小学是一所年轻而充满生机的学校,办公室陈郁阳主任给学员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它以“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为办学宗旨,在“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和美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以美立校,尊重差异、倡导多样、讲究和谐、追求质量,让师生的发展致和谐之美、个性之美,她告诉我们:把教师放在学校的中央,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p> <p class="ql-block">特色校园显精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例展示阔视野,欧阳琪校长线上为 学员们介绍天府路小学的跨学科教育理念STEAM。</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办公室主任陈郁阳主任,绘声绘色做《课程介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系列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如何跨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让我们对这样的教学理念引起了更深入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晚上活动议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向东教研员风趣幽默,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他用行动展示了如何把课堂上活。这次案例课,吴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课堂向我们介绍了新课程方案下的跨学科,各学科的特征以设计的形式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各位学员受益匪浅!</p> 7月19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午活动议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由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罗星凯教授讲授《指向核心素养育人的科技体育创新实践—“以水火箭比高项目”为例》的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星凯教授通过:科学教育,全民素养之教育刚需;探究科技,素养课程之兴华担当;创新实践,科技育人之舍得选择;科技体育,探究科技之评价切口。四个方面为学员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罗教授指出中小学科学与技术教育,应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技素养为终极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科技知识与技能,而且提高他们科学探究、技术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和世界观。这样的以提高所有人的科学与技术素养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就是科技素养教育。只有科技素养教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教育;否则,充其量不过是科技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接着罗教授“以水火箭比高”项目活动为例,通过生动的视频,详细的文案介绍了如何进行创新实践教育。最后罗教授语重心长的告诉大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许辉老师带领下,学员们开展了《致敬中国航天 致敬航天英雄》——水火箭比高项目体验活动,从开始的详细讲解水火箭的原理、构造和如何制作,再到耐心指导学员们动手制作水火箭,最后30个小组带着各自制作的水火箭进行发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看到制作的水火箭发射成功,冲上高空82.2米,我激动不已。我深深体会到许老师说的那句话:“厌学的孩子喜欢,好学的孩子着迷”,在这次的水火箭比高项目体验活动中,我体验到科学教育需要细心和耐心,更需要勇于尝试和创新的精神,不仅利用了物理知识,还展现了科学的魅力,实现了创造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下午活动议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向平院士给我们讲述了宇宙的知识,他用精准的数据让我们知道宇宙有多大,我们人类在宇宙中又那么渺小。人类为了寻找外星人做了大量的研究。武院士还通过科学课标的讲解,从理念到行动,鼓励科学教师善于发现和重视学生的问题,引导和教会学生从小热爱科学,保持好奇心,搭建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全方位和多视角的知识体系,培育未来科技精英成长的环境,为科技强国做贡献。</p> 7月20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午活动议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是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陈友芳教授为学员们作《核心素养下科学课程标准的操作性转化》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友芳教授通过深度分析具体的例子讲授如何在科学课程核心素养测评的操作性转化。在新课标下,我们科学教师对操作性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对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及贯通运用和学科问题的探究和创新。在这基础上通过深度对教材分析四部曲,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进行科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操作性转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第二场讲座,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詹泽慧教授为学员们讲授《粤港澳大湾区C-STEAM跨学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专题报告。</p><p class="ql-block"> 詹教授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从理解“跨学科学习的定义、核心要素,以及STEAM教育-跨学科学习的典型范例,让在场的科学老师们,感受跨学科学习在科学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接着通过具体的跨学科教育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实现跨学科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从双基教育目标到三维教育目标的变化,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最后,詹教授还分享了他们团队学生跨学科主题设计的作品以及具体案例,为在场的科学老师们提供了,在新课标指引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思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下午活动议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的课程,首先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院长汤皎宁教授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路径及实践探索和对未来的展望。汤教授着重强调,要想深入理解学科交叉融合与科学创新的关系,那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就更加注重不同学科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曹广忠教授给我们讲授了《跨学科理念下科学教育实践途径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以磁悬浮控制系统为例》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跨学科理念下科学教育实践途径探索的迫切需求,二是途径探索,三是实践途径﹣﹣磁悬浮控制系统。</p><p class="ql-block"> 听了这节课,我们懂得了科技人才,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人才的培养重要性和使命感。从具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具备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及科学教育管理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具有浓厚科研兴趣和良好科研创新、探究思维,国际科学教育开阔的视野、乡土教育情怀深厚入手,培养能在中小学从事科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在教育管理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基础科学教学研究、科学教育管理和科学普及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现场通过磁悬浮实验让我们充分理解、应用跨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由海南、广西、广东三个省份的学员代表分别进行20分钟授课+5分钟说课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海南省定安县龙河镇中心学校劳笃茂老师带来跨学科课例《海上万千“花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广西梧州市大塘小学的乐凤清老师带来基于科学的跨学科课例《海马是不是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广州市荔湾区詹天佑小学张爱民老师执教的《抢救中华鲎行动》</span></p> 7月21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为期6天的培训进入尾声。扬帆在即,学员们依然准时来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今天的活动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即各班学员代表作总结汇报和结业仪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学员代表汇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自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的(1)班学员代表--陈慧钰老师做第一个汇报,陈老师用简画生动形象地回顾了六天来各位专家老师们的培训授课内容,并从中受到了启发,领悟到如何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科学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发言的是(2)班学员代表来自海南三亚市天涯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陈贤辉老师,陈老师主要针对项目背景、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过程等方面做总结汇报,并分享学员老师们的收获感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汇报的是(3)班学员代表广西南宁民族大道中段小学的黄舒婕老师,黄老师以《在跨学科中奔向星辰大海》为主题,分别从“疑惑篇”“解惑篇”“展望篇”三方面展开她的总结汇报,最后信心满满的表示将培训所学的将会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颁发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南师范相关领导为学员们颁发培训结业证书,优秀学员代表代领证书。并宣布成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联盟,共同助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要不断提高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增强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流,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这些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一种精神的道理。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县研训中心和学校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了这次的暑期教师培训,给了我阳光、空气和甘泉的滋润,以后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师德修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去点燃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周诗尧</p>